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波
青少年法治教育課程化發(fā)展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自1985年“一五普法”以來三十多年普法的重點對象。1986年6月,鄧小平同志說:“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薄岸迤辗ā碧岢?,“大、中、小學校要進一步完善學校的法制教育體系,努力實現(xiàn)法制教育系統(tǒng)化,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1996年啟動的“三五普法”指出,“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要常抓不懈。大、中、小學校要把法制教育列為學生的必修課,做到教學有大綱,學習有教材,任課有教師,課時有保證?!?2001年,“四五普法”要求在“法律素質的養(yǎng)成”上下功夫,各級、各類學校要開設法制教育課程,并且做到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保證普及基本法律常識的任務在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完成。2006年,“五五普法”工作提出,“要努力培養(yǎng)青少年的愛國意識、守法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薄傲迤辗ā焙汀捌呶迤辗ā敝校嗌倌攴ㄖ谓逃匀槐蛔鳛橹攸c內容。經過多年的努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政策體系已初步形成,形成了學科教學、專題教育、課外活動、個別輔導、家校結合等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途徑,法制教育內容和體系逐步清晰。各地配備了從事法制教育的師資,中小學生的法制意識普遍提高。但是當前,青少年法制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對法制教育的認識不足,應試教育的功利化導向造成學校和社會并沒有真正重視法制教育。二是法制教育的目標不明確,現(xiàn)行的法制教育,更多停留在法律知識的傳播上,忽視對青少年法治意識和信仰的養(yǎng)成教育。三是法制教育的定位不清晰,法制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反腐敗教育之間的關系沒有厘清,以“零打碎敲”為主,沒有形成體系。四是法制教育隊伍缺乏規(guī)范化管理,缺乏專業(yè)師資。五是缺乏分年齡分年級的法制教育教材,教學方式僵化死板;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方式難以適應青少年身心特點。六是法制教育的社會網絡還沒有形成,社區(qū)、家庭的參與度不夠,資源整合力度依然較弱,有時會出現(xiàn)學生在校學法懂法守法,校外不學法不守法的矛盾現(xiàn)象。七是缺乏科學有效的評估機制,評估過程簡單化、評估標準籠統(tǒng),評估的導向、激勵的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
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法律基礎教育主要安排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圍繞“學法知法”“權利與義務”“法律與秩序”三個層面展開。小學階段則重點進行法治的啟蒙教育,側重于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普及交通、消防、禁毒等各種安全常識;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法制教育雖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必修課程中有所體現(xiàn),但主要還是包含在“生活中的法律常識”這一選修課程之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既為青少年普法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也對普法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精神,2015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教育法修正案,明確要求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法治教育。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lián)合印發(fā)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此外,教育部啟動了中小學課程改革,自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將中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等課程統(tǒng)一改為《道德與法治》課,使法治教育成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少年法治教育課程化的思考與建議
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加強和提高中小學法治教育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作為獨立的學科,實施青少年法治教育體系,要注意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科學性。應該針對青少年的特點,綜合法學、教育學、心理學多學科研究制定教育方案,避免誤導。青少年法治教育中要“以過程為導向”,基本目標不在于要求學生形成知識,而是幫助學生通過對法律規(guī)則的理解和領悟來改造自己的價值觀,成為具有法治理念的有責任的公民。如果法治教育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教學方式不科學,不僅很難達到法治教育的目標,還易引起負面效果。目前,我國青少年犯罪中一類是模仿犯罪,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不良影視的影響、誤導。青少年法治意識的形成是一個逐漸養(yǎng)成的過程,需要在不同的階段通過不同的形式不斷強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誠實守信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中小學法治教育應重點突出、注重均衡。以往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以預防青少年犯罪為目標,比較偏重刑法,忽視了民事等其他法律,造成青少年誤認為法律就是刑法,自己不犯罪就和法律沒有關系,因而從心理上疏遠法律和法治教育。新時期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不僅要注重權利教育和義務教育的均衡,也要注重刑事法律、行政法律、民商法律的均衡,使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系統(tǒng)而全面。
