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生
流向遠方的未名溪是家鄉(xiāng)浦江的圖騰。它出于南山深谷之中,迤邐而行,由南往北,由西向東,貫穿浦江中學校園,匯入浦陽江,流向錢塘江,直奔東海而去。
未名溪不是無名溪,就像北京大學的未名湖不是無名湖一樣?!拔疵本褪沁@溪的名。因為未名,便有了無限想象的空間。我知道,在家鄉(xiāng)父老的心中,這未名溪水最好的歸宿是直接流入北京大學的未名湖。浦江雖是一個浙江中部的小縣,但文風蔚然,名人輩出。寫《送東陽馬生序》的宋濂便是本縣人氏。鄉(xiāng)人奉讀書為“天地間第一等事”,從浦江中學考入北大者甚多。今年適逢浦江中學創(chuàng)校80周年,據粗略統計,該校考入北大清華者竟有70余人,遠遠高于全國人口平均數。
未名溪宛若一條分割線,將浦江中學校園一分為二,溪南為教學區(qū),溪北為生活區(qū)。浦江中學曾一度為未名溪征名,一時間應征者云集。有人說,未名溪是一條有靈性的溪,就叫靈溪吧;有人說,未名溪呈“之”字形,就叫之溪吧。近些年來,浦江中學每年都向北京大學輸送優(yōu)質生源,出于對北大未名湖的向往,日夜流淌的未名溪依然未名。因為有了未名溪,整個學校的建筑以及花草樹木都靈動起來。溪水西起文昌樓,經過兩幢教師宿舍樓,一路向東奔流。溪上有三橋,第一座橋名曰“步云橋”,取平步青云之意;第二座橋名曰“萬博橋”,取育萬名博士之意;第三座橋為“百煉橋”,取百煉成鋼之意。我想,那些天天行走在未名溪畔的浦中學子,連過三橋之時,一定會在心中默默許下“連中三元”之志吧!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未名溪畔,走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何新貴、導彈專家張錫挺、水稻研究專家吳憲章、地理學家吳正等“老浦中人”,也走來了“全國最美中學生”張琬悅等“新浦中人”。如今這里拱橋高聳,溪水潺潺,和風送暖,花香襲人。這樣的環(huán)境,是多么契合育人者的愿景啊!
浦江中學的前身為建于明神宗萬歷年間的“文昌書院”,清乾隆二十七年,知縣何子祥重建,改名為“浦陽書院”。昔浦陽書院有八景,分別為:層閣披云、長廊聽雨、梅軒春信、桂院秋香、泮池塔影、水榭鐘聲、柳岸吟風、石橋嘯月。從文昌書院到浦陽書院,再到浦江中學,溪水歡騰,浦江中學的辦學理念一脈相承。但浦江中學最終選定1939年為創(chuàng)校年份,因為正是那一年啟用“浦江中學”這一名稱。學校以“重德、尚學、求實、創(chuàng)新”為校訓,形成了“求真、 至善、 臻美”的校風,教學成績?yōu)槭韧馑毮俊?/p>
“因為校址多次遷建,要恢復浦陽書院的八景已不可能,但學校努力為師生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教學環(huán)境,在未名溪兩岸廣植花草樹木,真正實現環(huán)境育人?!币晃辉谄纸袑W執(zhí)教多年的教師告訴筆者,校園里樹的品種很多:銀杏樹、合歡樹、樟樹、桂花樹、玉蘭樹等等,僅行政樓北的合歡樹就有五十多株。校內人行道兩側是成排的樟樹,操場邊上是站成隊的玉蘭樹。每到秋天,小廣場上的銀杏樹葉黃了,把整個校園裝點得宛如鍍金一般。在綠化校園的過程中,知名校友紛紛獻計獻策,出錢出力。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辦公室主任的張興根老校友捐建了一排毛竹林。20世紀50年代由浦江中學考入北大的地理學家朱祖希,特地從北京帶了兩名專家,專程考察校園后,提出了規(guī)劃種植櫻花樹的建議。南京的一位校友送給母校五株高大的桂花樹,專門用大卡車將桂花樹從南京運往浦江。
如今的未名溪已成為白鷺的棲息地。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師生為未名溪清淤一次,并且由師生自己動手為溪兩岸的花草松土、施肥。通過這樣的勞動實踐,讓每一個“浦中人”都能讀懂未名溪的“心語”,與未名溪同頻共振。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未名溪在浦江中學境內僅一華里多一點路程,但它所昭示的文化和精神力量卻是一望無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