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明霞
摘 要:共享消費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模式,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它是對西方產權理論的揚棄,是對西方消費主義文化的批判,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促進手段,是中國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路徑選擇。共享消費有著不同于其它消費模式的特點,如創(chuàng)新的消費理念、獨特的消費對象、全新的交易方式、高效的交易結果等。要建立理想的共享消費模式,需要從觀念、技術、社會、制度等條件入手。
關鍵詞:共享消費;共享產權;生態(tài)文明;閑置資源
近幾年共享經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對共享經濟的含義及分類有很多種,英國學者、共享經濟倡導者雷切爾·布茨曼和茹·羅杰斯將共享經濟(根據(jù)諸類行為的目的)概括為“四大類別:共享消費、共享生產、共享學習及共享金融[1]”,其中共享消費是人們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所以人們有時會把共享消費與共享經濟混同使用,尤其是針對生活資料而言時,本文也僅限于這方面。這種消費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協(xié)作型消費”、“合作性消費”、“協(xié)同消費”等,它是指“個體共享社會資源,以不同方式交換商品。理論上包含許多方面,如拼車、拼房、圖書共享、生活日用品的交換等”。[2]這種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最先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并流行,美國《時代周刊》曾在2011年將“協(xié)同消費”評選為改變世界的十大創(chuàng)意之一,后來逐漸為一些發(fā)展中國家所接受,在中國很多地方,各種共享單車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梢哉f中國在共享消費方面后來居上,正逐步成為全球共享消費的中心?!皬?013—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的市場規(guī)模迅速發(fā)展,交易量五年間增長了10倍,從2013年的5000億元到2017年的57000億元?!盵3]各種各樣的共享如出行、物流、住宿、家政等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日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既刺激了經濟發(fā)展、改變了經濟結構,又為社會發(fā)展注入了強大動能。雖然共享消費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但它作為一種新事物產生并能不斷地發(fā)展壯大,離不開適宜的時代土壤,也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并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
一、共享消費的時代價值
(一)是對西方產權理論的揚棄
西方產權理論主要是從個人主義這一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要素出發(fā),認為“產權關系首先是個人對財產的一種排他性的占有關系”。[4]西方國家對產權的定義有多種,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是美國經濟學家W.尼科爾森的定義:“產權是所有權和所有者的各種權利的法律安排。”[5]這些權利一般地包括“占有、使用、改變、饋贈、轉讓和阻止他人侵犯其財產的權利”[6],這種理論強調財產的排他性,也比較注重財產權的權利統(tǒng)一。而現(xiàn)實中的共享消費是權利分離的,所有權屬于財產的所有者,而使用權屬于財產的使用者,人們更關注的是資源的使用價值而不是所有權歸屬問題,“使用”代替“占有”,“消費者”變成了“使用者”和“共享者”。素有“共享經濟之父”之稱的美國專家杰里米·里夫金強調“共享經濟”的本質在于“協(xié)作多于競爭”,他在《零邊際成本社會》中指出,“共享價值開始取代交換價值,人們可以很廉價地獲得商品和服務,就會更加重視資產的使用權而不是其所有權。零邊際成本和協(xié)同共享消費將逐漸成為人類生產和發(fā)展的主要經濟模式之一?!盵7]
私有產權制在人類歷史上存在了較長時間,也充分發(fā)揮了它的作用,但“從資源配置角度看,私有產權制度并不是資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盡管私有產權解決了激勵問題,并能使外部性內在化,但從資源利用角度來看,私有產權并沒有充分利用資源。建立在互聯(lián)網基礎上的新產權,即共享產權,既保留了私有產權的特性,但同時又能使更多的人共享這種資源?!盵8]共享消費的產品對于某些人來說是剩余的,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需要的,通過某種手段將這兩種人對接起來,既實現(xiàn)了資源的一定價值又滿足了一些人的消費需求,可以說實現(xiàn)了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可見,這種共享消費彌補了私有產權制的不足,在理論上是對西方私有產權理論的揚棄,在現(xiàn)實中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雷切爾·布茨曼認為“合作式消費”在所有權方面的影響不亞于工業(yè)革命。在馬克思主義所設想的公有制還不能完全實現(xiàn)的今天,共享產權和共享消費是否能成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向共產主義公有制過渡的一種模式?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
