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輝
摘 要:目前,“學校已逐漸成為公民教育的主陣地,尤其是中小學階段的公民教育對我國為未來社會造就合格公民,培養(yǎng)具有社會主義道德、社會主義理想、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公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了解當前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現(xiàn)狀的基礎上,獨創(chuàng)性地開展了中學公民道德教育在目標層次、內容主題、實施途徑等三個方面的多元化實踐研究,以此構建出科學、有效的中學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實踐模式。
關鍵詞:中學;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
2010年,國務院發(fā)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是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也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需要,尊重每位學生,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币囵B(yǎng)有個性、有特長的學生,必須要創(chuàng)建與開展與眾不同的學校活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是我們當下社會的共同愿景,但反觀當下社會道德失范事件頻發(fā)的局面,我們對于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便既有了解決沉疴宿疾的理論意義,又有較為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的研究立足于高中學校這一教育基地的具體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更具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的模式,使之具備可推廣的價值。
一、當前中學公民道德及其教育現(xiàn)狀抽樣調查
為調查了解當代中學生思想道德及其現(xiàn)狀,我們在本校部分學生中開展了一次學生思想動態(tài)調研活動。問卷設計包括家庭、學校教育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以及學生對遵守公德、遵紀守法,團結友愛,勤奮學習,勤勞儉樸的認識等8個方面共40道題,發(fā)出調研卷450份,收回438份。
調查結果顯示,關于“遵守公德、遵紀守法”,在車上為老人、小孩等人讓座的占82%,裝著沒看見或眼睛朝窗外的占7%,認為別人不讓座何必我要讓的占11%;在公共場所看到有人破壞公共設施上前勸的有35.7%,找管理人來糾正的有35%,29.3%的學生認為與我無關;在十字路口碰上紅燈,而此時沒有車輛通過,會等待綠燈亮時才過的占41%,選擇“若有急速,就過,若無急事,等會過”的占48%,亂闖的占11%;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懂得的占22.7%,懂得一些的占68%,不懂的占9.3%;當某同學被個子高的同學無故挨打時,找?guī)讉€好朋友去報復的占5.2%,向學校反映的占84.8%,因害怕報復而不敢說的占9.9%??梢哉f,我們看到了一個喜憂參半的結果,大多數(shù)學生初步建立了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判斷標準,但對交通法規(guī)的了解與遵守缺乏系統(tǒng)性與自覺性。
特別在“家庭、學校對中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調查中,39.5%的學生認為同學們的言行對自己的思想有正面影響,28.5%認為有負面影響,認為沒什么影響的占32%,關于父母的言行對自己的思想品德的影響,71.2%認為正面影響多于負面影響,12.6%認為沒有什么影響,16.2%認為負面影響多于正面影響;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能主動告訴家長的占9.5%;在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認為應聽從父母意見的占10%;遇到困難首先會找父母或家庭成員的占19.6%,找班主任或老師的占10%;跟父母溝通,能講心里話的占20.6%,與父母難以溝通,不說心里話的占16.3%?!碍h(huán)境育人”,足見教育的全方面性,但是調查問卷顯示,父母在學生心中的“親近度”并不高。
通過此次調查與結果統(tǒng)計,不難發(fā)現(xiàn),文明、誠信、良性競爭、團結友愛、勤奮學習等現(xiàn)代社會道德元素已逐漸被學生接受。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思想道德是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對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對自身有益,但不可忽視的是不少學生的思想出現(xiàn)偏差,遵紀守法意識淡薄,性格較為偏激,責任感不強,缺少奉獻精神。究其原因,學校德育錯位、家庭教育缺失、學生認識不夠等方面在共同起作用影響,這就突顯了學校德育在學生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價值。
二、中學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的目標層次
研究表明,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同時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情感體驗在不斷豐富和深化。因此,公民道德教育目標的制訂更多應側重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教育他們關心國家大事,培育和培養(yǎng)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擁有明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中生要磨煉意志力,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分析、自我評價的能力,掌握良好的人際溝通技能,保持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積極面對生活。