德法兼修,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法治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要充分體現(xiàn)“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在“基本的政治制度”中體現(xiàn)民主;在“公民的權利義務”中體現(xiàn)自由、平等,明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引導學生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對等的觀念;在“崇尚法治精神”的“維護公平正義”“國家司法機關”部分體現(xiàn)公正;富強、文明、和諧則在介紹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及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取得的巨大成就中體現(xiàn)。
要將憲法的規(guī)定與生活中常見的社會事務結合起來,從學生的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理解和認同憲法地位和憲法精神,從而真正從內心認同法治,樹立法治信仰,踐行法治精神。注重法律知識向日常實踐的延伸,強調法律知識的獲得、公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法律的應用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在掌握法定的權利與義務等基本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活動體驗和參與,提升正確判斷、選擇、行動的能力。
從學生生活出發(fā),將知識、觀念與行為選擇融為一體。法學有較高的專業(yè)性,中小學生認知度有限,不必過度強調法學專業(yè)性。但是完全依賴于生活的法治教育會造成片段式、碎片化的現(xiàn)象,局限于生活體驗的知識結構會導致其所掌握的法律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由于認知鏈條的斷裂,無法引導學生在行為選擇上形成理性化傾向。因此,中小學法治教育既要從日常生活出發(fā),又不可等同于或者局限于日常生活。限于生活需要而確定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內容,實際是法律工具主義的具體表現(xiàn)。法治教育對日常生活具有引導和提升的功能,學生的社會生活才是目標。因此,要立足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jié)器的基本特點,將法律知識的專業(yè)性通過社會化具象為以學生為中心形成的社會關系,在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維度上,確定合適的知識點和相關知識點,并形成鏈條。同時,教育方法要貼近學生生活,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解決好法治教育的專業(yè)化和生活化的關系,促使個體的社會行為在合乎理性的目的選擇和價值選擇中有序化,減少社會沖突。
探索靈活、創(chuàng)新的教育形式。青少年法治理念教育應通過生動形象、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增強教學過程的互動性、體驗性,切實提高法治理念教育的效果。實踐中發(fā)現(xiàn),強調互動、參與的教學模式(如模擬法庭等情景式教學)往往比單向灌輸(如法制課)或枯燥的自我學習(自主閱讀書籍)更受青少年學生的歡迎,而通過學生的實際參與,也更能強化其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對法治理念的認同。因而,強化體驗式教學,將有助于提高法治理念教育的效果。
構建科學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評估體系。當前法治教育在一些學校處于可有可無的境地,與沒有建立統(tǒng)一的、權威的法治理念教育評估考核制度有重要的關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包含“導向、激勵、監(jiān)督和考核”互為協(xié)調的教育評價機制,客觀、公正地評價法治理念教育的效果,從而推動青少年法治理念教育的有序開展。
此外,應健全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在政法、師范類高校試點開設“法治教育”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法治教育專門人才。中小學法治課程是個新事物,它對教師的法律知識提出了很高要求,以統(tǒng)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小學部分涉及30多部法律法規(guī),初中部分涉及50多部法律、6部行政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但在實踐中,在中小學承擔法治課程教學的老師,絕大多數(shù)沒有經過專門的法律訓練,缺乏開展法治教育所需要的法律知識和教學能力。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的老師,其知識結構也無法滿足法治課程教學的要求。這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的主要課程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法學課程很少開設,即使開設,也僅限于法學概論或民法、刑法等少數(shù)學科,且課時非常有限,無法為其提供法治教育所需要的法律知識和法學方法的全面訓練。在此背景下,要依托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青少年憲法教育研究中心、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師培訓基地所在的政法、師范院校,試點在“法學”學科下增設“法治教育”的二級學科,開設“法治教育”本科專業(yè),采用法學院與教育學院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模式,打破法學與教育學的學科界限,以推動法治教育的基礎理論研究,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法治教育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