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宇
潘 超
肖 逸
元代王禎《農書》作為中國重要的農業(yè)典籍,其最大特色在于圖文并茂,圖像約占全書篇幅的4/5。這些圖像在反映出傳統農業(yè)工具及生產技術狀況的同時,也形象地展示了古代農業(yè)生產及生活風貌,包含了豐富的農業(yè)景觀信息,體現了重要的農業(yè)文化遺產。歷來關于王禎《農書》的研究成果頗豐,但現有論著多從農業(yè)科技層面論述其內容特色及貢獻,尚未有人依據相關農業(yè)圖譜從景觀學視角系統探討該書包含的豐富景觀信息?!稗r業(yè)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應該從人類農業(yè)文化的創(chuàng)造、記憶和未來發(fā)展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1],因此本文以圖像較為精細翔實的王禎《農書》四庫本為依據,分析并探討其《農器圖譜》中的重要歷史信息。
按照相關定義,農業(yè)景觀是指在農業(yè)區(qū)域內,由各種要素構成的、能成為人們審美對象的、農業(yè)外在特征和內在特性的總和。其中包括其農業(yè)區(qū)域的自然生命(農作物)景觀、農業(yè)生產、生活場景等多種元素綜合構成,其景觀所反映的不是各構成元素的獨立效果,而是相關元素組成的復合效應[2]。《管子·八觀》內也提到這一點:“行其田野,觀其桑麻,計其六畜之產,而貧富之國可知。”因此農業(yè)景觀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景觀[3]。
四庫本《農書·農器圖譜》不僅描繪了農具的實物形態(tài)及其功用,還反映出各種農業(yè)場景,包含人、物、環(huán)境等要素共同構成的不同類型的傳統農業(yè)景觀風貌,主要是農業(yè)生產景觀和農業(yè)生活景觀。
現將圖譜中農業(yè)景觀信息分為農業(yè)生產和生活景觀兩大類,對所有圖幅進行量化。其中,生活景觀有6幅與生產景觀重合,單生活景觀4幅,單生產場景102幅,可以看出《農器圖譜》的生產景觀居多(圖1)。
對四庫本《農器圖譜》中共20門類的綜合景觀信息進行量化,從景觀關系圖幅比例中,可間接分析出人、物、環(huán)境、其他在綜合景觀圖中的分布情況(圖2),同時也可分析出綜合景觀圖及其各元素在總圖幅中的分布情況(圖3)。
圖1 四庫本《農器圖譜》圖像景觀類型分析圖
圖2 綜合景觀圖各元素分布圖
圖3 綜合景觀圖及其各元素在總圖幅中的分布情況圖
其中,綜合景觀圖包含了人、物、環(huán)境中2個以上的元素?!叭恕卑▎稳?、多人;“物”包括動物和農業(yè)、生活用具等工具;環(huán)境包括建筑、栽植、山石、水體。“錢镈”的其他類型為人+環(huán)境1幅;“杵臼”的其他類型為動物+器物2幅。單物農具按名稱命名圖幅計算,如“耒耜門”中“耒耜”圖;同一圖名下2幅表現相同的農具圖幅計1幅,如“耒耜門”中“犁”圖。由于四庫本排版篇幅所限,部分前后2頁上的圖實為一幅整圖,統計時按一幅計算,如“田制門”中“沙田”圖。
四庫本《農器圖譜》總圖共263幅,綜合景觀圖112幅,占總圖幅42.59%,其余為單體農具圖。說明綜合景觀圖在總圖中占據近半比重,具有較強的圖面表達能力,涵蓋更多的人、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聯系的農業(yè)場景信息。
其中,人、物、環(huán)境關系圖有85幅,占綜合景觀圖幅的75.89%,其余人和物關系圖8幅,物與環(huán)境關系圖16幅,表明帶人物的景觀圖在整個綜合景觀圖幅中占較大比重,這是與其他版本的一個顯著區(qū)別。其他關系圖有“錢镈門”的“人和環(huán)境”圖1幅,“杵臼門”的“動物和器物”圖2幅。
其中,農業(yè)土地利用景觀集中在“田制門”,農田水利景觀集中在“灌溉門”“利用門”;農作物種植景觀分布在“耒耜門”“镢臿門”“錢镈門”“蓑笠門”“灌溉門”“蠶桑門”等;農業(yè)生活景觀分布在“舟車門”“蠶繅門”“織纴門”“麻苧門”“蓑笠門”“灌溉門”“利用門”“蠶繅門”“纊絮門”等。下文將對這幾類中有代表性的農事景觀圖像進行分析,以此來反映其所蘊含的獨特信息價值。