(二)是對西方消費主義文化的批判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工業(yè)時代后,物質產品被大量生產出來,消費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日益顯現(xiàn),消費模式也逐漸發(fā)生改變,傳統(tǒng)的節(jié)約、適度消費理念開始被拋棄,從上個世紀開始,西方國家就開始流行消費主義文化,消費經過商家的精心包裝和媒體的大肆鼓吹,不再是為了滿足人的現(xiàn)實需要,而是變成了人的身份的象征,“有閑階級要通過明顯消費來炫耀自己的經濟實力,從而獲得榮譽和尊敬”,[9]于是,各種炫耀性消費、奢侈性消費、一次性消費等消費現(xiàn)象層出不窮,異化消費盛行于世,人成為消費物的奴隸,“人本身越來越成為一個貪婪的被動的消費者。物品不是用來為人服務的,相反,人卻成了物品的奴仆。”[10]這種異化消費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一是人被物化了,人“日益成為一種異己的存在,成為了‘物’,是‘物’在‘生活’”。[11]消費由一種工具價值上升為人的本質,成為一種價值體系的載體,甚至成為衡量人們生活態(tài)度和幸福生活的標準;二是異化消費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加重了環(huán)境的負擔?!爱斘鞣絿椅镔|匱乏的困境消除之后,人們并沒有尋找到幸?!喾?,人們失去的寶貴的東西越來越多,人們不僅失去了潔凈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相伴而來的是靈魂的失落。在痛苦的反思中人們終于醒悟,對人性的摧殘和對生態(tài)的破壞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其根源在于人們的消費方式和生產方式?!盵12]因此,這種消費主義文化已飽受有識之士的口誅筆伐。在消費主義文化泛濫的背景下,共享消費如同一股清流,它提倡合作消費、適度消費等,這些都是從消費者本身的需求出發(fā)的,“在方便消費的同時,使得人和人之間由分享進行‘連接互動’,消費從凡勃倫所說的‘身份象征’向著便捷、方便、公平分享的方向轉變。”[13]
(三)是人全面發(fā)展的促進手段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追求。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者被異化了,人成了片面發(fā)展的人。馬克思曾說過:“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只有當它為我們所擁有的時候,就是說,當它對我們來說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們直接占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等的時候,簡言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14]他還說:“因此,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感覺都被這一切感覺的單純異化即擁有的感覺所代替。人的本質只能被歸結為這種絕對的貧困,這樣它才能夠從自身產生出它的內在豐富性?!盵15]共享消費在某種程度上將人的感覺和特性加以解放了,因為共享消費的理念讓人們轉變了過去的產權觀念,讓人們不再關注財產的私有性而是和他人分享,這種分享不僅可以幫助別人,而且也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快樂,人將成為具有豐富而全面的感覺的人;共享消費也讓人摒棄那些異化消費,消費是為了真正的需要而消費,人不再成為物的奴隸,消費的本質得以回歸,人的主體性得以彰顯,人才有可能成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人。
(四)是中國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路徑選擇
當今的中國,在現(xiàn)代化和城市化的歷史進程中,資源短缺、能源緊張、交通擁堵、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瓶頸。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提出了要建設生態(tài)文明。從黨的十七大報告開始提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基本形成節(jié)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產業(yè)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則把建設生態(tài)文明提升為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指出“必須堅持節(jié)約優(yōu)先、保護優(yōu)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空間格局、產業(yè)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笔糯髨蟾孢€把共享經濟寫了進去,和中高端消費等共同列為需要培育的新增長點。共享消費理念正體現(xiàn)了人們的節(jié)約意識、環(huán)保意識和生態(tài)意識,是符合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理念;共享消費的流行,讓拼車、租車等成為一種潮流,不僅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而且提高了車輛的利用率、減少了資源和能源的浪費,據(jù)《2017年中國居民綠色消費發(fā)展情況》顯示:“2017年,居民騎行共享單車可減排二氧化碳420萬噸,滴滴順風車、拼車共享出行服務可節(jié)約燃油130萬噸,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370萬噸。”[16]可以說共享消費讓有限的資源盡可能多地發(fā)揮出它的社會價值,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綠色生活方式之一。
