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古農書的目錄

        2017-11-02 03:52:50葛小寒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17年3期
        關鍵詞:農書農學古籍

        葛小寒

        (南京農業(yè)大學 中華農業(yè)文明研究院,南京 210095)

        論古農書的目錄

        葛小寒

        (南京農業(yè)大學 中華農業(yè)文明研究院,南京 210095)

        農史學界歷來有編纂古農書目錄的傳統(tǒng),前輩學者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有四個問題值得反思:第一,農書目錄對于“農書”本身的定義不清;第二,不同農書目錄對于收書范圍的認識差異頗大;第三,農書目錄在著錄時的錯誤依舊廣泛存在;第四,農書目錄的著錄體例亟待更新。本文對以上四個問題的思考與提出意見,有助于新的農書目錄編纂。

        古農書 圖書編目 編纂體例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對各歷史時期的古農書整理便持續(xù)進行著。其中,古農書目錄的編纂起到基礎性作用,而這些農書目錄正是“打開我國農學遺產寶庫的鑰匙”[1],有學者評價《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既為查閱和研究古農書提供了方便,也為進一步搜集、整理古農書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盵2]我國古農書目錄編纂的歷史,在前人論文中屢有介紹[3,4]??傮w來說,自民國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種古農書目錄或提要誕生(見表1)。

        表1 中國古農書目錄表

        除了以上通錄中國古農書的書目外,斷代性、地域性、專門性的農書目錄亦層出不窮。斷代性的農書目錄主要有王達的《中國明清時期農書總目》[5—9]、邱志誠的《宋代農書考論》[10]、孫穎對于漢唐時期古農書的整理[11]等等。地域性的農書目錄除了早年各大圖書館所編纂的農書目錄外*這里指的是20世紀50年代,各大圖書館均根據(jù)本館所藏農書進行了編目工作,例如南京圖書館所編的《中國古農林水利書目》,云南省圖書館所編的《中國古代農書目錄》,浙江圖書館、湖北圖書館、陜西圖書館等編纂的《館藏中國古農書目》,等等。,還有潘法連對于安徽省農書的編目[12—14]、張允中的《山西古農書考》[15]、王華夫對于美、日、韓三國與臺灣地區(qū)所藏中國古農書的介紹[16—29]等;專門性的農書目錄在花譜、茶書、蠶桑書等幾個方面有著顯著成果,如李娜娜、王子凡等人對于牡丹、菊花譜錄的整理[30,31],萬國鼎、華德公對于茶書與蠶桑書目的撰寫[32,33]等*專門性的農書編目近年來其實成果很多,例如朱自振、方健等人對于茶書的系統(tǒng)整理,李文海、夏明方等人對于荒政書的研究,由于本文并不涉及這些專門性農書目錄的討論,故介紹從略。。

        以上可見,到目前為止的古農書目錄編纂成果頗豐,古農書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急劇增多。以明清農書的數(shù)量為例,在1964年王毓瑚先生出版《中國農學書錄》時僅發(fā)現(xiàn)了330種左右,而在最新的《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中,數(shù)量激增至1540種[34,35]。盡管如此,筆者以為古農書目錄收書數(shù)量的增長并不能掩蓋其中的問題,正如惠富平所言:“現(xiàn)在查缺補漏仍有必要,只是應根據(jù)農書特點,掌握基本標準,取舍得當,不糾纏于增補數(shù)量之多少?!盵4]對于農書目錄定義與體例的問題就值得反思。筆者對以下問題有所看法:農書目錄的“農書”定義是否準確?收書范圍是否明晰?正確性能否保證?編寫體例又是否需要改進?這些問題值得再檢討*關于古農書目錄的編制,梁家勉先生曾有部分建議,如編制《中國古農書總目》《古農書錄解題》等等,但是這些建議并針對古農書目錄本身進行探討,故而與筆者本文所言的古農書編纂中的問題并不重復。具體參見梁家勉《整理出版古農書芻議》(《文獻》1983年第1第,第186—190頁),另可參見倪根金主編《梁家勉農史文集》(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2年,第90—102頁)。。目前距離最近出版的農書目錄也有近15年了,希冀以下的思考能為下一次農書目錄的編纂提供些許建議。

