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倍
摘? 要:八仙戲是臺州農(nóng)村戲劇演出的必備劇目,與文人戲劇的高雅、細膩不同,臺州八仙戲顯得更為直白、原始。雖然這一劇目中也涉及了“讀書”、“拜堂”等情節(jié),但是其目的并非指向“知識”、“愛情”等形而上層面的因素。從某種意義而言,“八仙戲”在臺州戲劇市場的重要地位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了臺州人民世俗、直白、原始的審美取向。
關(guān)鍵詞:八仙戲;世俗化;羊人為美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1
臺州八仙戲是農(nóng)村戲劇演出的必備劇目,臺州農(nóng)村會依據(jù)傳統(tǒng)農(nóng)歷,將籌措樂助、謝神、會餐等集體活動集中在主祀神誕辰期間。民間戲班此時會被請到“村廟”進行演出,而“八仙戲”就是拉開這一演出的第一場戲。臺州地區(qū)八仙戲一般包括“神仙會——跳加官——跳魁星——跳財神——拜堂”五個環(huán)節(jié)。其中神仙會表現(xiàn)的是各路神仙為王母祝壽的情節(jié);“跳加官、跳魁星、跳財神”簡稱三跳,唱詞極少,是儀式性極強的舞蹈;“拜堂”是“八仙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圓滿結(jié)局。反映了臺州百姓世俗化的審美傾向以及“羊人為美”的審美感受,以下將做簡要分析。
一、“羊人為美”——“原始巫舞”的現(xiàn)代闡釋
“在象征的意義上,戲臺是儀式的橋梁。這是一座關(guān)系的橋梁,它象征了神仙的蒞臨人間,象征了演員的附體,同時也象征了信眾在戲臺之下的虔誠信念?!盵1]在這種意義上,八仙戲的舞臺同樣承擔了溝通人神的作用,戲臺即祭臺。在臺州八仙戲的演出中,戲臺右上角必備供桌。桌子上一般會放有香爐、香煙和紅包以及八碟供品,一般包括水果、糕點。戲臺往往與主殿神像面面相對,戲臺上的演出結(jié)束后,扮演財神的演員通常需要將元寶送到廟里,進而更好地酬神祝賀。
既然戲臺變成了祭臺,八仙戲中的演員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化身為祭師。在八仙戲的實際演出中,“八”只是虛指,上場的神仙不局限于傳統(tǒng)中的“八仙”,各種具有吉祥意義的人物都可以上臺,比如:玉皇大帝、王母、財神、文曲星、福祿壽三星……這些扮演“神仙”的演員承擔祭師的身份,其表演本身從某種意義上是“巫舞”的再現(xiàn),可以體現(xiàn)為以下兩點。
1、面具的使用
“跳加官”是一種沒有唱詞的儀式戲舞蹈,分為跳男加官和跳女加官,男加官又分為文加官和武加官,一般八仙戲只跳文加官。傳統(tǒng)文加官的面具是白面三須,連帶笑容。演員先向觀眾作揖,三拜后,向觀眾展示“國泰民安”、“恭喜發(fā)財”、“五谷豐登”等條幅。女加官不戴面具,由旦角扮演,戴鳳冠、著官衣、執(zhí)朝笏,程式和男加官相當。跳魁星”亦是一種儀式性舞蹈,但演出過程中會唱贊詞,如“魁星出華堂,提筆寫文章,麒麟生貴子,必中狀元郎”。“魁星”的面具一般是“藍面殼”,“左手捧斗,右手執(zhí)筆,走著矮子步出場。”[2] “跳財神”是一種沒有唱詞的儀式戲舞蹈,“身穿財神蟒,頭戴財神面具,手持元寶之類的財務(wù),出場后踏著狐部,做著種種滑稽動作,祝福觀眾招財進寶,財源亨通”。[3]
在演出“跳加官”、“跳魁星”、“跳財神”時,演員需要戴著面具表演。這和原始巫術(shù)中的面具的作用十分相似,以面具為中介,象征真神附體、神祇降臨。和原始巫術(shù)活動中所運用的面具相比,臺州八仙戲舞臺上的面具在原始宗教及巫術(shù)活動中的面具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濾去了其中神秘詭譎的因素,整體更加祥和吉瑞。其濃墨重彩、意蘊豐富的面具圖案本身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凝固、立體、多層次的造型美、色彩美。
2、祈福賜福行為
在八仙戲中,“神仙會”一節(jié)中,“東方小仙”說贊詞、擲蟠桃是八仙戲中的一個小高潮。其中蟠桃這一供品被拋撒給觀眾就是一種頗具儀式性的行為。拋撒蟠桃既有庇佑百姓,又有驅(qū)邪禳災(zāi)的象征意義。演員因為面具而臨時具有了神仙的神圣的身份,代仙立言,賜福于民。
除此以外“跳加官、跳魁星、跳財神”的“跳”本身也就承擔著一定的審美內(nèi)涵。以“跳財神”為例。在臺州八仙戲舞臺上,財神是“三跳”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最后亮相的,同時也是最富有戲劇形式的審美意味。觀眾渴望名利雙收,所以財神是捧著金元寶矮步出來,伴隨著轉(zhuǎn)圈,來表現(xiàn)和氣富貴的形象。接著,財神好酒,會拿起臺上事先準備好的酒壺喝酒。但是財神擔負著守護金元寶的責任,喝酒不免會誤事,在這一過程中,他的猶豫徘徊也要通過肢體動作展現(xiàn)出來。最后,財神選擇藏好金元寶,醉酒到天亮。此時,他就要用不穩(wěn)的身形、錯亂的步伐來表現(xiàn)其醉酒不知世事的情形。天亮之后,財神醒悟過來,但已帶不走元寶,于是,他會向舞臺的各個方向遞送元寶,寓意送財于百姓。在這一過程中,“財神”的舞蹈是一種直白、激越,更偏于節(jié)奏、動作和姿態(tài)的舞美形式。其來源也許正是那些以宣泄情感為目的的原始集體舞。發(fā)展到臺州八仙戲中,它更是具有了“娛神”、“媚人”的意味。
二、小結(jié)
從“羊大為美”到“羊人為美”,殷商時代大量的巫舞本身也就是這種以巫為主角的審美活動的“注腳”。依據(jù)甲骨文的記載,殷商時代舞蹈種類之多,表演之頻,而這些舞蹈大多就都是與求雨、祭祀、驅(qū)鬼等巫術(shù)活動相關(guān)相連的。[4]從這一層面而言,臺州八仙戲是原始巫術(shù)的一種變形,既包含了酬神祈福的象征意味,同時也是臺州百姓以“巫”為主角這一審美活動的現(xiàn)代闡釋。
注釋:
[1]宋嘉健,《民間信仰的戲曲展演——以福建地區(qū)莆仙戲為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p37.
[2]蔡豐明,《江南民間社戲》,p279,百家出版社,1995年.
[3]同上.
[4]《中國審美文化史·先秦卷》,p146.
參考文獻:
[1]廖群,《中國審美文化史·先秦卷》.
[2]宋嘉健,《民間信仰的戲曲展演——以福建地區(qū)莆仙戲為例》.
[3]孟令國,《結(jié)構(gòu)-功能-沖突-社會學視野中的民間信仰場所——以溫嶺石塘為例》.
[4]章啟明,《當代溫州亂彈“八仙戲”演出劇本研究——兼談傳統(tǒng)戲曲在民間的傳承與演變》.
[5]王小天,《基于田野調(diào)查的臺州亂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