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岱岳,郭文勇,李文俊,林海燕,朱建忠,林連英
(江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二科,廣東 江門 529000)
情感障礙是近年來發(fā)病率、復發(fā)率和致殘率均較高的心理障礙疾病,主要包括單項障礙和雙相障礙兩種表現(xiàn)類型,前者可見抑郁、焦慮、易激惹等情緒,后者則可表現(xiàn)為抑郁發(fā)作、躁狂發(fā)作或混合發(fā)作多種形式[1]。該病輕者僅表現(xiàn)為異常情緒反應,對社會功能的損害較輕,而重者尤其是重性抑郁癥所引發(fā)的自殺傾向可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功能帶來嚴重影響[2]。因此,如何早期發(fā)現(xiàn)情感障礙和自殺傾向是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3-5]。鑒于此,本研究比較了情感障礙患者與正常人心理特征的差異,以及情感障礙患者厭惡度與自殺觀念的相關性,為臨床早期發(fā)現(xiàn)情感障礙和自殺傾向提供參考依據(jù)。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江門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情感障礙患者120例作為觀察組,另收集同期至本院進行體檢的生理和心理均健康的人群60例作為對照組。1)納入標準:①年齡18~60歲,均為漢族;②接受正規(guī)教育時間≥9年,有良好的理解能力;③觀察組符合美國精神病學會(APA)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5版)》(DSM-Ⅴ)[6]中關于重性抑郁障礙(MDD)當前發(fā)作,或單相抑郁癥,或雙相障礙-抑郁發(fā)作,或雙相障礙-輕躁狂發(fā)作的診斷標準,對照組不符合任一類型情感障礙的診斷標準,且體檢結果未發(fā)現(xiàn)心、腦、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以及惡性腫瘤;④觀察組未發(fā)現(xiàn)腦器質性疾病和嚴重的軀體疾病,無腦外傷和電休克史,未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及軸Ⅱ障礙如人格障礙、精神發(fā)育遲滯、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⑤2組對象入組前6個月內(nèi)均無酒精與物質濫用史,且入組前24 h內(nèi)未曾醉酒或未出現(xiàn)藥物所致明顯鎮(zhèn)靜狀態(tài)。2)排除標準:①由于昏迷、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或其他嚴重軀體疾病影響日常生活自理、社會功能者;②視覺聽覺障礙者;③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剔除未能回收問卷或回收無效問卷者。
對所有研究對象采用以下量表[7-10]進行測定。
1.2.1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
使用24項版本,包括5級評分條目和3級評分條目,前者每個條目分別計為0~4分,后者每個條目計為0~2分,每個條目得分相加獲得總分,<8分提示無抑郁癥,8~20分提示可能有抑郁癥,>20~35分提示肯定有抑郁癥,>35分提示嚴重抑郁癥。
1.2.2 楊氏躁狂評定量表(YMRS)
共11個條目,其中7項計為0~4分,另4項計為0~8分,每個條目得分相加獲得總分,0~5分為正常,6~12分為輕度躁狂,13~19分為中度躁狂,20~29分為重度躁狂,≥30分為極重度躁狂。
1.2.3 修訂版外顯攻擊行為量表(MOAS)
共4個維度,分別代表言語攻擊、對財產(chǎn)的攻擊、自身攻擊和體力攻擊,每個條目按照不同嚴重程度計為0~4分,總分為全部加權分之和,各類攻擊行為得分越高表明該類攻擊性越強,得分越高表明總體攻擊性越強。
1.2.4 他人厭惡度量表(T1)
共12個條目,采用0~6分的7級評分法。用于評估對所厭惡的那個人的感覺。這種厭惡的感覺可以指反感、討厭、惡心、厭惡、恨等不同的程度;那個人指的是在生活中最厭惡或恨的那一個人,而不是指幾個人或者不同的人。每個條目得分相加獲得總分,得分越高表明對他人的厭惡程度越高。
1.2.5 自我厭惡感量表中文版(SDS-C)
共18個條目,其中12個條目與量表內(nèi)容和結構有關,采用0~6分的7級評分法,還有6個條目用于平衡條目的負性陳述,不計分。每個條目得分相加獲得總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厭惡程度越高。
1.2.6 自尊量表(SES)
共10個條目,采用1~4分的4級評分法,每個條目得分相加獲得總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1.2.7 自我和諧量表(SCCS)
共35個條目,采用1~5分的5級評分法,每個條目得分相加獲得總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諧程度越低。
1.2.8 特質憤怒量表(TAS)
共10個條目,采用1~4分的4級評分法,每個條目得分相加獲得總分,得分越高表明特質憤怒水平越高。
1.2.9 生活事件量表(LES)
包括家庭生活、工作學習、社交和其他共3個方面的問題,共48個條目,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和1~4分的4級評分法,每個條目得分相加獲得總分,得分越高反映個體承受的精神壓力越大。