        1 農書定義問題

        盡管以上不少目錄并未自稱為“農書”目錄,但是無論是“農業(yè)古籍”,還是“農業(yè)遺產”,這些概念還是基本等同于農書的,如中國農業(yè)遺產研究室認為“要搜集、整理農業(yè)古籍,首先要摸清農書存佚收藏的狀況”([36],前言,1頁),又如石聲漢先生認為:“農業(yè)遺產中,我國傳統(tǒng)的舊農書,是一個很顯著的項目。”([37],190頁)不過,作為共識的“農書”在諸家目錄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大體而言,學界對農書的認識可以分為狹義與廣義兩個取向。狹義方面以王毓瑚的觀點為代表,他認為“農書”乃是“以講述農業(yè)生產技術以及與農業(yè)生產直接有關的知識的著作”([38],凡例,1頁),這一認識與石聲漢([37],331頁)、邱志誠[10]等學者的觀點不謀而合。然而,從廣義方面來看,《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則將“農書”定義為“凡記述中國人民在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中所積累的農業(yè)知識理論、生產技術經驗、農業(yè)經營管理及對農業(yè)文獻的考證校注等方面典籍”([36],編輯說明,1頁),這種認識其實早在《中國農書目錄匯編》中便已發(fā)端[39],爾后閔宗殿在撰寫《明清農書待訪錄》時也采取了這一觀點[35]。當然,農書目錄的編纂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行為,因此,存有“一家之言”而造成的不同似乎不可避免。不過,筆者在詳細閱讀了諸種農書目錄之后,發(fā)現(xiàn)這種狹義與廣義的對農書的認識其實都有兩個相同的源頭。

        第一,農書目錄對于“農書”的認識均是在近現(xiàn)代西方農業(yè)科學的視域下去理解的。這一點在個人撰著的農書目錄中頗為明顯,如毛邕、萬國鼎便有言“是編分類根據(jù)最新農學及舊時農書所分之門類種別”([39],例言,2頁),而王毓瑚也認為他對于農書的定義“多少總是把范圍規(guī)定得比較相當于現(xiàn)代農業(yè)科學的領域了”([38],351頁)。

        第二,農書編目的初衷,基本是為了現(xiàn)今農業(yè)生產技術發(fā)展的需要。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建國后各大圖書館館藏農書目錄的編纂,如浙江省圖書館的目的是為了“以應本省農業(yè)生產技術研究需要”[40],安徽省圖書館的目的則是“為響應向科學大進軍的號召”[41],四川省圖書館的目的仍是“以加強對當前農業(yè)生產的指導”[42]。

        由此可見,以上兩種原因造成了編纂農書目錄乃是為今人服務的,甚至不是為今人的史學研究服務,而是為了農業(yè)科學研究服務,如河南省圖書館認為他們編纂目錄的目的是為了“供省內各地農業(yè)生產領導機關及農業(yè)技術部門參考”[43],王毓瑚也認為《中國農學書錄》乃是“供農業(yè)科學工作者檢查之用”([38],序言,1頁)。因此,這些農書目錄的編纂均是以今人認識去“格式”古人的“農書”,那么,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的農書定義,均不是“中國古農書”的定義,而是以西方農學概念與今人實際需要為參照的定義*這種思維框架其實在中國“科學”史研究中頗為流行,如唐曉峰曾批評中國古代地理學研究:“……只是在不少系統(tǒng)考察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的著述中,未能注重古代地理學的原本體系,而僅僅以今天的地理學框架,去格式古代地理學的內容,力圖寫出一部與今天地理學體系接軌,有現(xiàn)代深度的古代地理學史。這種體系好處是借用現(xiàn)代目光,在某些地方可以發(fā)古人之未發(fā),有所創(chuàng)見,但弊處是寫出來的古代地理學已非古代的原貌。”具體參見唐曉峰《人文地理學隨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第257頁)。。換言之,目前種種農書目錄與其說是我們理解古代農學知識的鑰匙,不如說是近現(xiàn)代學者觀察農史時所戴的有色眼鏡,它們不僅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完全反映)中國古代農學的實際景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待古人“理解之同情”的障礙。推而論之,諸種農書目錄對于“農書”認識的沖突,并不能歸因于不同學者的一家之言,而是在一種相同的現(xiàn)代思維下,觀察古代農書所造成的知識理解的混亂[44]。

        實際上,古農書已經難以指導農業(yè)生產活動,因此,古農書目錄的編纂當進行范式轉型,從農學參考轉向史學研究。以后的農書目錄編纂應當從中國自有的農學發(fā)展路徑上去思考古人的農書觀。有關這一點,筆者曾研究過唐宋的農書觀,覺得有兩點認識值得提出參考:第一,古人的對于農書的認識是富于變化的,這一點,惠富平曾敏銳指出歷史上農書的內容似乎有“農家書”“農事書”“農學書”的變化[45],筆者通過研究也發(fā)現(xiàn)唐宋時期時人對于農書的認識呈現(xiàn)出兩次變化[46];第二,同一時期不同群體的農書觀亦是不同的,例如在宋代,史志書目與官修館閣書目對于“農家”的認識便極為不同[46]。由此可見,古人的農書觀是多元且富有變化的,如何把握這種多元與變化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書觀念,應是當前農史研究者所思考的問題。對此,筆者提出的建議是,對于斷代性農書目錄而言,應該首先思考那個時代的農書觀,而對于綜錄古農書的目錄而言,需求得不同時代農書觀的“最大公約數(shù)”,方是古農書目錄編纂的依據(jù)??傮w而言,筆者更為傾向于那種廣義的農書觀,正如曾雄生所言:“古代的農學范疇要比今天寬泛得多?!盵47]

