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蕓
吳非老師說,沒有一本書有固定的讀法,教師要盡量避免試圖用自己的“教”去統(tǒng)一學生的審美方式、審美趣味。
這是很重要的閱讀教學提醒,也是我此前一直感到困惑的問題。
一旦要開始設計某份教案,我們似乎就難免會陷入某種困境。因為備課流程大致相同:反復閱讀書籍,做出一份教學設計,其中預設的討論話題或閱讀活動,基本都來自教師的“一廂情愿”,甚至“一意孤行”。
當這樣的教案變?yōu)榻虒W,課堂很容易不知不覺地成為一個“偽閱讀”的場所。學生討論的,不是自己的閱讀感受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而是老師提出的問題(雖然這二者有時也會重合)。學生的思維被牽引,意識被主宰,本應是自由、私密、個性化的“閱讀”被異化了。
我們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閱讀經歷。在我的童年記憶中,閱讀是自己一個人在家時做的事,窩在那只單人沙發(fā)里,我埋首書頁,像一個小小的俠客,孤身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
閱讀是一個純私人的行為。誰都得獨自走進書本,不能三五成群,無法勾肩搭背。然后,每個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時刻,讀著讀著,不知怎么的,你的腦海里冒出了一個問題或想法,你很想弄懂或聽聽
別人的想法。這時如果剛好有人也讀過這本書,那么你和他(她)探討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時,就會很有興致。很可能一交談,你驚訝地發(fā)現他(她)和你想的不完全一樣,甚至完全不一樣。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你隱隱約約有些明白,每個人頭腦里的想法都是不同的。無論一樣的、不一樣的想法,都是有意思的,都值得傾聽。沒準聊著聊著,你會冒出新想法,自己顛覆自己。無論是堅持己見、豐富原有認知或是自我推翻,都是主體明確的“我”的閱讀。
什么時候,讀書課上的一個個“我”,開始面目模糊不清、無足輕重了呢?
讓我們重溫那句著名的“說來聽聽”——在讀書課過于注重教案精致設計的今天,我渴望回到那樣的課堂組織形態(tài)。教師和學生都是讀者,坐在一起,平等地將彼此的閱讀感受“說來聽聽”。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每個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自在無拘……
于是,我輕輕地放下了自己的教案。走到學生當中,坐下來,安靜地聽他們一個一個說。有的說得多一些,有的說得少一些。說得少的那幾個學生,我也刻意不去指導,自然就好。
說著說著,“閱讀交流課”成了另一番模樣。被學生帶著,我看到了許多“新大陸”。
第一個說話的人是我——不是我想先說,而是一開始學生都沒進入狀態(tài),估計這是他們第一次和老師坐在一起漫無
目的、毫無章法地聊一本書。
我發(fā)現,自己提出的話題很快激發(fā)了他們的表達欲望。
“在步入森林時,雪柔兒首先碰見了狼。狼給你什么印象?”
“冰雪女王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為什么杰克會跟她走?”
“你們有沒有人關注過馬丁叔叔這個人?”
“海柔兒在森林里的遭遇有哪些是你感興趣的或印象特別深的?”
