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蘭
書信是一種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應用文書。書信在古代有很多形象的稱呼,如魚雁、鴻雁、魚書、錦鱗等。別稱就更多了,比如音書、八行書、尺牘、札、簡等。這么多的稱呼,足見古人對書信的重視和喜愛。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電話、電報、電子郵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的相繼出現,還是有人喜歡通過寫信來傳情達意?!伴_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它能給受信人以“見字如面”的親切感。家書類書信是書信中最常見的一種書信類型,寫好家書類書信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及生活智慧。
長期以來,它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固定的書寫格式:一般包括稱呼、正文、結尾、署名、日期五部分。寫好家書類書信需滿足三個特定條件:特定情境、特定身份和特定文體。
一、家書類書信的書寫格式
(一)稱呼語
在首行頂格的位置寫稱謂,后加冒號。稱呼語也要符合三個特定條件:特定情境、特定身份和特定文體。
比如新中國剛剛成立及之前的家信稱呼語如“某先生臺鑒”“父母親大人膝下”要注意尊重對方。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表示尊敬、親切,可在稱謂前加上“尊敬的”或“親愛的”等詞。這由寫信人與收信人的關系的親疏遠近而定。實在不知如何稱呼首次打交道的對方,可采用西方稱呼法:男士一律稱“先生”,女士當然稱為“女士”,以示鄭重。
(二)問候語
第二行開頭空兩格寫問候語。獨立成段,不可直接下文。要運用禮貌語言,使收信人感到親切,受到尊敬,并且用語要簡潔得體。問候語同樣也要符合三個特定條件:特定情境、特定身份和特定文體。????長者多問候身體,中年人多問候事業(yè)和家庭,青年人多問候愛情和學業(yè),少年兒童多祝愿健康成長。如寫“你好”“您好”“近來身體是否安康”“見字如晤”“見字如面”“見字視知,默默無言”“惠書敬悉,情意拳拳”“接獲手書,快慰莫名”“昨得手書,反復讀之”“得書之喜,曠若復面”“諭書敬讀,不勝欣慰”“頃接手示,如見故人”“喜接來函,欣慰無量”“頃奉惠函,謹悉一切”“得書甚慰,千里面目”“頃奉手教,敬悉康和,至為欣慰。久未聞消息,唯愿一切康適”,等等。
三、正文
另起一行空兩格寫,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層次敘述清楚,簡潔清晰。語言要求準確通俗,明白如話,不要作過多過深的修飾,以免造成對方難于理解。正文更須滿足三個特定:特定情境、特定身份和特定文體。對長輩不可言辭激烈、重磅出擊;對晚輩不可盛氣凌人、一味說教,要達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目的。如2018新課標年語文全國二卷:1949年參加開國大典寫給家人的一封信正文部分的寫作。特定身份:本人在北京,家人一定不在北京,寫給一位或多位家人的信。特定情境:看到天安門廣場的彩旗、鮮花、氣球,聽到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到28門禮炮響起,熱淚盈眶,觀看了閱兵儀式,跟著人群歡呼,可以得中等分數。如果再寫到新中國成立對自己家的影響,前后對比,跟父母交流,不能回家,準備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為新中國建設填磚加瓦,可以得滿分。
四、結尾
要根據收信人的身份,寫表示祝愿的話,以示禮貌?,F在我們一般常用的祝詞“此致”“敬禮”,格式是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此致”,“敬禮”下一行頂格寫。給長者的信往往寫“祝您健康長壽”,給朋友寫“祝工作順利”,給晚輩寫“祝你學習進步”。古人在末尾的祝頌問候之語,常用的是“安”“祺”“祉”“綏”(“安”“綏”,平安;“祉”“祺”,吉祥,福氣)等詞。如對文人學者說“敬請文安”,或“道安”“撰安”“敬頌文祺”或“教祺”。對達官顯宦說“肅頌勛祺”或“勛祉”(上款下寫“勛鑒”);對軍隊長官說“敬頌戎綏”;對重病之人說“敬請痊安”;對客居之人說“敬請旅安”;對穿孝之人說“敬請禮安”。俱不能亂用。“肅頌”的“肅”,表恭敬;“順頌”的“順”,是順便。說話分寸,也有區(qū)別。其他如“敬請大安”或“近安”。“敬頌時綏”或“刻祉”,“順頌康吉”“敬候起居健吉”“順祝行止佳勝”,等等,一般通用。由于古人以三臺星比三公,所以尊稱別人多加“臺”字。如以“臺瑞”稱對方,以“敬請臺安”加于信尾,以“某某先生臺啟”寫信封,即為舊時書札所學習用。
五、署名和日期
最后兩行靠右寫寫信人的姓名,姓名正下方落下寫信日期。根據寫信人與收信人的關系,在姓名前可表明身份,如“學生 ××× ”“兒 ××× ”“父×××”“你的同學×××”等。再下一行寫日期。如果忘了寫某事,則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兩格,寫上“又附”,再另起一行寫未盡事宜。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奔視?,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過往歲月的留念,是情感的生發(fā)地。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有悠久的傳統(tǒng)。尺牘,正如古典文學一樣,對于我們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家書重在實用,以陳述為主,而論事、抒情,寫景等,無所不宜。家書能體現書寫者的學養(yǎng)功底和氣質風神,它飽含溫情,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讓這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