1.2.10 中文版心理彈性問卷(CD-RISC)
共25個條目,包括堅韌、力量、樂觀3個維度,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彈性越強。
1.2.11 自殺態(tài)度問卷(QSA)
共29個條目,包括4個維度,即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對自殺者的態(tài)度、對自殺者家屬的態(tài)度、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每個條目采用1~5分的5級評分法,每個維度單獨計分與評價,計算每個維度的平均分,據(jù)此將個體對自殺的態(tài)度劃分為3種情況:≥3.5分為對自殺持反對、否定、排斥和歧視的態(tài)度;≤2.5分為對自殺的肯定、認可、理解和寬容的態(tài)度,2.5分 比較2組各量表總分的差異,分析觀察組患者T1、SDS-C和LES 3個量表總分與HAMD總分和QSA各維度評分的相關性。 觀察組除SES和CD-RISC總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外,其余各量表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各量表總分比較 分 觀察組QSA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QSA各維度評分比較 分 觀察組患者T1、SDS-C和LES 3個量表的總分與HAMD總分均呈顯著正相關(P<0.01),與QSA各維度評分均呈顯著負相關(P<0.01)。見表3。 表3 T1、SDS-C和LES總分與HAMD總分和QSA各維度評分的相關性 由于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持續(xù)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在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壓力愈發(fā)加重,各類型心理障礙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給人們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帶來負面影響,并逐漸成為危害公眾生命健康和社會公共衛(wèi)生的重要問題。情感障礙在近年來中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不斷上升,尤其是重度抑郁癥所導致的自殺率升高備受廣大學者的關注[11]。但是,在現(xiàn)有條件下,如何對情感障礙和自殺傾向的人群進行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仍然是精神科醫(yī)生診治的難點問題。 本研究首先采用相關問卷對情感障礙患者和健康人群進行心理特征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除SES和CD-RISC總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外,其余各量表總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與健康人群相比,情感障礙患者存在抑郁和躁狂程度高、攻擊性強、對他人和自我的厭惡度大、特質憤怒水平高、精神壓力大,但自尊水平低、心理彈性弱等特征;且觀察組QSA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情感障礙患者存在不容忽視的自殺傾向。在日常臨床工作中,大部分患者在相關癥狀較重時才會至醫(yī)院就診,此時心理干預的效果較差,通常需采用藥物療法來緩解病情,但是由于服藥依從性差、負性應激的持續(xù)存在、家屬關注度不足等因素的影響[12],患者的臨床治愈率并不高,治愈患者的復發(fā)率亦維持在較高水平,大大增加了發(fā)生精神殘疾和自殺的風險。 本研究進一步對情感障礙患者對自我、他人及生活事件的厭惡度與HAMD和QSA評分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T1、SDS-C和LES 3個量表的總分與HAMD總分均呈顯著正相關,與QSA各維度評分均呈顯著負相關,說明個體對自我、他人及生活事件的厭惡度越高,存在抑郁心理和自殺傾向的風險則越大,因此,對情感障礙患者進行對自我、他人及生活事件的厭惡度評估有利于臨床快速判斷其自殺傾向的風險,以便于盡快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來阻止自殺、自殘或攻擊他人等行為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采用相關問卷對高風險人群進行情感障礙的早期篩查,對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干預措施的實施至關重要,對已診斷情感障礙的患者進行對自我、他人及生活事件的厭惡度評估有利于臨床快速判斷其自殺傾向的風險,以降低自殺率和致殘率,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快速恢復。1.3 觀察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2組各量表總分比較
2.2 2組QSA各維度評分比較
2.3 相關性分析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