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勇
我們正面對著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世界。未來學校應該是怎樣的形態(tài)?需要什么樣的課程體系與之配套?教師應該教什么,如何教?學習者應該學什么,如何學?朱永新先生的新作《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聚焦“互聯(lián)網對未來學校形態(tài)的改變,以及進而引發(fā)的教學模式的改變”,從一個新的視角對互聯(lián)網時代的學校形態(tài)與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度解剖。
朱永新用“學習中心”的概念取代未來的學校,這是他在本書里的核心表達。在互聯(lián)網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學校的組織形式以及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而“學習中心”正是基于互聯(lián)網的“聯(lián)結”特征組織起來的,它以動態(tài)、多元、跨時空、跨領域等方式把各種學習資源與學習者聯(lián)結起來,讓學習者的世界不再單一,認知不再封閉,知識不再孤立的存在。在“學習中心”里,學習者將始終被置于學習的中心地位,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將會得到滿足。朱永新把未來學校定義為“學習中心”,這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更是互聯(lián)網時代學習應有的樣態(tài)。
面對“未來學?!边@個概念,當前大部分學者的觀點還主要停留在數字化智慧環(huán)境的建設、新技術的學習運用、大數據分析平臺的搭建、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開發(fā)等“技術層面”,很少去關注未來學校的核心部分:課程內容與課程形態(tài)。朱永新認為,首先需要從“課程層面”來思考未來學校的樣態(tài),其次才考慮數字技術。在他看來,課程內容決定著“學什么”的問題,如果課程內容有問題,教師教得再精致,學生學得再精彩,價值都極為有限。所以,在學習中心里“課程內容為王”,決定了學習的價值。
朱永新認為,未來的學習中心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把真善美的主干課程,即生命、智識、公民、藝術教育課程,與特色課程相融合,他特別強調主干課程內容不能超過學習總量的50%,特色課程主要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
在未來學習中心,課程的形態(tài)應該以統(tǒng)整式的項目化課程為主體,也就是把線性的、單一的傳統(tǒng)課程體系進行重構,為學習者構建以跨學科為特征的、統(tǒng)整式的課程體系,讓學習者浸潤在開放的、探究式的跨學科課程中學習,從而打破學科的邊界,讓學習與生活聯(lián)結,學習者在真實世界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面向未來的各種素養(yǎng)與技能才會在課程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yǎng)。
關于學習方式,朱永新認為,未來學習中心是基于互聯(lián)網技術架構起來的,學習中心的課程體系是以主題式、項目化的方式構建的,因此,需要師生運用各種移動學習終端,通過點對點、點對面的多向互動、溝通分享和評價反饋等,讓學習者在高交互性的學習中心,開展掌控式的翻轉學習、基于學習數據的反饋學習、定制化的個性學習、線下與線上相融合的混合學習;而基于學習中心主題式的課程特點,以自主合作探究、項目化為特征的研究型學習會成為學習中心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學習方式引領下,“未來學習中心的學生將從知識的消費者變?yōu)橹R的創(chuàng)造者”,學習者的主動性將得以釋放。
評價是學習的導向。學習中心的學習不再以“應試”為目標,所以評價不以分數論英雄。朱永新在書中分析了傳統(tǒng)學習評價的弊端,唯分數論所引發(fā)的應試化、選拔化、終身化等問題,他指出,這樣的評價局限了學習者的思維發(fā)展。
朱永新在學習中心倡導“學分銀行”評價制度,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讓學習者學習的個性化、自由度和開放性更大?!皩W分銀行”還有“零存整取”的優(yōu)勢,隨時記載學習過程的點滴,把碎片化的知識逐步系統(tǒng)化。面對這些學習數據,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從多個維度及時評價學習者的學習質量。同時,在學習中心還可以通過可視化技術,讓學習者之間共享學習全過程,相互評價學習成果,促進彼此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