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芹 林圣博
摘要:歐洲的中世紀由于基督教的影響,文學宗教思想濃厚,且發(fā)展緩慢。文學藝術題材、主題形象和形式很少變化。這個時期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理論專著,但相關論述還是十分豐富的。其中,奧古斯丁和阿奎那分別是中世紀初期和中期的重要代表,均著有關于美、文學藝術及其性質、形式等方面的論述。
關鍵詞:奧古斯丁;阿奎那;基督教;藝術;美學
奧古斯丁和阿奎那在西方美學史占有重要地位。奧古斯丁奠定了基督教美學,是中世紀美學的開啟人,對美學與藝術多方面探索,影響了千年中世紀。阿奎那是經院哲學和美學的代表,他的美學思想深刻影響了近代美學。
一、思想來源
奧古斯丁出生于羅馬帝國所屬的北非小城塔加斯特,他生活的時代正值羅馬帝國衰亡期。奧古斯丁青年時代在迦太基接受過系統(tǒng)的修辭學訓練,19歲開始信仰波斯的摩尼教。后來,在米蘭任修辭學教師期間,受米蘭基督教大主教安布羅斯的影響,于387年接受洗禮,改信基督教。第二年,奧古斯丁返回北非,于396年出任希波主教,直到逝世。
作為后期拉丁教父,奧古斯丁是中世紀初期西方基督教神學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也是基督教美學和文藝觀的開創(chuàng)者,他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美學和文藝思想,又以基督教的上帝替代了先前哲人所提出的“理念”、“至善”的概念,形成了具有中世紀特征的基督教美學體系。
阿奎那出生于貴族家庭,幼年時即被父親送到卡西諾山本篤會隱修院接受教育,奠定了他的基督教信仰和神學思想基礎。他在少年時期進入那不勒斯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學習,從這里開始了對亞里士多德著作的學習。
阿奎那一生勤奮學習,著述豐富,其中三部著名的著作集中體現(xiàn)他的思想:《彼得·倫巴德(箴言錄)注疏》、《反異教大全》、《神學大全》。阿奎那的美學思想、文藝觀散見于他的神學著作中(以《神學大全》為主),并和他的神學思想結合在一起,是他的神學體系的一部分。其散布在神學著作中的美學思想既繼承了柏拉圖,普落丁和奧古斯丁的神秘主義傳統(tǒng),又吸收了亞里士多德的某些觀念。他創(chuàng)造性的總結了西方古代美學,尤其是中世紀基督教美學的審美理論。其美學思想既具有系統(tǒng)性、理論性、縝密性等特色,又具有近代美學的諸多因素。由此斷言,他既是中世紀美學的集大成者,又是近代美學的開創(chuàng)者。
二、藝術觀
藝術,在奧古斯丁這里,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音樂、詩歌、修辭學、機械技藝等。他把藝術和美連起來看待,理由很簡單,上帝、神性美,是包括藝術在內的一切事物的根源、目的和歸宿。在藝術與審美的關系上,奧古斯丁強調審美要訴諸感性直觀和形象感受。審美經驗的產生有賴于主客體兩者的共同作用,即審美主體心靈與美的事物之間必須有某種和諧或相似,否則心靈便不會為這一美的事物所感動。
奧古斯丁的文藝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他對文藝的真實性以及文藝的社會公用等問題的認識論述中。
作為神學家,奧古斯丁注重的是內容而非藝術形式。在文藝的真實性問題上,藝術作品的虛構問題與宗教信仰所要求的道德真誠始終構成一種張力。
在文藝的社會功用問題上,由于奧古斯丁信仰基督教,所以他主張從道德和宗教信仰角度對藝術的功能加以肯定。他強調文學藝術的使命在于歌頌上帝,在于服務教會,比如詩歌、音樂,都要為教會的禮拜、傳教等服務。
在阿奎那看來,藝術是一種制作,這顯然是源于古希臘的觀念。但是,眾所周知,亞里土多德區(qū)分了一般技藝(實用的藝術)和模仿的技藝(詩歌等藝術),并對以模仿為本質的藝術進行了深人的分析,從而奠定了人們對藝術的一些基本認識,如藝術的再現(xiàn)性、創(chuàng)造性,藝術的認識作用、凈化功能等。而在阿奎那這里,所謂藝術就是人的制作,所謂藝術家也就是手工藝入。
關于美學思想,奧古斯丁與阿奎那都肯定上帝。奧古斯丁認為美來自于上帝的創(chuàng)造,阿奎那認為真善美來自于上帝。雖然二者美學思想有相似之處,但思想淵源不同造成美學思想有很多差異。
差異性首先表現(xiàn)為,二者對美的定義認識不同。在奧古斯丁那里,美是存在的主要標志之一。他肯定世界的美,把現(xiàn)實世界看成一首“美麗的詩”。他站在宗教立場,堅定自己的觀念:世界只能是美的,因為它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阿奎那對于美具有獨到認識,他在《神學大全》里對什么是美做過如下定義:“一眼見到就使人愉快的東西才叫做美的?!蔽覀兛梢赃@樣理解它的含義:第一,美的事物總能使人愉悅;第二,只有那些讓人看到了就不假思索、直截了當愉悅的事物才是美的。實際上阿奎那強調的是美所具有的特性:可感性和直接性。
差異性其次表現(xiàn)為,二者對美的分類不同。在奧古斯丁看來,美有層次、分梯級,它總是從最高級的存在形式向最低級的存在形式擴展。對于人類而言,縱然美有千千萬,也抵不過上帝的美。因為所有這些美都來自上帝的創(chuàng)造。阿奎那認為,美有兩種,一種是精神的美,另一種是外在的美。他把這兩種美認真區(qū)別開來,并且認為一種物體的美也不同于另種物體的美:“精神的美是一種東西,物體的美則是另一種東西;然而,某一種物體的美又是另外一種東西?!卑⒖呛芡瞥缇衩?,但并不否定物體美的存在。
三、評價
雖然中世紀的美學和文藝思想受到古代思想的影響,但是由于基督教及其神學在中世紀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在中世紀的美學和文藝思想中,上帝是至高無上的,是一切事物,包括文學藝術的出發(fā)點和根本歸宿。因此,中世紀的文藝理論,一方面,信仰至上,強調超驗的真、精神的美,這對于近現(xiàn)代西方文論,尤其是浪漫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論有著直接影響,也有利于反思“為藝術而藝術”過度追求藝術形式的新穎、變異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理論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中世紀美學和文藝思想的超驗的向度、精神的追求固然有其價值,卻是以否定人間的幸福、犧牲藝術的多樣性和生動性為前提的。
我們在看到中世紀文論進步性的同時,還要充分看到其作為唯心主義文論的消極方面。也因此,中世紀之后,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和文藝理論要實現(xiàn)真正的繁榮,就要辯證的看待中世紀文論而追求古代文化和文藝思想的全面復興,這就為文藝復興的到來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