        2 收書范圍問題

        如前節(jié)所述,由于農書定義的狹義與廣義之分,當前諸種農書目錄的收書范圍便不盡相同,而“書之有部類,猶兵之有師旅也”[48],對于分類問題的討論直接關系到書籍的收納與否。因此,下文以《中國農學書錄》與《中國古農書聯(lián)合目錄》為狹義農書分類的代表,以《中國農書目錄匯編》與《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為廣義農書分類的代表,試作表2加以說明。

        表2 若干農書目錄分類表[36,38,39,49]

        以上可見,至少從類目上來看,農政農經、荒政、食品加工這三類書籍是否屬于農書乃是諸家書目的基本分歧點,如《中國古農書聯(lián)合目錄》直言該目錄所收不包括“農政、田制、屯墾”,“賑災”則只收錄“捕蝗與野菜”([49],說明,2頁),相反,這些內容卻為《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所著錄,如其介紹“農政農經”小類時寫道:“內容包括勸農政策、農業(yè)管理、田制、賦稅、差徭、倉儲等?!?[36],編輯說明,2頁)除此之外,不同書目對相同類目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如畜牧獸醫(yī)類,《中國古農書聯(lián)合目錄》認為:“畜牧獸醫(yī)不包括馬政?!?[49],說明,2頁)但是在《中國農書目錄匯編》中卻包含著這些內容(如明人楊時喬所撰的《馬政紀》)([39],160頁);又如農田水利類,《中國農學書錄》認為:“一般講究水利規(guī)劃的著作,涉及范圍過大,不予收錄,只收其以水利田的開設為對象者?!?[38],凡例,1頁)而《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卻認為:“凡記載農業(yè)水利議論和規(guī)劃,或記載興修工程設施,以調節(jié)和改變農田水分狀況和地區(qū)水利條件,以利農業(yè)生產的書籍均予收錄?!?[36],編輯說明,1頁)因此,由于農書定義的差別,不同目錄所收的農書亦有出入。然而,正如農書的定義一般,諸種書目收書類別的界限亦是站在今人的認識上去探討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狹義的農書與廣義的農書并沒有區(qū)別。

        首先看狹義的農書分類。如上文所言,這類農書目錄基本不收農政農經、荒政、食品加工方面的古籍,但是這些古籍真的在歷史時期沒有被古人視作農書嗎?明代直接以“農書”為名的書籍并不多,但有一本便是《農書閱古篇》(又名《澤谷農書》),其中內容卻大體是以農政、農經、荒政的介紹為主,如其卷一目錄中有如下條目:“古授田法”“古重農政”“中世防饑”“寓兵于農”“中制什一”,等等[50]。由此可見,至少在明代,這些涉及農政農經與荒政的書籍是可以被視作農書的。至于食品加工方面的書籍,在明人的書目中大多皆被視為農書,如《百川書志》“農家類”收錄了《本心齋蔬食譜》[51],《徐氏家藏書目》“農圃類”收錄了《易牙遺意》[52],等等。因此,狹義的農書定義造成了收書范圍的過窄,不能反映古代農書的全貌。

        其次探討廣義的農書分類。同樣參見表2,這種分類幾乎將古代涉及農業(yè)方面的所有書籍都納入進了著錄的范疇,但是在很多方面,古人卻未必將某些古籍視為“農書”。例如《中國農書目錄匯編》設立了“博物類”,其中所收的很多書籍實在難以“農書”目之,像是記錄“神異”之事的《十洲記》與《山海經》,屬于筆記小說的《西京雜記》與《北戶錄》([39],63—110頁),等等,這些書中或許部分涉及農學,但是從我國書籍分類體系來看,它們均非農書。另一方面,在一些可以算作農書的小類中,廣義分類下的目錄也存在著過度收書的情況,例如“農田水利”類古籍,至少在明清時期可部分的納入“農家”的范疇,像是《四庫全書總目》便將《泰西水法》收入“農家類”中[53]。但是,在《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中,“農田水利”方面的收書卻大大脫離了“農田”,而收錄了很多涉及海塘、運河、海道方面的書籍,如《兩浙海塘通志》《河防芻議》《海道經》等([36],33—54頁)。如此可見,廣義的農書定義又造成了收書范圍的過寬,同樣難以反映古代農書的真實面貌。

