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校鬧”下的“弱勢群體”
不知從何時起,由學生人身傷亡事故引發(fā)的“校鬧”事件接連出現(xiàn),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當事方家屬輕則圍攻學校領導和教師,重則聚眾游行靜坐、堵門堵路,沖擊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甚至伴有打砸行為。在這樣的事件中,即使有司法機構裁決,學校不管有理無理、需不需要擔責,往往都處于下風。因為社會輿論往往認定,在學校這一組織面前,家屬方屬“弱勢群體”,需要幫助與支持。家屬們也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想通過“鬧”獲取同情,獲得更多補償。
“弱勢群體”這個詞,其實是舶來品,英文為vulnerable group。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礙及缺乏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機會而在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2002年3月,朱镕基總理在第九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使用了“弱勢群體”這個詞,從而使得“弱勢群體”成為一個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之后,政府、社會和學界都關注強調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與支持。
近年來,“弱勢群體”一詞有被濫用的勢頭。繼“碰瓷”“醫(yī)鬧”后,“校鬧”現(xiàn)象成為社會輿情關注的重點和熱點?!靶t[”之下,也誕生了不少“弱勢群體”。由于“弱勢群體”界定的模糊性、相關法律的不完善、某些地方政府管理部門出于“維穩(wěn)”考慮花錢買平安,使得極少數(shù)個體利用社會媒體對“弱勢群體”的同情而任意“妄為”,校長老師們反而因此成了“弱勢群體”。在這種環(huán)境下,校長、教師本能地選擇自我保護,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采取“防御性教學和管理”,盡量縮減教育活動,只管上課、不管育人,這與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長久下去不利于社會和諧和教育強國的實現(xiàn)。
“校鬧”為何難治理
為何“校鬧”中當事雙方都成了“弱勢群體”?“校鬧”難以治理的根源是什么?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論述過良法善治的重要性,指出壞的制度讓好人干不了好事,好的制度讓壞人干不了壞事。從公共治理的角度看,“校鬧”難以治理的根源是良法善治跟不上形勢的發(fā)展。
法律方面,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校園公共安全方面的法律,這導致校園安全事故的處理“無法可依”。教育部 2002 年頒布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教育部、公安部等 10 個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的《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等對各類傷害事故缺乏具體的賠償、補償規(guī)定,法律強制性約束力較低,對一些“校鬧”行為也無法提供直接、可行的處罰標準。
政策方面,依據(jù)現(xiàn)有的社保政策,學生醫(yī)療保險及大病困難補助的報銷不到10萬元。無論意外事故導致傷亡還是突發(fā)疾病導致傷亡,對任何家庭而言都是沉重打擊,昂貴的醫(yī)療費用和后期的恢復費用是一大筆支出,在飽受傷痛之后得到的校方“情義性”補償對遇難家庭無法起到切實的幫助作用,這就成為“校鬧”發(fā)生的誘因之一。
治理方面,在處理學生傷亡事故時,由于法律、政策未對各部門的職責做出明確界定,導致一些地方和部門不愿或不敢管,難以形成工作合力。有的地方擔心釀成群體性事件影響政績,甚至要求學?!叭嗣駜炔棵苡萌嗣駧沤鉀Q”,以維穩(wěn)為由要求學校作無原則的讓步。
《意見》將打開“校鬧”治理良性局面
就目前看,《意見》針對“校鬧”事件中雙方都可能是“弱勢群體”而導致的博弈,從完善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管理機制上解決利益糾紛、提升治理水平入手,將現(xiàn)存的“大鬧大賠,小鬧小賠,不鬧不賠”的惡性局面轉變?yōu)椤安霍[也賠,鬧也不賠,鬧要打擊”的良性局面。
首先,《意見》指出,“不鬧也賠”。學校對受傷害的進行賠償?shù)臉藴蕬煞烧J定,而不是依據(jù)對方鬧得大還是鬧得小?!兑庖姟访鞔_規(guī)定,經(jīng)認定,學校確有責任的傷害事故,要依法、及時進行傷害賠償,不能有任何推諉塞責,要實現(xiàn)“不鬧也賠”?!兑庖姟吩谥贫壬献隽嗣鞔_、具體、操作性強的規(guī)定,如提出推動學校建立專業(yè)化的安全事故處理委員會、引入第三方安全事故糾紛調解組織,這些舉措都是為了保障當事人的合法合理權益,提升糾紛解決的公平和效率。
其次,《意見》規(guī)定,“鬧也不賠”?!兑庖姟诽岢鰧W校責任明確之前或明確學校無責后,學校不得賠錢息事。這既能避免政府領導出于息事寧人的考慮給學校施加“維穩(wěn)”壓力,也能減輕社會非法干涉學校對安全事故糾紛的處理。此外,《意見》規(guī)定,對于因學校安全事故糾紛引發(fā)的訴訟,人民法院要依法裁決、主動釋法,杜絕片面加重學校賠償責任的情形。這樣規(guī)定,給予學校和教師更多的底氣進行正當?shù)慕逃虒W管理。
最后,《意見》強調,“鬧要打擊”。《意見》不僅明確列舉了8類“校鬧”行為,同時明確了打擊“校鬧”的方式和辦法。一旦發(fā)生“校鬧”行為,要求公安機關及時出警,依法制止;構成違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特別是對于故意擴大事態(tài)、教唆他人實施針對學校和教職工、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或者以受他人委托處理糾紛為名實施敲詐勒索、尋釁滋事等行為的,要依法從嚴懲處。通過“打擊校鬧”讓學校和教師安心教育教學,維護學校正常秩序,保障學生合法權益。
《意見》本身具有很好的指導性、針對性和操作性,體現(xiàn)了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了利益糾紛雙方的合理權益,實現(xiàn)了制度公平與公正。良好的法律和制度,還需要有效的執(zhí)行才能真正實現(xiàn)善治。在貫徹實施《意見》方面,教育部也做了具體規(guī)劃,細化分工,落實責任;推動試點,探索經(jīng)驗;匯編案例,加強指導;健全機制,形成長效;加快立法,推進法律有效實施。
相信在良法善治下,不再有“弱勢群體”,“校鬧”也會“鬧”不起來。
(作者系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周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