以高中政治課為例,高一學生要了解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掌握參與現(xiàn)代經濟生活的必要知識和技能,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了解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增強國家觀念;高二要特別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始終發(fā)揚民族精神,學會用哲學思辨的觀點看待問題;高三教育學生將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理想信念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相聯(lián)系,形成較高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
同時,在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主題活動的設計時,要設定多元化的教育目標層次。2004年2月2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深刻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遠大志向,明白個人理想必須與社會的發(fā)展相適應,并努力把自我小目標同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結合在一起;培養(yǎng)良好的個人行為習慣,養(yǎng)成好的道德行為,不做違背文明的事情;提高未成年人的基本素質,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fā)展。”以此綱領性文件為宗旨,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具體特點,設計好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切實可行的公民道德教育層次目標,中學生道德認知發(fā)展呈現(xiàn)出從具體到抽象、從結果到動機的發(fā)展趨勢,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其發(fā)展既是連續(xù)的,又是漸進的,前后存在著明顯的相關關系。
公民道德教育目標是整個德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我們必須深入分析公民道德的教育目標,化抽象為具體,將具有指導性卻相對操作空泛的文件轉化成一個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教育目標,化為能夠結合各級中學學校具體校情的清晰可辨、操作性強大的紙質文字。
三、中學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的內容主題
長期以來,中學公民道德教育的困惑在于沒能找到切實可行、學生樂于參與的載體,如何破解中學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慎重遴選教育的內容主題,這是廣大德育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對比較熟悉的教育的內容主題有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君子文化教育、環(huán)保教育、奉獻教育、責任教育、勵志教育等。
譬如,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所說的愛國主義是人們對待自己祖國和人民的一種崇高的社會原則和道德原則,是人們對自己國家所特有的、深厚的、復雜的社會情感體驗。愛國主義教育具體包括國魂教育、國運教育、國家危機意識教育、國恥教育、國格教育、時事政治教育。以國家危機意識教育為例,當前,中學生生活相對優(yōu)越,身處和平年代,戰(zhàn)爭危機意識顯得極為淡薄,沒有思想強大的青年就沒有未來實力強大的國家。作為中學生,教育者應當培養(yǎng)他們時刻保持對國家現(xiàn)存隱性或顯性的國家安全危機意識,對國家未來發(fā)展走向的預測危機時刻保持關注的強烈意識,努力采取扎扎實實的進取、奮斗、拼搏的態(tài)度,產生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民族使命感、時代緊迫感。
又譬如,感恩教育。陶志瓊博士認為:“感恩教育的本質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蔽覀內绾污`行這三個層次?王洪明和王燕燕在他們所寫論文《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路徑探究》中提到“尊重差異,關心他人,意識責任,付諸關懷?!逼鋵嵥械母卸鹘逃趦荣|上都具有共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表現(xiàn)為“父愛如山,母愛似?!保卸鞲改葛B(yǎng)育之恩;老師給我們知識,給予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感恩老師;他們的理解與支持,信任與關心,幫助我們走出了困難與低谷;感恩朋友、同事與給過你幫助的其他人;國家為我們提供和平的生存與發(fā)展的環(huán)境,保護了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作為一名中國公民,高中生應當以國家更為美好的未來為己任,感恩國家;社會為個體提供寬廣的發(fā)展平臺和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感恩社會。感恩自己沒有被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困難與挫折絆倒,甚至沉淪,每一次的“走出來”都是對我們高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次洗禮,感恩自我。
加強感恩教育有助于建立人與人、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等;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喚起中學生對父母、師長、社會的一種認同和感激,學會自立和付出,懂得怎樣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等,使學生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學?;蚴巧鐣蓡T應負擔的責任。
