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謙 范亞齊
聚焦熱點
2019年4月29日下午,五蓮二中兩名初三學生上課遲到,被班主任老師楊某責令在教室門口反省,后兩人離開到操場,被楊老師發(fā)現后叫回。叫回后,在教學樓樓道內,楊老師讓學生蹲在地上,用課本抽打、腳踢等實施體罰、批評教育十多分鐘。之后,學生李某家長到校發(fā)現孩子臉部、頸部、腿部等多處紅腫,隨即報警。經研究,對教師楊某作出停職一個月,向當事學生和家長賠禮道歉,向學校書面檢查,承擔診療費,取消評優(yōu),師德考核不及格,黨內警告、行政記過等處分決定。
多維解讀
1.新時代,師生關系需要重新思考。在當今法制社會,人們越來越強調對個人權利的維護。在這樣的情況下,各種社會關系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包括師生關系。他們有了更多細致的劃分,有了更多的行為規(guī)范,有了更多的社會要求,甚至出現了不平等對待,這些都需要我們思考。
2.教師需要戒尺,但也需要戒尺使用說明。學生犯錯,作為老師,不可能不管,否則就會被認為是瀆職,但是懲罰要講究方式方法,體罰不但不能起積極的教育作用,反而給自己帶來這么多麻煩。廣大教師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教育需要戒尺,但是戒尺的使用也不可輕舉妄動。
3.教育方式在不斷革新,我們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教育是個永恒的話題,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反思的。教師為何會有這樣的舉動?學生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理……這都需要我們不斷反思的。對個人權利的維護越多,對教師也是一種保護。順應時代發(fā)展所需,直面教育過程中的挑戰(zhàn)才是正確之路。
青年視角
學生逃課,無論是哪個老師都不會置之不理。如果置之不理,就是失職。楊老師也許是太生氣了,但行為確實欠考慮。既然學生逃課,可能其有逆反心理,或者有其他諸多原因。老師教導這類學生時,應該是心平氣和的話語里包含著嚴厲。如果實在不行,可以和家長溝通。教師要注重師德師風建設,而學生也不可以任意妄為,要遵守中小學生守則和學校班級的規(guī)定。對于違反規(guī)定的行為一定要進行懲處,這樣才有提醒和警示的意義。
(作者:連高磊)
教師需要反思,有沒有更為貼切而平和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學生也需要反思,自己的規(guī)則意識到底有多少。教育部門需要反思,師生矛盾如何化解,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或學生面對教師該以什么標準來評判。家長需要反思,為孩子維權沒有問題,但是應先搞清楚事實真相,再做出更為合理的處理方式。社會需要反思,師生矛盾的顯露是值得高興的,這意味著我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但是當師生矛盾出現時,如何做到不炒作,不針對,理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更為重要。我們一定要認清楚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培育新時代的接班人,如果我們的教育指向出現了問題,就會造成更大的社會危機。
(作者:黃興)
時評頻道
懲戒到底是不是學校教育的題中之義?答案是肯定的?,F如今,為什么許多老師面對不聽話的學生卻“不會管、不敢管、不愿管”,甚至干脆在心里就把傳承了幾千年的戒尺置諸一邊?復雜的原因中至少包括這一條,那就是個別教師濫用教育懲戒權、體罰學生,屢屢引發(fā)家校矛盾、師生對立。然而,事實證明,教師一旦扔掉戒尺,對學生來說,貽害遠大于收益。
(摘自《人民日報》2019年7月12日)
一個教學水平高、對學生有責任心的好老師,因為一時沖動犯了錯誤,翻手就被其打入另冊,一棍子打死,恐怕是最讓人寒心的地方。正因如此,輿論普遍擔心,這會讓廣大教師更加不敢管孩子。教育需要懲戒,學生的不良行為需要教師的引導與管教,正所謂“教不嚴,師之惰”,教育引導學生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當下實施教育懲戒的細則和法律依據尚不明確,但明確細則和修訂法律已經在路上。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如何保障教師行使懲戒權,維護師道尊嚴,讓教師敢管孩子、愿管孩子、善管孩子,不僅需要明確的細則,更要有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要有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擔當。
(摘自《光明日報》2019年7月12日)
教師觀點
戒尺來自何處
因為教師這一職業(yè)的特殊性,人們常常把教師比喻成“春蠶”“蠟燭”,甚至拿教師最常接觸的“粉筆”來喻指,表明教師的奉獻精神和育人的主要功能。這也就給教師罩上了一層道德光環(huán)。但是,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認識到教師也是普通人,同樣,教育也不僅僅只有愛。
直面教育現實,不能被想象中的美好迷惑雙眼。五蓮二中的這一事件讓我們看清了現實。直面師生矛盾是我們不能夠繞過去的問題。這一師生矛盾就是想要傳遞知識與學習不自律之間的矛盾;這一師生矛盾就是管理行為習慣與不愿意服從規(guī)則之間的矛盾。當然我們可以說青少年正處在叛逆階段,但是如何面對這樣的叛逆呢?教師是不是一定要包容這樣的叛逆呢?除了五蓮二中,還有很多學校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么,面對這樣違反紀律的孩子,教師應該怎么處理?這把教育的戒尺到底是什么?又來自何處?
內心的尊重是戒尺存在的根本。教師之所以可以傳道授業(yè)解惑,必須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如果缺失了對教師的尊重,那么傳道授業(yè)解惑就會出現問題。近年來,我們經常聽到有學生因為老師沒收手機而自殺,或因為教師的一句話而沖動等事,這也讓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有了很多束縛,甚至會有學生因為家里條件好而不把老師放在眼里的情況出現。身處學校卻沒認清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沒有一個學生應有的樣子,卻一直要求教師有教師的樣子,這樣不平等的待遇怎么能夠讓師生關系得以緩和呢?所以真正的戒尺不是用來打罵學生的,而是學生內心自發(fā)地對教師的一種尊重,這樣才能“親其師,信其道”。
對規(guī)則的敬畏是戒尺存在的外在條件。從五蓮二中的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教師懲戒學生的時候,有《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約束。那么當學生違反了校規(guī)校紀,難道就不應有學生規(guī)則去約束學生的行為嗎?現在一說到教育就是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一味地退讓是照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是助長學生不服從規(guī)定、任意妄為壞習慣的養(yǎng)成?在五蓮二中這件事中,教師有不對的地方,需要對教師嚴格要求,同樣對學生的處理也需要嚴格要求,教育部門不能忽視自己也有責任,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教師一個人承擔。家長也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難道自己的孩子沒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嗎?這不是一個人的錯,這是大家的錯,需要大家一起來承擔。
當問題發(fā)生時,我們需要解剖問題,而不是匆忙處理。教師需要戒尺,也需要戒尺說明,但是戒尺只是約束不良行為的外在形式,只有內心真正存在敬畏,才會真正發(fā)揮戒尺的效用,師生之間的矛盾也才能得到真正的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