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盛律
摘 ?要:幾年來,廣大教師積極投身到教學改革的潮流中,勇于探索、大膽實踐。一句話,新課改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聽,學生在辯論中爭鳴;看,學生在合作中探索。一言堂變成了群言談……但欣喜之余,在新課程背景下冷靜思考一些課堂現象,我們不難發(fā)現,由于沒能準確把握《數學課標》的內涵和實質,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形式主義的做法,這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課程
一、情境模式化
教學情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創(chuàng)設的教學時空和教學環(huán)境。但在很多課堂上,過于強調情境,幾乎離開情境,就無法從事教學。有的教師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煞費苦心,結果創(chuàng)設的情境牽強附會,弄得師生哭笑不得。重讀新課標,我們可以體會到,新課標提倡用新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改變陳舊的學習方式,但并不是全盤否定以往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改革是揚棄而不是拋棄。所以,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不必每課必設情景。這就要求教師對于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準確把握每節(jié)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是否需要創(chuàng)設情景。當然,也有些內容離開了情景的支撐,學生就會學得乏味,降低學習效率,此時情景就顯得不可或缺。但有些內容開門見山地出示例題,同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濃厚探索欲望。如上面例舉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學生有了筆算兩位數乘兩位乘法的基礎,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沒有必要再從情景中去繞一個圈。
二、應用教條化
新課程強調把數學學習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關注數學的實際意義和實用價值,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使他們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每個人都離不開數學。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而且可以堅定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但這并不意味著每節(jié)數學課都必須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部分教師心目中,如果不把數學課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是偏離了新課標精神,于是就出現了與生活強拉硬扯的數學課。比如,前段時間聽的《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眾所周知,本節(jié)課的重點應放在讓學生理解算理,明確算法,形成計算技能上。執(zhí)教老師卻把重點放在了應解問題上,而對于算理、算法如蜻蜓點水般做了簡單引導。任何東西都有它自身的最大負重值,超過極限,適得其反。計算也如此,承載太多功能,必將失去該有的價值。
三、操作簡單化
新課程實施以來,廣大教師組織積極有效的數學活動,千方百計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學數學,其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類似操作是操作,思維是思維,把操作與思維完全隔裂開來的現象并不鮮見。比如,一節(jié)《一位數除兩、三位數的除法》課,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回憶“一位除一位數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然后利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得到“一位數除兩、三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接著讓學生拿出與數據對應的小棒讓學生分,最后進行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思考了,也操作了,至于操作與思維有什么聯(lián)系?操作的作用是什么?就連老師也說不清楚。完全把操作置于思考之外,像是計算的一種附加成分。試想,這樣的操作有何用?其實這里完全可以通過操作達到讓學生理解算理的目的。如:48÷3,先分4捆(每捆10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1捆,也就是一個十;把剩余的1捆(10根)與8根合起來,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6根,也就是6個一。這樣讓學生通過操作真正理解了為什么要“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寫在哪一個的上面”的道理。
四、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形式化
新課程的突出特點是強調學生參與、強調實踐、強調探究、強調經歷。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和空間。而我們的部分教師有時對此卻操之過急,明明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或小組去探索,為了節(jié)省時間,為了展示教案中預設環(huán)節(jié),剛剛布置任務,卻又“草草收兵”。比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方向與位置》一節(jié)課時,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從不同方位觀察同一組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采用的方式是小組合作。教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長方體、正方體模型和長方形、正方形紙片,讓組內成員(5人一組)一一從不同的位置去觀察,然后把看到的物體形狀用平面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擺出來。這一設計可以說是獨具匠心。而這位教師布置任務后的不到2分鐘,就匆匆讓學生到黑板上把自己看到的形狀用平面圖形貼出來。試想,學生從看到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到用平面圖形表示出來,這其中要經歷從實物到表象到平面的過程,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的是時間,是觀察,是思考。這位教師卻采取了急于求成的做法,其結果只能是“入不付出”。
五、媒體形式化
多媒體是一種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它能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且音畫并茂的視聽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客參與學習。這種多媒體的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求知欲有無可爭議的優(yōu)勢。然而在許多課堂中,事實上有些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往往成了“幻燈片”“電子黑板”的簡單累加,教師則成了機器的操作員和畫面的講解員。有的課件制作得花里花俏,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妨礙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失去了與學生互動交往過程。試想,長此以往,何談師生的心于心的溝通,情與情的共鳴,思與思的碰撞?這從中失去的遠比得到的多得多。據調查,小學生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著“向機”心理,只要一使用多媒體,學生就會神色飛揚,茅塞頓開。而實際上學生興奮的是有趣的畫面、美妙的音樂,而這往往掩蓋了知識本身的吸引作用。
總之,只有深入學習《新課標》,領會其精髓,處理好改革創(chuàng)新與繼承傳統(tǒng)的關系,在反思中研究,在實踐中思考。既要做理論層面上的思考,也要做實際操作中的求證;既要有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新,更要考慮教情與學情的實際。因為基礎教育的改革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交互。讓我們提升自己,追求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吧!
參考文獻:
[1]孫圓圓. 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J]. 才智,2011(4):120.
[2]王廷水.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 快樂閱讀,2012(12):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