四、中學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的實施途徑
全面推進學校公民道德教育改革的措施,需要我們從多角度系統(tǒng)化地研究開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動,構建科學的公民道德教育體系,制訂完善的公民道德教育教學發(fā)展規(guī)劃,促進學校公民道德教育的落實,真正將高中生培養(yǎng)為合格的接班人。
我們要利用一切學科滲透公民道德教育。高中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可以滲透進所有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譬如,地理科目可以講一講祖國大好河山的富饒與貧瘠,說一說某些關鍵資源對目前甚至未來經濟走向所產生的重要影響,講一講家國危機,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建設國家的責任感,又比如中國在世界化學科學領域一直存留的“空白”等,都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把國家扛在肩上”的偉大責任感和高度的愛國情懷。
學校還可以通過日常行為規(guī)范、學生自主管理、社團活動實現(xiàn)公民道德教育。搭建學校范圍內的各種實踐平臺,比如“學生會”組織的各種衛(wèi)生、紀律、黑板報等評比;正在實現(xiàn)的“學生自主管理”,這實際上就是蘇霍姆林斯基所堅持的“培養(yǎng)美好的人”。在實踐中,活動的多樣化很重要,提供的做好事的渠道的多樣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高中學生通過自己對別人或周圍環(huán)境的幫助和一丁點兒的勞動改善,創(chuàng)造出更加美好的事物,讓他們認識到只有已經體驗到成功的歡樂的人,才會情不自禁地希望自己變得更加美好。在終極意義上,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積極的行動超越思想的平庸以造就沉思的好人,并通過好人成就一個好的社會。所以,學校應當盡可能搭建活動平臺創(chuàng)造足夠的“做好事”的機會。
還有,通過網(wǎng)絡以及隱蔽課程等,實現(xiàn)一以貫之的公民道德教育。比如挖掘典型新聞事件,宣傳公民道德教育,傳播正能量。大力宣傳身邊事件中體現(xiàn)奉獻、忠誠、責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人物,給社會,尤其是正在尋找人生目標和未來生活方式中的高中生一個明確而生動的標桿,真正發(fā)揮示范作用。
總之,學校組織開展公民道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和義務,也需要校外相關社會團體的緊密支持?!霸谕晟菩裙竦赖陆逃ㄔO體系的基礎上,從校外合作入手,在校內外多種平臺的共同支持下形成完善的公民教育網(wǎng)絡體系”,采取有效措施“對學校公民道德教育進行完善,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探索活動中對所學公民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進行驗證,進而深化中學生的思想認識”。
在中學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從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和中學生的社區(qū)生活角度完善教育體系,促使中學生在良好環(huán)境的潛移默化下形成良好公民意識。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平臺將公民道德教育從學校擴展到家庭和社區(qū),如社區(qū)內組織各種形式的公民道德內涵培訓和實踐活動,形成符合公民道德教育的社區(qū)文化氛圍,家庭中營造良好的遵循公民道德教育的和諧家庭氛圍,各種校內外活動、學校家庭、社會三合一立體化,構建學校、社區(qū)、家庭結合公民道德教育體系,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公民道德教育的水平。
五、結語
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教育系統(tǒng)與家庭、社會教育體系形成合力,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guī)范化,促進人權、培養(yǎng)民主,并將之確定為當今為時代的價值觀。我們的研究主要是在理論上進一步推動基礎教育階段的公民教育尤其是公民道德教育理論研究更深入、完善;在實踐上,通過研究尋找更科學、更有效的途徑把中學生培養(yǎng)成積極參與社會的合格公民,這是本研究最大的價值所在。通過多個方面多元化研究的成果,立足于學校這一教育基地的實踐,對中學生的公民道德及其教育現(xiàn)狀進行調查分析,構建中學公民道德教育多元化實踐模式,在本校實踐的基礎上,我們期望在兄弟學校中推介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去驗證其可行性,并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切實加以改正,使之日趨完善,更具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研究成果更具有現(xiàn)實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王洪明,王燕燕.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路徑探究[J].改革與開放,2016(9):116-117.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吉偉.公民教育在高校開展的初步探索和分析[J].智庫時代,2018(34):46-47.
注: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中學公民道德教育的多元化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FEB13054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