農業(yè)土地利用景觀主要集中在“田制門”,根據南北不同地理環(huán)境情況,開發(fā)了多種利用形式,如圃田、圍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沙田,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土地利用景觀。比較有代表的是“圍田”“架田”“梯田”①(圖4)。
圍田,也作圩田,常見于江淮地區(qū),以土堤圍合低洼瀕水田地,適用于水稻等農作物種植?!掇r書》“圍田”圖采用集錦式的白描表現技法,以阡陌縱橫的稻田為核心,畫面分為蔥蘢植被的前景、屋舍堤圩的主景、含山縹緲的遠景。前景留白處橫臥一葉扁舟,以虛襯實,烘托出主景圍田架構的村舍環(huán)境,輔以茅屋、石橋、楊柳等栽植為點景,堤圩與水系穿插在肥沃的田地間,隨風搖曳的楊柳與行舟人以動襯靜,一幅生動的圍田圖躍然紙上。
架田是以木架浮于水面,附著葑泥進行栽培作物,故也稱葑田。近岸的柳樹與土石,可用于系繩固定架田。這種創(chuàng)新的土地利用形式,彌補了農田的不足,可避免水患淹沒,提高農作物產量,已經有現代農業(yè)雛形。南宋詩人范成大詩云:“小舟撐取葑田歸”[4],說的就是宋代江蘇吳縣一帶水鄉(xiāng)的架田經營情景。此外,宋代杭州西湖在清淤堆砌蘇堤之前,湖面已形成了壯觀的架田景觀。
圖4 從左到右依次為“圍田”圖、“架田”圖、“梯田”圖
梯田能夠增地增產,也利于保護山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書曰:“梯田,謂梯山為田也……如土石相半,則必疊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勢峻極,不可展足,播殖之際,人則傴僂蟻沿而上,耨土而種,躡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陟,俱若梯磴。②”可見梯田在崇山峻嶺間也能營造出立體壯觀的農事景象[5-6]。當今比較著名的有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景觀,其所體現“四素同構”包含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反映出精細的農、林、水分配系統,通過哈尼族長期形成的社會經濟宗教體系得以加強,彰顯了人與水土環(huán)境互動的生態(tài)模式。
楊慎詩云:“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7]”書中不同的田制具有地域性農業(yè)景觀特征,表達了南北土地利用形式因地制宜的理念。另外,這些增添場景內容的田制圖,也可使人們了解古代南方的農業(yè)生態(tài)狀況。書中說:“水塘即洿池也,因地形坳下,用之潴蓄水潦,或修筑甽堰,以備灌溉田畝,兼可畜育魚鱉,栽種蓮芡,俱各獲利累倍。③”“水塘”既可用于稻田灌溉,又可養(yǎng)殖魚鱉,栽種蓮芡,形成一種農業(yè)生態(tài)模式。其他如描繪圍田、圩田、湖田、架田、梯田、沙田等的圖像,則直接反映出南方地區(qū)田地開發(fā)日益擴展狀況,聯想到圍湖造田等帶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
《農器圖譜》中的農田水利景觀,主要集中在“灌溉門”“利用門”,重點表現了各種灌溉設施利用以及以水能為動力的農產品加工景觀。
“翻車”④(圖5)也謂之“龍骨車”,是常見的灌溉工具。作為全圖核心的翻車架設在堤圩之上,頭戴斗笠的兩壯年男子協作踩踏翻車,帶動水戽引水灌溉,一旁的執(zhí)杖老者似在傳授操作要領,又似在為兩人鼓氣助威。遠處茅舍前正有一孩童簞食壺漿,徐徐走過草橋,應是前來為車水人送水送飯。老幼目光紛紛投向正在引水的翻車,翻車支起席棚為勞作男子遮陽,田埂遠處皆有綠樹掩映其間,吱呀的翻車與嘩嘩的流水,恰當地表現了翻車的妙用及灌溉的艱辛。
圖5 “翻車”圖
圖6 “臥輪水磨”圖
圖7 “薅馬”圖
圖8 “田漏”圖
在諸如“翻車”等多個灌溉農事景觀圖像中⑤,不僅附帶自然山水,也捎帶描繪農田村舍的人文景觀。皴法表現的山石肌理與青松翠柏,展現了水利設施安放的地勢和環(huán)境狀況,映襯出水利機械的用途,兩者相輔相成。
“利用門”中的農事水利機械要求置于水流湍急、落差較高之處,這樣便于利用。以“臥輪水磨”⑥圖為例(圖6),選址水石夾縫處,靠于松柏,“凡欲置此磨,必當選擇用水地所,先作并岸擗水激輪?;騽e引溝渠,掘地棧木,棧上置磨,以軸轉磨中,下徹棧底,就作臥輪,以水激之,磨隨輪轉”⑦。
此外“立輪連二磨”“水排”“水碾”“水輪三事”“水轉連磨”“機碓”“水轉大紡車”⑧等機械,本身選址就位于水流激蕩的山石草木旁,加上茅舍前勞作的農夫,更是古代水利農具的生動展現。
