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琴
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辦公室內掛著這樣一幅字:“并非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計算得清楚,也并非所有計算得清楚的東西都重要?!毙撵`就是一樣無法計算卻至關重要的東西。教師的心靈成長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一個人走上教師崗位時,他所受的專業(yè)教育只賦予了他從業(yè)資格和專業(yè)技能,但個人對教育的信仰和熱愛需要靠內心的力量來支撐,這就是心靈成長的問題。目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問題得到了很多關注,如中小學教師的假期培訓,各高校成立的“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等,但心靈養(yǎng)成問題卻被忽視了。很多教學中的問題,都依賴技術手段去解決,或許這可以解決“如何教”的技術問題,但卻不能解決“為何而教”的原始問題。
心靈的成長需要適合的環(huán)境,他人、制度等外部環(huán)境的問題都可能對心靈造成傷害,從而導致消極心態(tài)和消極行為。例如形式主義的學生評教、只重數(shù)量的科研評價、記“工分”的績效考核等,這些制度和規(guī)定往往會給教師們帶來一種“制度性侮辱”。因為教學質量是不能完全被量化的,它不應被放進問卷調查的計量等級之內;科研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有時候是不能被計劃安排的;這種不科學的制度難以促進教師的心靈成長和發(fā)展。并且在當前的學校管理模式下,無論大中小學,教師們幾乎都會承擔一些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很多教師不得不在休息時間加班。長此以往,教師們難免倦怠和不滿,從而失去當初那份積極探索的教育熱情。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本質上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師的心靈是消極的、冰冷的,又如何去感染學生、溫暖學生?如果教師不能發(fā)出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不能關照自己的心靈,當然也聽不到學生內心深處的聲音,也不能去關照學生的心靈。這種缺乏生命體驗和心靈關照的教學方式日后會一代代延續(xù)下去,最終會對中國的教育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
2019年7月11-1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山東調研時指出,為中小學教師減負,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是廣大教師的期盼,是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他強調,要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教師隊伍建設角度,做好制度設計,拿出破解教師負擔問題的實招硬招,為教師安心靜心從教營造良好環(huán)境。這實招硬招唯有從教師的心靈成長抓起,因為教師的負擔更多的是心理壓力。只要目標明確,方向正確,制度溫暖,再苦再累也是累并快樂著的。
學校要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使他們始終堅定教育的初心。因為教師是否能夠安心從教,在于教師自身的認同以及對教學的熱愛,否則即使出臺再多的硬性規(guī)定要求教師重視教育教學,都不可能有根本的改變。有好心靈方有好教學,有好教學方有好教育。當教師的信念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方法。
不能認為教師是“圣人”,“謀道不謀食”,而應將教師作為正常的“人”、一個“有腦有心”的人加以對待,這雖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yè)大學)
責任編輯:樊效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