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曉曉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因概念不清而導致錯誤的現(xiàn)象及見不鮮,如何把概念講清、講透、講活,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理解、表達、應用,達到即使忘其“形”,也難忘其“神”的境界,是我們普遍關注的間題.本文從學生解題失誤產生的原因反思如何實施概念教學,結合教學實際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解題失誤;反思;高中數(shù)學概念;教學;對策
解題后反思是對解題活動的反思,主要包括對題意理解的反思,試題涉及知識點的反思,解題思路形成的反思,解題規(guī)律的反思,解題結果表述的反思及解題失誤的反思等,開展反思活動是元認知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形式。
1.解題失誤反思數(shù)學概念含義
1.1反思所涉及的知識點
中學數(shù)學的基本內容是有限的,但題目卻是靈活多變的,對同一個知識點,命題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或以不同層次和題型來考查。但很多同學在面對新題型時,往往覺得很難,其癥結主要是找不到命題者的意圖及考查的知識點,由于知識點不清晰,在解題時就無從下手。因此,每答完一個題目后應反思題目所涉及數(shù)學基礎知識,使知識點和題目掛鉤,可達到進行知識的補漏、夯實基礎,又可優(yōu)化知識結構的目的,便于知識的消化、貯存、提取和應用。
1.2反思所用解題方法
許多數(shù)學試題重在考查學生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和靈活性。因此,一題可能有多種解法。在解題時,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一種解法,要養(yǎng)成解題后反思。解題方法的習慣。想一想,本題還有其他解法嗎?哪一種解法更好?若把其一條件換了,此題又變成什么樣的試題?又如何去解等等。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全面考察問題,擺脫固定的思維模式,發(fā)現(xiàn)思維過程中的不足,來完善思維過程及培養(yǎng)思維的嚴密性。通過反思,探索出新的解題途徑,尋求最佳的解方法,養(yǎng)成“從優(yōu)從快”的思維習慣,激發(fā)學生思維到造性和靈活性,提高解題效率。
1.3反思解題規(guī)律
解完一道試題后,反思所用解題方法中有無規(guī)律所循?解題思路是否正確、嚴謹?解題方法是否靈活,有創(chuàng)意?怎樣解答最具技巧性,且最簡單?通過幾道題的求解,引進一類題的解法可更有效地強化解題能力,提高解題效率。
例如:給出兩塊面積相同的正三角形紙片(如圖一、圖二)
要求用其中一塊剪拼成一個正三棱錐模型,另一塊剪拼成一個正三棱柱模型,使它們的垂面積都于原三角形面積相等,請設計一種剪拼方法,分別用垂線標示在圖一、圖二中,并作簡要證明。
(1)試比較 剪拼時正三棱錐與三棱柱體積的大小。
(2)如果給出是一塊任意三角形紙片(圖三),如何剪拼能夠剪拼成一個直三棱住模型。
分析:本題是一個相當開放的試題,對于圖1大多數(shù)同學都會設計,如圖1,然后拼起,可拼成一個正三棱錐。其實質是把一個正三棱錐剪開,能夠把立體圖形還原成平面圖形,按照此種規(guī)律對于圖2也有類似的作法,如圖2一是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對于一般的三角形也迎刃而解,如圖3……
通過反思,可使學生學會在理解題意方面尋找規(guī)律,從而積累更多的解題經驗,這也是無認知方面的訓練,可大大提高解題效率。
1.4反思解題中失誤
學生在解題時可難會出現(xiàn)種種失誤,這種失誤既有知識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答題方法、書寫規(guī)范、應試的心理調控、時間的合理安排等方面,因此學生應認真總結和反思測試中出現(xiàn)的失誤,可進行如下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題意?在解題時走過哪些彎路?犯過哪些錯誤?解這類題思維模式是什么?及時整理來提高辨析解題錯誤的能力,努力克服自己在解題中的不足之處和不良習慣,提高解題效率。
綜上所述學生若養(yǎng)成解題后的反思習慣,善于在反思上下功夫,既可促其牢固掌握“雙基”,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回顧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又可提高解題效率和正確率,同時也是學生學好數(shù)學,老師搞好數(shù)學復習的有效措施,更是一種提升 學習能力的好方法。
2.案例分析
錯誤分析 ?采用這種解法,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作為滿足條件的函數(shù)f(x)=ax+x/b,其值是同時受a和b制約的。當a取最大(?。┲禃r,b不一定取最大(?。┲?,因而整個解題思路是錯誤的。
反思:一般的,在數(shù)學中把用語言、符號或式子表達的,可以判斷真假的陳述句叫做命題。其中判斷為真的語句叫做真命題,判斷為假的語句叫做假命題。
如果A,B是兩個命題,兩者可以互相證明,即由A可以推導出B,且由B可以推導出A,那么A和B叫做等價命題。等價命題之間具有相同的真假性。
在本題中能夠檢查出解題思路錯誤,并給出正確解法,就體現(xiàn)了思維具有反思性。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才能反思性地看問題。
2.2忽視不等式中等號成立的條件概念,導致結果錯誤
反思:高中主要用到的基本不等式是:調和平均數(shù)<=幾何平均數(shù)<=算術平均數(shù)<=平方平均數(shù)<=k次方平均數(shù)。當且僅當各個量相等時取等。以上是最基本的還有些題要求證明不等式,表面上好像無法用這些不等式,但是要利用題中所給的函數(shù),進行構造函數(shù),還有一些是平常積累的,如:x>=ln(x+1)當且僅當x=0時取等,當然求導可得。還有一些是放縮,只需要平常做題積累可得。
結束語
總之,數(shù)學概念是進行判斷、推理和建立定理的基礎,清晰的概念是正確思維的前提。講解時,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重視數(shù)學概念的提出過程、建立過程、發(fā)展過程;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遇到學生有困惑的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反思,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鄭金才;;高中數(shù)學教學銜接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年14期
[2]李敏;;多媒體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