摘 要: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體現了認識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中學教學中“知”與“行”的問題,也就是認識與實踐的問題,教學活動中“知”與“行”的轉化問題關系著教育目標的實現。中學教育要注重“知”與“行”的轉化,在知行統(tǒng)一的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試分析“知”與“行”在中學教學中的意義,并提出促使“知”與“行”相統(tǒng)一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讓學生將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知行統(tǒng)一、學以致用,從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關鍵詞:知與行;中學教學;聯(lián)動關系;意義;教學策略
一、“知”與“行”在中學教學中的意義
1.教育的本質要求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知識卻是無限的,知識是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的主要標志。可見,知識的積累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有限的生命實踐活動中掌握無限增長的知識,傳承人類的經驗智慧,推動社會的發(fā)展。“知”是“行”的前提,但是“行”又能促進“知”的深入發(fā)展,兩者是相互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關系。因而,中學教育應該做到知行統(tǒng)一,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去親身實踐,從認識到實踐,得出正確的結論,才能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型人才。
2.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禮記·中庸》提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要學會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詢問,對自己所學的東西要慎重地思考,做出準確的辨析,然后踏踏實實地去實踐,才能真正地獲取真理。實踐是獲取知識的第一途徑,也是驗證知識正確性的唯一途徑。中學教育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堅持知行統(tǒng)一,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讓學生懂得先知而后行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把知與行統(tǒng)一起來,從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斷增長學生的才智和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多變的教學方式,讓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為學生的知行結合發(fā)揮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中學教師堅持知行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學生才能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諦,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對書本上所學的知識,學會用自己的大腦加以分析,獨立地思考,敢于質疑權威,不盲目迷信書本;遇到不明白的問題,主動問老師,或者向同學請教,直到弄懂為止;對待萬事萬物,能夠辨析地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在這些良好學習習慣的影響下,學生才能得到更快的進步,成為現代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
二、中學教學中如何做到“知行統(tǒng)一”
1.實踐探索,引發(fā)學生思考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币虼耍诮虒W實踐中,教師要不斷錘煉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靈活處理和運用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使學生真正得到發(fā)展。在課堂上,中學教師堅持知行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教學實際,多開展主題式、探究式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向主動探究獲取知識。通過實踐和探究,學生才能更好地同時使用手、腦、口、眼、心多種感官,去主動思考,從中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步提高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2.加強引導,幫助學生提出問題
善于提出問題的學生,才會主動地、獨立地思考,才會想方設法去求證,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空間。學生只有學會質疑,學會思考,才會產生求知欲,從而投身到社會實踐活動中,進一步證實所疑和所思,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中學生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思維比較活躍,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參與意識較強,想象力豐富,能夠很快地接受新事物,但是往往固執(zhí)己見,我行我素,不容易接受家長和教師的耐心教育。為了提高知行統(tǒng)一的教育效果,中學教師應當依據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倡導探究式教學,加強引導,善于引導學生提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增強學生提問的信心。
3.搭建平臺,推動學生主動探究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這也就是說知行統(tǒng)一。在教學過程中,中學教師要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既要教會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也要讓學生懂得親身實踐的意義,對學生導之以行,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更好地將“知”與“行”相統(tǒng)一,中學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平臺,比如合作學習小組、辯論的訓練場,讓學生在思維碰撞、學習氣氛濃厚的環(huán)境中積極地思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結語
二十一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對學生的個人素質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變幻萬千的時代,學生僅僅掌握學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夠的。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爸泻弦弧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基本命題,是人們對于“知”“行”關系認識的歷史選擇。“知行合一”強調內外“知”之融合,提倡“行”之“體”“悟”以及回歸“生活世界”,為了貫徹“知行合一”,學校應該以整體性視角來觀照教學過程,注重學生學科思維培養(yǎng),開展多種課外實踐活動,以實現課堂有效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因而,中學教師要堅持知與行相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為學生的自主探索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建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讓學生在思考中走向實踐,在實踐中走向真理,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韓春燕.讓“知行結合”在多變教學中悄然發(fā)生[J].江蘇教育,2017(73).
[2]柴娜娜.用行知理論,追求有效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8(36).
[3]周璇,何善亮.“知行合一”理念的現代意蘊及其教學實現路徑[J].江蘇教育研究,2017(34).
作者簡介:雷?。?963.10—),男,漢族,湖北松滋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從事學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