二、共享消費的特征
(一)共享的理念
顧名思義,共享消費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共享。共享經濟倡導者雷切爾·布茨曼和茹·羅杰斯認為“協(xié)同消費的核心是共享,當前以互聯(lián)網技術為基礎的分享和協(xié)同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來呈現(xiàn)的,開創(chuàng)出一種‘我的就是你的’(What is mine is yours)的全新經濟模式?!盵17]他們在著作《我的就是你的:協(xié)同消費如何改變世界》中,直接將協(xié)同消費定義為超越所有權獲得產品和服務的活動。所以,雖然共享思想和共享活動自古有之,但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共享“特指轉移使用權(accese),但不轉移支配權(ownership),擁有者與使用者按一定合約共同分享剩余?!盵18]這里的支配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所有權。
(二)共享的對象是閑置資源
共享消費模式遵循的是“生產產品—消費—再消費”的循環(huán)過程,它只發(fā)生在消費領域而且是對現(xiàn)有閑置資源的“物盡其用”,既滿足了人們的需要又減少了不必要的新產品的生產,所以這種再利用不會增加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也不會大量增加環(huán)境污染,雖然需要一定的交易成本,但這種交易成本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是很小的,算得上是一種最經濟、最環(huán)保的綠色消費模式。
(三)共享消費的交易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交易模式
傳統(tǒng)交易模式中商品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中少不了各種商業(yè)組織,供需雙方基本不見面,消費者對產品的信息了解也主要通過商業(yè)中介來完成,這種信息可能不充分也可能不完全真實、準確,可以說在交易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而在共享消費中,供需雙方不再依附于傳統(tǒng)的商業(yè)組織而是直接在共享平臺上進行平等的、自由的、充分的交流和交易,如打車軟件使得服務者與乘客之間可以直接匹配,無需出租公司等作為中介組織,當然這中間需要一種新的中介——共享平臺,這個平臺“為交易雙方提供一個虛擬市場(包括市場中的交易規(guī)則、信任機制、交易安全等技術保障)。”[19]
(四)共享消費的效率較高
共享消費除了不需要傳統(tǒng)的中介而減少交易雙方的中間成本外,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就是它的即時高效性,一般來說共享消費是即需即用型的,使用者所需要的東西無需庫存,也無需長時間的等待,有什么樣的需求,即可通過網絡尋找與之相匹配的資源,尋找到了就有可能成交。在這種消費中,消費者以較低的價格買到商品,供應者則利用閑置的物品賺取了費用,可謂皆大歡喜。
三、共享消費發(fā)展的條件
(一)思想條件:觀念的更新
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這種無窮盡在物質王國里是無法實現(xiàn)的,只可能在精神王國里得以實現(xiàn)。要想徹底解決人類面臨的環(huán)境危機和資源危機,只能靠人類思想觀念的改變,而共享觀念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持有這種觀念的人明白資源是有限的,所以不太在意資源的所有權問題,而更向往生活品質的的提高,如環(huán)境質量、幸福指數(shù)等,“不求擁有,但求使用”,“我的就是你的”。這種從“購買—消費”模式到“租用—消費”模式的轉變,意味著人們不再是在有限資源存量下進行“你有我無”的零和博弈,而是通過共享,把有限的資源充分地加以利用,相當于讓社會的整體資源存量變大。
(二)技術條件
互聯(lián)網技術和平臺的發(fā)展普及。這種技術條件是共享消費在最近幾年而不是若干年前大量發(fā)展的重要支持。人類發(fā)展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了人類的和諧發(fā)展和美好生活,目前很多技術的發(fā)展與廣泛應用,如智能手機、位置服務、移動支付等技術成為尋常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使信息的交流超越了時空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人們進行資源共享的成本,為共享消費的發(fā)展提供了極為有力的支撐。
(三)社會條件