        綜上所述,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的農書分類皆與古人實際對農書認識頗有差異?;氐角拔闹刑岢龅膯栴},只有在解決好農書定義的基礎上,才可進一步的思考農書的分類問題。但是筆者并不建議完全參考中國古典目錄的分類體系,原因有二:第一,古典目錄中的“農家類”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時人對于農書的認識,例如,在書目中,歲時類的書籍會另置于史部之下,但是在明代人的思維世界里,歲時書幾乎可以等同于農書,常有詩句將農書的功能限定在“占歲”之上,正如“農書占歲稔,薺菜見初春”[54];第二,古典目錄中的“農家類”之下基本沒有二級目錄,這就為農書的分類帶來了困擾,筆者基本過眼了現(xiàn)存的明代書目,其中僅有《澹生堂藏書目》在“農家”之下另設二級目錄五種:“民務、時序、雜事、樹藝、牧養(yǎng)?!盵55]且其中書籍著錄仍頗為雜亂。因此,筆者的意見是:農書目錄的分類大可參考現(xiàn)今各家的觀點,只是在農書的定義上,秉持“中國本位”即可;簡言之,農書目錄的定義與分類,應該做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3 錯誤訂正問題

        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無論哪一種書目的編纂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即便舉全國之力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與《中國古籍總目》,所需訂正的地方亦不少*《四庫全書總目》的訂正可集中參考余嘉錫先生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辨正》,至于《中國古籍總目》,知網(wǎng)上相關論文較多,不再贅述。。古農書目錄也是如此,無論是作為“經典”的《中國農學書錄》,還是最新的《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其中值得修正的地方仍很可觀。就前者而言,潘法連、楊寶霖、馮秋季、邱志誠都有相關論文對該書值得商榷之處進行訂補[56—64];就后者而言,學界目前的訂正尚不多,僅見肖克之與何燦有較為集中的討論,以及倪根金的札記若干[65—69]。然而,這并不是說《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已經完善了,相反,正如肖克之指出的那樣,《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在很多條目上所犯的錯誤,其實已經有前人訂正了[65]。因此,全面吸收學界研究成果與盡量避免較為明顯的錯誤,乃是今后修撰農書目錄時所需注意的問題。前者暫且不論,就后者而言,需要進一步探討的是,農書目錄的編纂有著哪些容易出錯的地方呢?由于農書目錄亦是古籍目錄的一種,其中問題仍不外是書名、著者、版本等等的錯錄[70],這些方面在學者的論文中已有涉及,本文不再贅述,但是農書目錄具有專門性,其中容易出錯之處又與一般的古籍目錄略有不同,筆者將在下文以《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所錄明代農書的錯誤為例,指出農書目錄中易錯之處。

        第一,不應僅憑書名誤錄為農書。這一點,倪根金的相關札記已有探討,除此之外,尚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如該目錄0108條所錄張定撰《在田錄》,按:筆者見《叢書集成初編》所錄《在田錄》,與農事全然無關,乃是雜記元末明初與洪武帝相關諸事[71];又如0109條所錄李賢撰《古穰雜錄》,按:筆者見《叢書集成初編》所錄《古穰雜錄》,該書與《在田錄》性質相仿,乃是雜錄明朝史實之書,與農無關,故不應著錄,具體可參閱原書,不再贅述[72];再如2402條所錄潘之恒撰《葉子譜》,按:筆者查《說郛續(xù)》中所錄潘之恒所撰《葉子譜》,發(fā)現(xiàn)該書乃是記錄民間游戲小物,與農事無關,至于何以取名為《葉子譜》,潘氏自云:“葉子,古貝葉之遺制。前人削桐、書柿、題楓、佩蘭,皆取諸葉,此簡策之所昉也,物各有品,雖小技,必有可觀,作《葉子譜》?!盵73]此亦足見該書立意、內容與農無關。

        第二,存佚判斷需要謹慎。一般而言,古籍的存佚頗易判斷,畢竟存即存,佚即佚,但是由于農書目錄除在20世紀50年代由官方出面整理過以外,大部分均為私人或合作撰修,其對于館藏情況的認識往往過于模糊。如《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0084條所錄溫純撰《齊民要書》,該目認為此書存于“《四庫全書·別集類》(溫恭毅公集)本”,筆者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8冊《溫恭毅集》,未見有《齊民要書》著錄,但見卷十五有文題名《刻齊民要書引》,所謂《齊民要書》存于《溫恭毅集》,不過僅此一篇“引文”而已[74]。再像是0119條所錄陳時道的《桑陰農話》,該目認為此書存于“《中國農史》1994年第3期第113頁”,筆者按圖索驥,發(fā)現(xiàn)該書在張允中所撰《山西古農書考》一文中有提到,但并非全文收錄,而僅僅是提到山西地區(qū)有過一部叫做《桑陰農話》的書。而且,張允中在著錄山西古農書時,清楚地寫道:“本文以著作為綱,并對其作者及其已知的收藏單位作一簡要介紹,凡未注明者,均待進一步查明、發(fā)掘和考證?!盵15]但是其對《桑陰農話》的著錄卻未有提到收藏單位,因此該書是否尚存,張文中并未給出明確答案,就筆者所查閱各大圖書館的目錄來看,并未見到該書著錄,因此,筆者以為該書或已佚失。