農作物種植景觀分布在多個農事圖中,描繪的是利用農具輔助作物種植、生長、收割,涵蓋了作物生長過程,表現了不同階段所使用的農具變化。代表圖像有“薅馬”“田漏”“麥籠”等。
“薅馬”⑨是耘禾時所乘的竹馬(圖7),畫面以田地中使用農具的男子為前景,背景襯以樹木、山丘,以一人一物一景的搭配方式展示了種植景觀。
“田漏”⑩(圖8)直接反映了人工種秧和管養(yǎng)田地的景觀?!疤锫眻D主要描繪了婦孺簞食壺漿、田間勞作男子、田漏計時老翁的人物形象與勞作場景,同時蘊含農業(yè)生產的時令要求,所謂“大凡農作須待時氣,時氣即至,耕種耘籽,事在晷刻。茍或違時,時不再來。所謂寸陰可競,分陰當惜此田漏之所以作也” 。
圖9 “麥籠”圖
圖10 “田廬”圖
圖11 “蠶室”圖
圖12 四庫本“小紡車”圖(12-1)和明本“小紡車”圖(12-2)
在作物收獲時節(jié)收集存儲作物的“麥籠”圖(圖9),以田邊稀疏的樹木暗示秋季的到來。田中男子在前收割,并牽拉特制的四輪小筐車,女子在后收集麥子,堤圩旁還有嬉戲的孩童,顯然收獲時節(jié)也要求全家出動,顆粒歸倉[8-9]。
四庫本《農器圖譜》還有多幅反映農耕生活的景觀圖像,其中包含了傳統古代農家衣食住行的相關信息,可以說是南方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其中的村舍聚落圖和蠶織作業(yè)圖最有代表性。
“田廬” 圖繪制精細而完美,很好地展現出男耕女織、多種經營的農業(yè)生活景觀(圖10)。“古者制,五畝之宅,以二畝半在鄽,詩云,入此室處是也;以二畝半在田,詩云中田有廬是也。此蓋古制。自井田之變,農人散居,隨業(yè)所在,其屋廬園圃遂成久處,四時之內,農事俱便……。賦略曰:江上有田,田中有廬,屋以蒲蔣,扉以籧篨,笆籬楗微,方竇櫺踈,檐卑欹而立傴僂,戶偪側而行趦趄?!笥信矣须u居,將行瞪遮,未起啼驅。宜從野逸,反若囚拘” 。這段文字與田廬圖相配合,生動而完整地揭示出農家生活與生產交融統一的情景。
圖中以廬舍前撒谷喂雞的農婦為核心,不吝筆墨,重點刻畫了南方地區(qū)傳統村落的生活場景。院落、樹木、耕牛、家禽、人物、柴門、茅舍等農村生活元素,依次從前到后鋪陳開來。尤其是婦人正于自家小院前喂雞的場景,讓整個畫面活了起來??梢钥吹?,隨著農婦撒下谷粒,母雞與小雞忙于啄食,公雞似在招呼同伴。耕牛系于門前老樹上,似在牽拉韁繩,想要掙脫;兩只山羊則悠然臥于墻角,兩旁低矮的茅舍用于圈養(yǎng)家禽和放置農具。進了大門,屋中孩童正注目于院內兩只嬉戲的家犬。前景與主景動靜相宜,雞犬相聞。遠景出現了江淮常見的圍田,遠處依稀有多戶鄰舍掩映在疏密相間的山林中,縹緲的水墨山色隱于留白之際,意境深遠??傊疤飶]”圖展現的農村生活場景,極富意趣,傳達出濃厚的農耕文化氣息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清中葉前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家庭式蠶桑絲織作坊,相對于田廬草堂,“蠺連” “蠶室” (圖11)“撚綿軸” 等圖對于居所內景的描繪更賦有園林景觀色彩。植物刻畫細致入微,書中初步能分辨出柳、松、柏、槐、竹、荷、蘆葦、桑樹、芭蕉等栽植。庭院園林中的綠化栽植與建筑屋舍、湖石假山等通過一定的空間景觀營造來協調搭配,渲染出勃勃生機、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氛圍。園林化的居所畫面,明顯帶有典雅的江南建筑庭院環(huán)境特色,從側面印證了明清時期江南農桑絲織業(yè)的發(fā)達與生活的富足。
在王禎《農書》之前,唐代陸龜蒙的農具專著《耒耜經》記載了江東犁、耙、礪和磟碡4種水田耕作農具,可惜沒有圖例。南宋曾之謹寫了《農器譜》(已失傳),據說其所列農具不如王禎《農書》多而全,也無圖像。王禎之后,《農政全書》《授時通考》等所載的農器圖,基本源自王禎《農書》。清代乾隆時期編纂《四庫全書》,其“子部·農家類”收錄了王禎《農書》,其中的農器圖譜在原來的基礎上,得以重新繪制,有些農器圖加入了場景內容,傳達的景觀信息也更為豐富。因此,王禎《農器圖譜》是古農書中的一大創(chuàng)造,時代意義明顯。以下主要從比較角度探討其中所反映的農業(yè)景觀信息特征。
