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玉潔
在任何一個群體中,人們關注的永遠是那些能力出眾的個體。但是對于多數(shù)人而言,他們只是默默地生活在群體里。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由于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行為方式也許會有所差異,但都只是普通的個體,同樣渴望擁有突出的能力,獲得所在集體更多的關注與領導的青睞,并且贏得他們的尊重,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實現(xiàn)。每個人通過自我提升來增強自信心,展示個人能力,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快更容易地獲得他人關注與尊重,使個體內心得到滿足,因此對于自我提升有效性的研究充滿價值。
“個體在自我知覺中產生的積極自我偏見即為自我提升”,這個定義將自我提升看作是主導著自我評價的動機之一。自我提升是個體的一種積極錯覺,是建立在不切實際的基礎上的,自我提升也由于這種不切實際的樂觀而成為了積極心理學的一部分。人們的自我提升主要有以下表現(xiàn)一、過分宣稱,在與人交往中夸大自身實力,或是夸大某些對自身有利個體的能力、物品的價值、事件的影響;二、策略性比較,當與他人產生比較時,刻意將自身的長處與他人進行比較而盡量掩蓋自己的短處,使自己處于有利的位置;三、樂觀主義,相信自己是幸運兒,相信自己會比別人長壽,苦難與疾病都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自己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好運;四、利我歸因偏向,個體在受到挫折時,為了避免挫折對心理造成的不利影響,他會將導致挫折的原因歸咎在外界因素上,下意識忽略自身因素的影響,相反在取得成就時,便會把更多的功勞往自己身上攬,就好比在一場足球比賽中,球員經常會因為比賽的結果而改變對影響比賽因素的看法,輸了比賽的一方會把原因歸于天氣、裁判、觀眾的吵鬧聲等,而當比賽勝利了則是自身實力取勝;五、超越常規(guī)水平,這種動機會導致個體產生一種與眾不同的心態(tài)、表現(xiàn)出高人一等的姿態(tài),認為自己比他人有更多的優(yōu)點,而缺點幾乎不存在;六、自我妨礙,在面對失敗時,個體會認為是自己故意在某些方面不作為或是自己知道但是并沒有太在意而使得失敗產生,以此將失敗歸因于自己的刻意阻擾。
自我提升的相關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國家,東西方的文化背景差異是造成東方國家自我提升研究落后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西方文化里,個體主義是其社會文化的核心,西方人性格外向、勇敢好斗、工作激情、性情沖動、善辯、愛與人交流。他們在日常的生活行為中表現(xiàn)得很有主見,更自我,鮮明的個性使他們對表現(xiàn)自己充滿渴望,希望獲得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西方人在工作生活中與他人產生競爭的情況時,并不會像東方人傳統(tǒng)的觀念那樣表現(xiàn)出謙遜,而會以最好的水平展現(xiàn)出來,他們認為只有展現(xiàn)出自己更高的水平才能夠贏得對手的尊重,這樣的個體主義精神使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自我提升。所以就外部表現(xiàn)來看,西方人更適合做自我提升的研究對象。東方國家如中國、日本、新加坡等,歷來是以集體主義為文化核心,尤其是在中國,其文化核心思想中無不體現(xiàn)以家國為大、以忠義為先的集體主義精神,在為人處事方面講究謙虛、禮讓、顧全大局,這樣的文化造成了東方人在進行自我評價時顯得中立甚至是消極。因此對于東方人的自我提升研究進行得相對緩慢,而國內的研究也較為落后。
隨著心理學的研究發(fā)展,一項對東方人評價周邊人、所在集體的調查引起了心理學家對東方人自我提升的重新思考。該研究結果顯示被測在被要求評價周邊親近的人特點時,會過多提到他們的優(yōu)點,避免談及缺點,并且夸大其優(yōu)點,甚至脫離現(xiàn)實,而當無法避免談到缺點時,他們也會盡量使得這個缺點看起來并不重要,對個體、對集體并沒多大不好的影響。集體主義思想導致個體會更多地去服務于他們所在的集體,但是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中更多強調謙遜、內斂,這兩個調查結果揭示了對東方人自我提升的長期錯誤認識,心理學家們從個體的內隱動機上對此進行分析得出:人們的潛意識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會在做選擇和評價時使結果盡量能夠服務于自己,而集體主義文化下的個體會將自己的榮辱得失與集體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個體對集體的夸大行為實質是從另一面反映了他們潛意識里的自我提升動機,以此心理學家們認為之前對東方人的自我提升行為的研究多是在外顯行為上的,從而出現(xiàn)了錯誤的結果,然而心理學對內隱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內隱的研究極難開展,國內對于自我提升的研究到2005年才由劉肖岑等人取得初步的進展。
隨著國際文化的相互交流,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也在發(fā)生著改變?,F(xiàn)在的國人的思想正變得更加開放,那些跟隨新潮流、奔放、外向性格的個體深受人們的喜歡,愛表現(xiàn)自己的人不再像以往那樣懼怕別人異樣的眼光,社會大眾也更積極參加開放的、個性化的、充滿激情與競爭的活動。在這樣的社會潮流下,國人的自我提升行為也變得越來越普遍。當今社會,人們的需求早已從物質層面跨越到了精神層面,個體更加關注的是價值的實現(xiàn)。許多人對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并不滿意,他們渴望周邊人對自己的認同。人們通過自我提升來增強心理自信,展示個人能力,這樣的方式能夠使他們更快更容易地獲得他人關注與尊重。
心理學歷來認為對自我的準確評價才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自我提升作為個體的自我錯覺,這顯然是與傳統(tǒng)心理學對健康要求的標準相對立的,因此最早心理學家們認為自我提升是不利于個體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直到1998年由Taylor和Brown發(fā)表名為“有關心理健康的一種社會心理學觀點”的文章才打破了這個傳統(tǒng)的觀念,這篇文章從辯證的角度指出了自我提升對心理健康發(fā)展存在的積極作用。
如何正確認識自我提升、做好自我提升的有效性,是提高自我信心、成就感、幸福感的重要部分。只有真正學會接納真實的自己,能夠面對生活游刃有余,找到生活中的自信時,才能真正使自我在生活里充滿陽光,樹立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