        第三,作者著錄應求準確與完整?!吨袊r業(yè)古籍目錄》的編纂在很大程度上太過依賴先前的研究成果,這就會造成在轉錄過程中的缺失,這一點在作者問題上頗為明顯。一方面是作者姓名的缺失,另一方面則是部分書籍作者的缺失,以下各舉一例:如該目0114條所錄金敏忠撰《御世仁風》,筆者在《傳世樓書目》中查閱到該書為四卷本,且作者題為“金忠”,而非“金敏忠”[75];另一方面,筆者在南京圖書館見該館所藏《御世仁風》亦題作者為“金忠”,至于孰是孰非,筆者在光緒《順天府志》中查到確有名“金忠”者,且其傳記顯示《御世仁風》正是他的作品:“金忠,字敏恕,固安人,萬歷六年選入,歷升文書房太監(jiān),博學能書善琴,自稱迂拙子,守備鳳陽時,曾著《御世仁風》一書刻之?!比绱丝磥?,《目錄》所謂撰者“金敏忠”,實際上應改為“金忠”[76]。再如0268條所錄馮應京撰《月令廣義》,關于該書的作者,《四庫全書總目》以為:“明馮應京撰,戴任續(xù)成之?!盵77]也就是說,該書的撰者不應只題“馮應京”,而應該加上“戴任”,就筆者所見明萬歷刻本《月令廣義》每一卷卷首皆有“盱眙馮應京纂輯,新安戴任增釋”[78],因此,當知《總目》所言“應京原書只一卷,此本皆任所增加”不虛。

        以上三點為筆者所見《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中最為常見的問題,因此,這些問題也該成為以后新修農書目錄所應避免的。

        4 著錄體例問題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所謂“目錄”,乃是指書目與提要的結合,如黃永年先生有言:“‘目’者,本來只指羅列的篇名、章節(jié)或書名。至于‘錄’,是指該篇、該章、該書的內容提要。完整地說,要有書名、篇章名并有其內容提要,才可以叫‘目錄’?!盵79]也就是說,當前的農書目錄實際上只能稱為“目”或“錄”,而非“目錄”。其中可稱為“目”者,如《中國農書目錄匯編》《中國古農書聯(lián)合目錄》與《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它們的著錄規(guī)則基本與一般的古籍目錄相同,大體按照書名、卷數(shù)、著者、版本、館藏地的順序進行著。另可稱為“錄”者,如《中國農學書錄》《中國古代農書評介》《中國古農書考》,這些提要的撰寫側重則各有不同,《中國農學書錄》注重于對農書內容的記載,而《中國古農書考》則以版本考辨為中心[80]。以上農書目錄的“目”“錄”分離,除了為查閱造成一定的困難外,還不利于“目”與“錄”之間研究成果的相互吸收,如上文所舉《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中的若干問題,其實部分在《中國農學書錄》中已有指出,而提要類目錄對于版本及其館藏地的介紹則往往不如非提要類目錄全面。因此,如何在“目”與“錄”之間尋求平衡,便是下一階段古農書目錄的編纂所需思考的問題。這種“平衡”不應是“目”與“錄”的簡單疊加,而是進一步考慮如何在這些成果上進行一定程度的體例創(chuàng)新,以求不與前人相重復。對此,筆者有以下三點思考,可供參考。

        首先,隨著《中國古籍總目》與《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的出版,“目”方面的著錄已經很全面了,尤其是版本與館藏地的介紹,雖仍不排除有些許遺漏,但是似乎已無繼續(xù)著錄的必要。然而,目前的農書目錄仍有幾項筆者覺得值得著錄卻未著錄之處,請看:第一,影印本,在農書的實際使用過程中,除了點校本之外,最為常見的便是影印本,因此,在農書目錄的編纂中應另加入影印本的著錄;第二,點校本,在以往的農書目錄中倒是著錄了部分點校本,但是它們與原書卻分條而列,未能形成有效整合,且遺漏頗多,不能提供有效的參考;第三,電子/網(wǎng)絡資源,隨著技術手段的發(fā)展,目前電子/網(wǎng)絡資源發(fā)展迅速,如“中國基本古籍庫”“中華古籍資源庫”以及各大圖書館自建的古籍數(shù)據(jù)庫等,都存有不少農書,如何將這些資源整合進新的農書目錄中,筆者仍在思考,這里姑且提出,不多做說明。為了避免重復勞動,新的農書目錄可刪去版本與館藏地的著錄,而加入影印本、點校本、電子資源的著錄,以此達到切合實用的效果。

