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習明
摘 要: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語文本身承載著文化,又是在文化的土壤中生長著的。文化是語文的特質和靈魂,語文理應反映豐富的人文內涵,陶冶學生健康的情趣、情調、情懷和情操,使學生領略文化的豐厚博大。本文主要從文化語文提出的背景和文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理念兩方面出發(fā),倡導文化語文。
關鍵詞:文化語文;背景;設計理念
“文化語文”就是針對語文教學中缺文化的現象而提出的。文化語文關乎人的一生,它是“文化視野”中的語文,是用“文化”來觀照的語文,是對文化特性、文化靈魂、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強調,是真正把語文當作文化的載體來開發(fā)。
一、文化語文提出的背景
(一)文化是語文的土壤,為了追尋語文的情調與性靈,“文化語文”的提出仍然是極為必要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闭Z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這些要求都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站在新時代的講臺,手執(zhí)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
(二)語文必須傳承文化。有一句格言說:“文明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復生?!边@句話很樂觀,同時也提醒我們,如果博大精深、薪火相傳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步遺產,不能很好地傳承給我們的后代,人類社會便會回“蠻荒”時代。多年來,強調語文基礎工具性自有它的合理之處,但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僅僅滿足于在這樣的基礎上盤桓,忘記了“基礎”之上還有藍天白云,還有清風朗月,還有河漢星野,還有太虛無極,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是不合格的。因為,“在那些具體的、固定的字詞句章之外,還有一些無定形的、形而上的東西,那些東西是屬于性靈與精神的因素”。
(三)文化語文是實現語文課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的價值追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通過語文教學,使他們在熟練地掌握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同時,能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以及地方文化教育,從而使他們熱愛傳統(tǒng)文化,積極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使他們在熱愛傳統(tǒng)文化,熱愛家鄉(xiāng)文化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語文素養(yǎng)與語文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
(四)文化語文讓語文回歸生活。語文與其他形態(tài)的人類文化之間存在著水乳交融的關聯,但它畢竟只提供了一種語言符號(文語)的承載,按照現象學的思想,語言在本質上是棲居在大地上的。它不單純是物質性的“信號”,而是人棲居其中賴以安身立命的文化“符號”。所以,語文教學要走進生活,讓學生從他們的視角,與歷史、美學、藝術等牽手,使課堂教學中充滿史韻、哲思和詩意,讓學生獲得一種“敞亮”。
二、“文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理念
(一)創(chuàng)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1.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創(chuàng)設良好導入情景。
2.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語言,有利于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音樂情景。
3.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材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創(chuàng)設身臨其境的影像情景。
(二)挖掘教材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
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充分挖掘教材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從課文注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傳統(tǒng)文化信息。
2.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內涵。
3.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
4.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5.文插圖、課后練習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探索“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探究——課外拓展”課堂教學新模式
1.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與教材相關的名言警句、傳說故事、名人軼事等創(chuàng)設導語、音樂、影像情景,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誦讀:通讀與精讀相結合;美讀與品讀相結合。讓文學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脈脈地滋潤學生的心田。
3.提出問題: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結合課堂教學目標和教材的重難點,提出問題,供學生合作探究。
4.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工具書,在教師的點撥下,探究文化現象;探究課文中蘊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課文中的民俗風情和民族情結;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
5.課外拓展:以課文為基點,進一步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擴展;以節(jié)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篇(部)著作拓展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等。
我們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靈活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課文中具有文化氣息的內容,讓文化在一堂堂散發(fā)著濃濃文化精神氣息的語文課上展現出來,使學生受到熏陶。
文化學家皮爾森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文化’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也就是說,文化是一種習得、積累的過程,它熔鑄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作為語文學科,我們講求課程整合,綜合實踐,就是融貫藝術、講究活動,是學生從耳濡目染中得到藝術的熏陶、語言的訓練、文化的積淀,也就是文化語文的內化過程。文化語文,長久下去,相信我們所謂的“精神塑造”就能夠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祝禧.文化語文——我的教學主張[J].江蘇教育,2006(6):6-7.
[2]魯樞元.讓文化的清泉滋潤語文教學——對話"文化語文"倡導者祝禧女士[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8(3):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