公民素質較好,社會互信度高。共享消費不僅體現(xiàn)了人類的經濟理性,而且體現(xiàn)了人類的道德自律。對于使用者而言,由于產品的所有權并不是自己的,那么在使用時就應該合理合規(guī)地使用而不能有意地損壞產品,“一些用戶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自己,把共享單車私藏起來,或者自行加鎖,獨占使用,儼然成了自己的私人自行車,大大降低了共享效率。由于共享單車停放分散又無人看管,零部件被盜竊和車輛被拆卸破壞現(xiàn)象十分嚴重。各城市的共享單車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數(shù)據(jù)表明,摩拜單車在上海的損毀率超過了10%,ofo單車在杭州的損毀率近5%。”[20]
共享消費可以說是一種信用消費,因為共享的雙方是陌生人。如果沒有信任,共享就會遭遇障礙而難以完成。對所有者來說,要相信一個完全陌生的人確實有難度,尤其在中國目前這種社會互信度極低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因此,急需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和信息平臺。通過這些完善信用獎懲機制,倒逼公眾守規(guī)矩、講誠信,讓誠信成為公民的道德自覺、行動自覺,形成一種講誠信者通行無阻、不講誠信者寸步難行的社會氛圍。
(四)制度條件: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
目前,各國關于共享經濟或共享消費的法律基本上還未出臺,我國也沒有。我國對這方面起指導性作用的主要有《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fā)展的指導性意見》,是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八部門于2017年7月3日聯(lián)合印發(fā)的,顯然這是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共享消費發(fā)展的需要的。“應以地方法規(guī)的形式切入,在民法、商法、合同法等有關法律條款中增加對共享經濟提供方的資質、P2P交易模式帶來的共享物品征稅問題、共享物品及服務的基本質量做出相應規(guī)定,規(guī)范共享經濟過程中供需雙方的行為?!盵21]有的地方已經開始行動,據(jù)報道,“共享單車立法被列入2017年深圳市政府立法計劃,即今年或明年出臺相關政府規(guī)章規(guī)范共享單車管理”。[22]
參考文獻:
[1] 何濤.共享單車現(xiàn)象與共享經濟發(fā)展探討[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8):99-104.
[2] 蔡余杰,黃祿金.共享經濟[M].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15:3.
[3] 廖波.消費模式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研究[J].市場周刊,2018,(9):100-102.
[4] 林崗,張宇.馬克思主義與制度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156.
[5] [美] W.尼科爾森.微觀經濟理論(第5版)[M].紐約:德賴登出版社,1992:815.
[6] 林崗,張宇.馬克思主義與制度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199.
[7] 劉永民.共享經濟理論研究綜述與展望[J].中國經貿導刊,2017(8)中:67-68.
[8] 盧現(xiàn)祥.共享經濟:交易成本最小化、制度變革與制度供給[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6,(9):51-61.
[9] [美]凡勃倫.何志武,沈曉譯.有閑階級論[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28-41.
[10] [美]埃里希.弗洛姆.張燕譯.在幻想鎖鏈的彼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74.
[11] 張劍.消費主義批判的生態(tài)之維——基于馬克思主義視角的一種解讀[J].南京社會科學,2010,(4):104-109.
[12] 曹明德.生態(tài)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1.
[13] 喬洪武.張江城.共享經濟:經濟倫理的一種新常態(tài)[J].天津社會科學,2016.(3):93-98
[1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1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改革和發(fā)展委員會網站,http://www.ndrc.gov.cn/fzgggz/hjbh/hjzhdt/201804/t20180404_881784.html.
[17] 謝志剛.“共享經濟”的知識經濟學分析[J].經濟學分析,2015(12):78-87.
[18] 姜奇平.共享經濟中的共享發(fā)展理念,互聯(lián)網周刊,2016,(3):20:70-71.
[19] 楊帥.共享經濟類型、要素與影響:文獻研究的視角[J].產業(yè)經濟評論,2016,(3):35-45
[20] 王光榮.共享單車發(fā)展問題系統(tǒng)探究[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30-35.
[21] 劉奕、夏杰長.共享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動態(tài)[J].經濟學動態(tài),2016,(4):116-125.
[22] 李霞.記者傅江平.深圳共享單車法律進程又邁前一步,2017-08-22,來源:中國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