        其次,從“錄”方面來說,前有古典目錄(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后有王毓瑚、石聲漢、天野元之助等大家,同樣亦無必要重新撰寫提要,尤其是一些常見的“經典性”農書(如《齊民要術》),這方面前人的介紹已屬完備。但是,這也不是說新的農書目錄就可以放棄對所錄農書的說明,筆者以為新的說明可集中于以下三個領域:第一,隨著農書挖掘的深入,不少稀見農書出現(xiàn),而這些農書,前人的提要尚未涉及,故后人可以進一步撰寫;第二,如前節(jié)所錄,即便是大家的提要,亦會有些許缺失,故后人的新目錄可以通過按語的形式將訂正之處指出,而不必完全照抄前人提要;第三,如前注所揭天野氏所論,前人的提要很大程度上在比較版本之優(yōu)劣,但是對于前人未曾關注的影印本、點校本之優(yōu)劣,尚未有專論,故而下一步提要的書寫可討論這些問題。因此,筆者建議,新的農書目錄可以將提要改為按語,對于那些常見的農書,可直接著錄而不多贅言,對于稀見的農書或前人有誤之處則以按語的形式進行說明。

        最后,隨著網(wǎng)絡的迅速發(fā)展,各種古籍目錄的在線檢索層出不窮,如《中國古籍總目》就有日本學者所制作的網(wǎng)絡檢索系統(tǒng),而臺灣學者則有制作中國地方志方面的目錄系統(tǒng),等等。這些在線目錄的出現(xiàn),為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目錄檢索的網(wǎng)絡化似乎不可避免。因此,筆者建議在下一輪農書目錄編纂的同時,進一步制作具有網(wǎng)絡檢索功能的“中國農書檢索目錄”,以此嘉惠學林。

        5 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盡管古農書目錄的編纂歷史已有90余年,而且通過前輩學人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著相當?shù)膯栴}。具體而言,農書定義、收書范圍、錯誤訂正、著錄體例等問題均需要重新思考。通過本文的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書目錄與農史研究的進一步完善與深化?;仡櫲模P者針對這些問題的建議,可作如下概括:

        農書目錄的編纂應當首先考慮“農書”的定義問題,而這種考量不應該以西方/現(xiàn)代的農學理論為參照,而應該從中國自有的農學認識出發(fā)來定義“農書”。因此,收書范圍的分類也應該以這種“農書”認識來約束,不過可以酌情參考現(xiàn)代農學分類來進行二級類目的劃分。同時,在資源不斷擴大的今天,農書目錄的編纂完全可以全面吸收學界的成果,減少不必要的錯誤。最后,新的農書目錄沒有必要重新走舊錄的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著錄體例的創(chuàng)新,力求不重復工作。

        1 王永厚. 打開我國農學遺產寶庫的鑰匙——喜讀《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J]. 中國農史, 2003,(4): 125—126.

        2 郝潤華, 侯富芳.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古籍目錄提要[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03.

        3 彭世獎. 略論中國古代農書[J]. 中國農史, 1993,(2): 93—100.

        4 惠富平. 中國傳統(tǒng)農書整理綜論[J]. 中國農史, 1997,(1): 102—110.

        5 王達. 中國明清時期農書總目[J]. 中國農史, 2001,(1): 102—113.

        6 王達. 中國明清時期農書總目(續(xù))[J]. 中國農史, 2001,(2): 104—109.

        7 王達. 中國明清時期農書總目(續(xù))[J]. 中國農史, 2001,(3): 104—112.

        8 王達. 中國明清時期農書總目(續(xù))[J]. 中國農史, 2001,(4): 106—110.

        9 王達. 中國明清時期農書總目(續(xù))[J]. 中國農史, 2002,(1): 108—113.

        10 邱志誠. 宋代農書考論[J]. 中國農史, 2010,(3): 20—34.

        11 孫穎. 漢唐間古農書的研究[D].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 2007. 8—22.

        12 潘法連. 安徽歷代農學書錄選輯——《中國農學書錄》拾遺[J]. 中國農史, 1985,(2): 86—96.

        13 潘法連. 安徽歷代農學書錄選輯(續(xù)完)——《中國農學書錄》拾遺[J]. 中國農史, 1985,(3): 97—107.

        14 潘法連. 安徽歷代農學書概述[J]. 古今農業(yè), 1992,(2): 41—50.

        15 張允中. 山西古農書考[J]. 中國農史, 1994,(3): 112—116.

        16 王華夫. 美國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一)[J]. 中國農史, 1995,(3): 110—112.

        17 王華夫. 臺灣各大圖書館收藏祖國農業(yè)古籍概況[J]. 中國農史, 1996,(1): 107—120.