就農器圖像而言,四庫本王禎《農書》是多個版本中農具應用背景及細節(jié)描繪最充分的。四庫本《農書》成書于乾隆年間,其中《農器圖譜》明顯受到康熙年間焦秉貞版《耕織圖》的影響,在明本基礎上改繪并增加了相關農具使用的背景,重新刻畫了圖像細節(jié)。四庫本“小紡車” 與明本“小紡車” 的對比,即可說明明清兩代農事圖風格的差別(圖12)。四庫版“小紡車”是在清代民居建筑屋檐下的紡布情景,前景有抱角做法的門前臺階,門上裝折精致,紡線婦女著清代服飾,屋后古樹蔥蘢。這些環(huán)境描畫與明本單一的“小紡車”圖形成鮮明對比,也反映明清之際,以小紡車為代表的家庭手工業(yè)悄然興盛,即“此車之制,凡麻苧之鄉(xiāng),在在有之” 。
同時,四庫版《農書·農器圖譜》受到當時繁華精致的審美文化影響,將生活情趣移植到了農業(yè)圖像中,使《農器圖譜》在客觀圖像的基礎上更貼近農家生活,抒發(fā)了饒有趣味的農業(yè)生活意向。例如四庫本“絡車” 圖在明本基礎上吸收了焦本《耕織圖》“絡絲” 圖的園林化景觀特色(圖13)。在綠意盎然的庭院中,盆景雅置,流水潺潺,絡絲婦女與嬉戲幼童形成對比。農事圖中大量繪制天真無邪的兒童形象,自清代康熙年間焦秉貞《耕織圖》始。這些幼童形象在圖畫當中起到點綴裝飾的作用,給畫作帶來了生活氣息,可謂圖中點睛之筆,試圖描繪出清代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繁榮情景,進而顯示出社會穩(wěn)定的升平之象。
在王禎《農書》四庫本的刊刻過程中,內容應參考和借鑒了前代尤其是宋人的農事圖,如樓璹本《耕織圖》及南宋《耕獲圖》 。其中后者以集錦方式再現了農耕的多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圖14),細致地描繪出了在山水與稻田的襯托之下,佃客正在從事耕地、耙田、插秧、灌溉、筑場、耘田、收割、挑禾、上架、脫粒、簸揚、舂米、入倉、堆秸等農活的生動景象,將水稻從耕種到收儲的過程,濃縮到一幅小小的扇畫中,反映了宋代江南莊園農業(yè)精耕細作的場景,應為王禎《農書》庫本圖像部分的繪制提供了一定借鑒。
圖13 四庫本“絡車”圖(13-1)和焦本“絡絲”圖(13-2)
同時,四庫本《農器圖譜》借鑒山水畫技法,來表現農事景觀信息也有跡可尋,如“劃船”“陂塘”“水塘”“連筒”“架槽”“石籠”“浚渠”“水篣” 等圖,也可從明代唐寅《江南農事圖》 (圖15)中窺知一二。
與此相似的有四庫本中的“水塘” 圖(圖16)。相對于明本“水塘” 圖(圖17)樸拙簡明的白描手法,四庫本《農器圖譜》則吸收了田園山水畫的精髓。庫本的“水塘”圖以水塘分割景觀畫面,空間層次豐富,屋舍寶塔掩映其間,多以皴法勾勒山石,遠山層巒疊嶂,縹緲隱現,盡顯江南田園山水風光。圖中筆法細膩,虛實結合,詳略得當,雖然是科技圖像,卻不失人文山水風范。
在四庫本王禎《農書·農器圖譜》精致翔實的插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傳統農具的形制和面貌,還了解到了當時的農業(yè)生產的綜合景觀狀況,體現了農業(yè)景觀原生態(tài)特質,因此我們需以極審慎的態(tài)度保留與開發(fā)這些人類的文化遺存,使其成為今天或未來人類生活模式的參照物,或從中了解到我們傳統農業(yè)的地域場所精神,中華古農文化正是通過這些物態(tài)的視覺化載體形式顯現出它的獨特魅力[10-11]。
同時,《農器圖譜》為我們提供的古代農業(yè)耕作景觀作為一種農業(yè)文化遺產,為我們展現了基于地域差異的各種土地利用形態(tài),同時也反映了這些同構異形的客觀景觀形態(tài)背后社會、生態(tài)和生產的共生邏輯[12]。
本文的相關研究主要在于突出綜合農業(yè)圖像所傳達出的景觀信息及其時代特色,而對其農業(yè)技術及生態(tài)內涵發(fā)掘較少。同時,其他相對次要的圖像類型限于篇幅有所省略。鑒于此,如何進一步多角度解讀中國古代農業(yè)科技圖譜,以充實農業(yè)文明史研究體系,為當今的農業(yè)文化遺產保護服務,尚需聯系相關歷史與現實問題予以進一步思考。
圖14 南宋《耕獲圖》
圖15 明代唐寅《江南農事圖》
圖16 四庫本“水塘”圖
圖17 明本“水塘”圖
注釋:
① “圍田”“柜田”“梯田”三圖分別選自《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416頁、第417頁、第417頁。
② 王毓瑚校:《王禎農書》,農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190頁。
③ 王毓瑚校:《王禎農書》,農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325頁。