他們紛紛給予了回應和延伸——
“在森林里,狼永遠說真話,而人比狼要危險得多。作者這樣寫很可能是告訴我們,有時,狼有人性,人卻有禽獸之惡。這樣寫打破常規(guī),讓我們閱讀很有興趣?!?/p>
“冰雪女王想找個人來陪她,于是她欺騙了小男孩。(有人插嘴:‘她沒有騙小男孩??!’)小男孩的眼睛里進了碎片,只能看見生活中不好的一面,想逃避自己的生活。冰雪女王就在這時候騙了他,讓他以為她可以給他需要的愛,而且她說他的父母也不會想念他,所以小男孩就跟著冰雪女王走了……”
“我精讀了有關馬丁叔叔的內容,發(fā)現他說的話幾乎高度概括了海柔兒的經歷。我想這一定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作者的構思?!?/p>
“我發(fā)現和馬丁叔叔一樣,本尼也是一個預言家?!?/p>
“我發(fā)現芭蕾舞鞋是故事里的線索。是媽媽的禮物,愛的承諾;也是樵夫的詛咒。”
“冰雪女王宮殿的雕像,最后一頁插圖都是芭蕾舞鞋?!?/p>
“我對瘋女人感興趣。她偷了天鵝皮,受到了懲罰,失去了自己的美貌?!?/p>
“我覺得那對把女孩變成花的夫妻太喪心病狂了,他們自己失去了孩子,傷心使他們喪失了理智。”
……
不可否認,教師因其自身是較為成熟的閱讀者,確實可以擔當閱讀討論的發(fā)起人、平等中的首席。問題設計得好,就可能是學生思維的引擎、興趣的火柴。
也許,應該重點思考的是提問之后怎么開展討論。我們曾經習慣以問題為紐帶,圍繞問題步步為營、有板有眼地展開討論,教師心中追求(自己可能沒有覺察也不愿承認)的是標準或相對完善的答案。可是,當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回歸讀者身份,努力守住本分,只做一個話題提供者,給出足夠的開放空間,讓學生隨意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重視他們的思維過程、獨特體驗,壓根不去想什么標準答案的時候,事情就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說話的氛圍越來越松弛、自然,學生沒有怕說錯的畏懼之心,自然而然地就發(fā)表出很多超出我預設話題的想法:
“你們有沒有發(fā)現媽媽的眼珠有問題?前文說是黑色的,后來又變成藍色的了,這是怎么回事?”
“這個故事里有很多別的故事穿插在里面,有的情節(jié)很像《納尼亞傳奇》《安徒生童話》……”
“我關心的是寒風。風是邪惡的嗎?書上說它好像會催眠一樣,它告訴海柔兒要跟著寒冷走……”
“第95頁的土耳其軟糖讓我想起《納尼亞傳奇》中,愛德華就是被土耳其軟糖迷住的。冰雪女王這樣講話,就暗示了她是故意迷惑杰克的?!?/p>
“請看目錄,第二十一章《‘永恒’的王子》。這個‘永恒’你們注意了嗎?‘永恒’就說明杰克是永遠拼不完這副拼圖的。冰雪女王永遠困住了他。”
“第十三章第146頁,惡魔的名字是47個音節(jié)組成的。為什么是47個音節(jié)?音節(jié)一共有48個,那沒用上的到底是哪一個?我很想弄明白?!?/p>
……
我真的吃驚了,他們對這本書有著遠遠超出我預料的洞察力。“說來聽聽”的實踐證明在學生閱讀這件事上,教師的“虛心聆聽”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把教案放下,用心去聽,才可能發(fā)現學生的真實閱讀力和他們的真問題。我們需要做出改變:首先,確保學生的獨立閱讀真實發(fā)生;其次,給出足夠的時間和誠意,傾聽學生的真見解、真疑問;再次,教師的引導可以有,但目的必須是推動學生的獨立閱讀、獨立思考,于是我們可以提供思考角度、提供個人觀點,而這一切跟標準答案毫無關系。你會發(fā)現,“說來聽聽”的課結束時,學生幾乎總是依依不舍的。你走的時候,他們有些纏綿地追著你問:“什么時候你再跟我們聊下一本書?”“下一本書,
由我來選好不好?”
梅子涵老師在《三個強盜》的導讀文章《黑顏色里的金黃》中寫道:“成年人的閱讀和孩子的閱讀有很大的區(qū)別。成年人太成熟和深入了,而孩子還在簡單的樂趣里。雖然簡單,可是他們有自己的細致和踏實,他們的欣賞和思維里會有自己的秘密花園。他們如果說出來,我們會天真地笑的,我們甚至還會吃驚。所以,閱讀,無論是他們獨自進行,還是有我們陪同,我們都不要只說我們讀到的是什么,一定要興致勃勃地聽他們讀到了什么。他們興致勃勃地說他們讀到的,我們也興致勃勃地說我們讀到的,這就是用不同的聲音在分別唱歌,彼此聆聽,彼此欣賞,彼此發(fā)現了?!?/p>
這情形,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