        18 王華夫. 臺灣各大圖書館收藏祖國農業(yè)古籍概況續(xù)[J]. 中國農史, 1996,(3): 100—113.

        19 王華夫. 日本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J]. 農業(yè)考古, 1998,(3): 330—335.

        20 王華夫. 日本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續(xù))[J]. 農業(yè)考古, 1999,(1): 322—324.

        21 王華夫. 日本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續(xù))[J]. 農業(yè)考古, 1999,(3): 326—328.

        22 王華夫. 日本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續(xù))[J]. 農業(yè)考古, 2000,(1): 299—303.

        23 王華夫. 日本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續(xù))[J]. 農業(yè)考古, 2000,(3): 321—323.

        24 王華夫. 日本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續(xù))[J]. 農業(yè)考古, 2001,(1): 289—291.

        25 王華夫. 日本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續(xù))[J]. 農業(yè)考古, 2001,(3): 235—239.

        26 王華夫. 日本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續(xù))[J]. 農業(yè)考古, 2002,(1): 341—346.

        27 王華夫. 日本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續(xù))[J]. 農業(yè)考古, 2002,(3): 312—316.

        28 王華夫. 日本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續(xù))[J]. 農業(yè)考古, 2003,(1): 278—286.

        29 王華夫. 韓國收藏中國農業(yè)古籍概況[J]. 農業(yè)考古, 2010,(1): 414—416.

        30 王子凡, 張明姝, 戴思蘭. 中國古代菊花譜錄存世現(xiàn)狀及主要內容的考證[J].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09,(1): 77—90.

        31 李娜娜, 白新祥, 戴思蘭, 王子凡. 中國古代牡丹譜錄研究[J].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2,(1): 94—106.

        32 萬國鼎. 茶書總目提要[A]. 中國農業(yè)遺產研究室編. 農業(yè)遺產研究集刊(第2冊)[C]. 北京: 中華書局, 1958. 205—240.

        33 華德公. 中國蠶桑書錄[M]. 北京: 農業(yè)出版社, 1990.

        34 閔宗殿, 李三謀. 明清農書概述[J]. 古今農業(yè), 2004,(2): 89—94.

        35 閔宗殿. 明清農書待訪錄[J]. 中國科技史料, 2003,(4): 366—376.

        36 張芳, 王思明. 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M].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

        37 石聲漢. 石聲漢農史論文集[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38 王毓瑚. 中國農學書錄[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

        39 毛邕,萬國鼎. 中國農書目錄匯編[M]. 南京: 金陵大學圖書館, 1924.

        40 浙江圖書館. 浙江圖書館館藏古農書目錄[M]. 杭州: 浙江圖書館, 1963.

        41 安徽省圖書館. 安徽省圖書館館藏中國古農書書目[M]. 合肥: 安徽省圖書館, 1956.

        42 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省圖書館館藏中國古農書目錄[M]. 成都: 四川省圖書館, 1956.

        43 河南省圖書館. 河南省圖書館館藏古農書目[M]. 鄭州: 河南省圖書館, 1963.

        44 傅榮賢. 近代書目分類對中國人的知識觀念和知識結構的能動性建構[J]. 圖書情報知識, 2014,(6): 42—48.

        45 惠富平, 牛文智. 中國農書概說[M]. 西安: 西安地圖出版社, 1999. 1—7.

        46 葛小寒. 唐北宋官修書目所見農學觀念[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6,(2): 67—73.

        47 曾雄生. 中國農學史(修訂本)[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 18.

        48 余嘉錫. 目錄學發(fā)微古書通例[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3. 144.

        49 北京圖書館. 中國古農書聯(lián)合目錄[M]. 北京: 全國圖書聯(lián)合目錄編輯組, 1959.

        50 施大經. 農書閱古篇[M]. 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 無頁碼.

        51 高儒. 百川書志[A]. 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19冊)[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82.

        52 徐(火勃). 徐氏家藏書目[A]. 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19冊)[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84.

        53 永瑢等. 四庫全書總目[A].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冊)[C].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86. 192.

        54 胡儼. 頤庵文選[A].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7冊)[C].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86. 639.

        55 祁承□. 澹生堂藏書目[A]. 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19冊)[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648.

        56 潘法連. 讀《中國農學書錄》札記五則[J]. 中國農史, 1984,(1): 93—96.

        57 潘法連. 讀《中國農學書錄》札記八則[J]. 中國農史, 1988,(1): 116—120.

        58 潘法連. 讀《中國農學書錄》札記之三[J]. 中國農史, 1989,(4): 96—101.

        59 潘法連. 讀《中國農學書錄》札記之四[J]. 中國農史, 1990,(3): 114—119.

        60 潘法連. 讀《中國農學書錄》札記之五[J]. 中國農史, 1992,(1): 87—90.