④ “翻車”圖選自《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25頁。
⑤ 例如在“灌溉門”中的“水轉翻車”圖、“高轉筒車”圖、“水轉高車”圖,詳圖分別參見《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28頁、第530頁、第5頁。
⑥ “臥輪水磨”圖選自《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43頁。
⑦ 王毓瑚校:《王禎農書》,農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349頁。
⑧ 詳圖分別參見《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43頁、第544頁、第545頁、第546頁、第547頁、第549頁、第550頁。
⑨ “薅馬”圖選自《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454頁。
⑩ “田漏”圖選自《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52-553頁。本圖實為該書中的2幅圖合并為一圖。
? 王毓瑚校:《王禎農書》,農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362頁。
? “麥籠”圖選自《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54頁。本圖實為該書中的2幅圖合并為一圖。
? “田廬”圖選自《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18頁。
? 王毓瑚校:《王禎農書》,農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316-318頁。
? 詳圖參見《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75頁。
? “蠶室”圖選自《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63頁。
? 詳圖參見《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87頁。
? 四庫本“小紡車”選自《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96頁。
? 明本“小紡車”圖選自王毓瑚校:《王禎農書》,農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425頁。根據其校例說明,該圖為明本插圖。
? 王毓瑚校:《王禎農書》,農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424頁。
? “絡車”圖選自《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83頁。
? [清]焦秉貞繪,“絡絲”圖,選自康熙《御制耕織圖》,故宮博物院館藏。
? [南宋]作者佚名,《耕獲圖》,選自《宋人畫冊》,故宮博物院館藏。
? 詳圖分別參見《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14頁;《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24頁、第524-525頁、第532頁、第532頁、第537頁、第537頁、第539頁。
? [明]唐寅,《江南農事圖》,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 四庫本“水塘”圖選自《四庫全書·王氏農書·農器圖譜》(影印文淵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冊,第524-525頁。本圖實為該書中的2幅圖合并為一圖。
? 明本“水塘”圖選自王毓瑚校:《王禎農書》,農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325頁。根據其校例說明,該圖為明本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