        61 楊寶霖. 燈窗瑣語(讀農書札記四則)[J]. 農業(yè)考古, 1986,(1): 418—420.

        62 楊寶霖. 關于《讀<中國農學書錄>札記》中一些問題與潘法連先生商榷[J]. 中國農史, 1992,(4): 95—98.

        63 馮秋季. 《中國農學書錄》補正六則中國農史[J]. 中國農史, 1995,(4): 103—105.

        64 邱志誠. 《中國農學書錄》新札[J]. 中國農史, 2010,(1): 137—141.

        65 肖克之. 農業(yè)古籍版本叢談[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07. 198—200.

        66 何燦. 《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補正[J]. 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 2012,(11): 121—124.

        67 倪根金. 《中國農業(yè)古籍目錄》誤收宋代洪芻《老圃集》[J]. 古今農業(yè), 2016,(3): 115.

        68 倪根金. 《種李園詩話》非農書而是詩文評類著作[J]. 古今農業(yè), 2016,(3): 51.

        69 倪根金. 《蠶桑輯要略編》與編者徐賡熙[J]. 古今農業(yè), 2016,(4): 67.

        70 崔建英. 崔建英版本目錄學文集[M].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12. 155—165.

        71 張定. 在田錄[A]. 叢書集成初編(第2820冊)[C].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

        72 李賢. 古穰雜錄[A]. 叢書集成初編(第3962冊)[C].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73 潘之恒. 葉子譜[A]. 說郛三種(第10冊)[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1834.

        74 溫純. 溫恭毅集[A].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8冊)[C].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86. 671.

        75 徐乾學. 傳世樓書目[A]. 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20冊)[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740.

        76 周家楣, 等. (光緒)順天府志[A]. 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86冊)[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49.

        77 永瑢, 等. 四庫全書總目[A].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冊)[C].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86. 447—448.

        78 馮應京. 月令廣義[A].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4冊)[C]. 濟南: 齊魯書社, 1996. 548.

        79 黃永年. 古文獻學講義[M]. 上海: 中西書局, 2014. 3.

        80 天野元之助. 中國古農書考[M]. 彭世獎, 林廣信譯. 北京: 農業(yè)出版社, 1992. 凡例第1頁.

        AbstractAcademics of agricultural history has a tradition of the ancient agricultural books cataloguing which ha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However,there have four questions deserve reflection. Firstly,the definition of agricultural books still has a little obscure. Secondly,the scope of agricultural books was various in different catalogue. Thirdly, many mistakes still widely exist in the catalogues. Lastly,the compiling style needs to update. Analyzing such problems and giving some advices, wouldbe conducive to the new cataloguing of ancient agricultural books.

        Keywordsancient agricultural books, book cataloguing,compiling style and structure

        OntheCataloguingofOldAgriculturalBooks

        GE Xiaohan
        (InstituteofChineseAgriculturalCivilization,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N092

        A

        1673- 1441(2017)03- 0319- 10

        2017- 02- 23;

        2017- 05- 22

        葛小寒,1990年生,江蘇南京人,南京農業(yè)大學中華農業(yè)文明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古農書,Email: gxh1409@163.com。

        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明代江南地區(qū)農業(yè)文獻研究”(編號:KYZZ16_0362)。

        猜你喜歡
        農書農學古籍
        中國古代農學風土論的形成、演變與價值
        邱志誠著《宋代農書研究》出版
        中醫(yī)古籍“疒”部俗字考辨舉隅
        唐代農書“稀見”現(xiàn)象探析
        蒲松齡《農桑經》的農學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月令體農書中獸醫(yī)知識書寫特點探析
        關于版本學的問答——《古籍善本》修訂重版說明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06
        《廣西農學報》投稿指南
        廣西農學報(2020年2期)2020-08-03 06:26:18
        關于古籍保護人才培養(yǎng)的若干思考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08
        我是古籍修復師
        金橋(2017年5期)2017-07-05 08:14:41
        欧美高清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免费高清久久影院| 色一情一乱一伦| 毛片免费全部无码播放| 中日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国产自拍精品视频|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久久精品人妻少妇一二三区| 中文字幕久久熟女蜜桃 | 精品粉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av免费视频网站|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激情婷婷六月| 亚洲av免费高清不卡| 音影先锋中文字幕在线| 熟妇丰满多毛的大隂户 | 日韩女优中文字幕在线| 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在线看| 欧美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视频xxxxx| 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在线视频一区|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中出|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欧美视频九九一区二区|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97无码人妻福利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av|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 国内精品大秀视频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在线| 97精品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护士xxxx视频| 在线视频99|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a在亚洲|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欧美寡妇xxxx黑人猛交| 婷婷色综合成人成人网小说| 东京道一本热码加勒比小泽|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