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澤夏
摘要: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人工智能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普遍化。本文首先從法律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不可以作為法律主體,然后從擁有著作權所應有的三個實質要件角度分析,發(fā)現人工智能生成物不具有著作權的必要條件,最后得出人工智能對其生成物不應當享有著作權的結論。
關鍵詞:人工智能;著作權;人工智能生成物;法律主體
1. 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生成物概念
人工智能,英文縮寫為AI。是一種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技術及應用系統(tǒng),作為機器人體內的電腦出現??梢哉f人工智能是機器人的大腦,機器人只是身體。
人工智能生成物是指擁有人工智能的程序可以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自己找出事物中更為具體、細致的人類尚未知悉的規(guī)律。究其本質這種能力仍然屬于應用特定算法獲取最佳結果的過程,其作用僅在于能夠從很多可能是正確的途徑中找到正確的那條,并且將規(guī)律運用產生內容。
2.人工智能不可以作為法律主體
2..1 人工智能不符合法律主體的構成要件
法律主體的構成要件有兩個,一是能夠獨立享有權利、履行義務和承擔責任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是能夠遵循自己的意識,根據客觀事實在法律范圍內能動的改變現實。人工智能就法律層面上而言,它并不能獨立承擔責任,享有權利以及履行義務。在沒有人類干預下,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獨立自主地生產物品。即使是投保,也是創(chuàng)造機器人的公司所投保。人工智能并不具備享受權利、履行義務和承擔法律責任的資格。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為法律,它本身是為了約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人類社會更好的發(fā)展才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某些層面上它體現著社會共識。作為當今法律主體,他們共同的地方就是它們基本都承認這一基本的社會共識。因此,當有人有意識的違反了社會共識的時候可以對此人采取措施。法律明顯對于不是有意識的去做的犯罪行為是不認為犯罪的的,人工智能同樣沒有自我意識,也無法自主的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沒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在沒有需要遵守人類法律的程序的情況下,不可能像人類一樣遵守人類社會的法律。法律人格問題不僅關系到權利、義務、責任的主體問題,而且法律將調整新型社會關系法律人格問題?!?】這與我國現在法律是不符合的。綜上所述,人工智能不符合法律主體的構成要件。
2.2. 人工智能不能作為法律擬制主體
筆者認為,法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法律擬制主體,一是因為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需求,這一點人工智能符合。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什么是法律擬制主體。《德國民法典》首先確立了法人這一概念。規(guī)定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團體。在法律上賦予其權利能力,使其具備民事主體資格。這樣的擬制手法其實質上是將法人在法律層面上將法人這一團體擬人化。法人可以對外承擔責任并且履行義務,這是人工智能與法人最大的不同。
3. 人工智能生成物不符合著作權法的作品要件
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有三個要件。第一是由自然人創(chuàng)作,第二是作品是否可復制,第三是作品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如果相同內容源自于人類創(chuàng)作時,該內容被公認是不可能構成作品的內容,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討論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構成作品是毫無意義的。因此我們研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符合除“由人創(chuàng)作”之外的作品要件時,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構成作品。從形式上來說,人工智能生成物基本具有可復制性,例如微軟小冰創(chuàng)作的《陽光失去了玻璃窗》是屬于可復制。所以著重討論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
3.1 人工智能生成物不是獨立完成
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在軟件開發(fā)者研發(fā)軟件,專業(yè)人士將軟件安裝到人工智能的程序中誕生的,在這個產生過程中往往需要人類的參與。由此可以推斷出機器人創(chuàng)作出來的東西并不是由人工智能獨立創(chuàng)作出來的,而是由人工智能和人類共同完成的。因此人工智能生成物在人工智能生產過程中并不具有獨立性。
3.2 人工智能生成物不具有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造性
目前的人工智能生成物多以特定的信息庫為基礎,通過一定的篩選、分析、運算等信息手段,將信息重新進行排列組合,并套用數據庫里面的模板生成的音樂、文字等內容。因此并不具備其獨立性。就運用了人工智能的繪畫機器人所生成的繪畫來說,僅僅在形式上具備了著作權法對文字作品及音樂作品的要求。但是筆者認為從本質上來說并不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人類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有他自己獨特的理解。人類繪畫者在創(chuàng)作畫作的過程中,基于自己對于印象畫派風格的理解,通過色彩、明暗、陰影等手段去表達自己對于影像的理解,在畫作中寄托著自己獨特的思想情感。筆者認為人工智能通過運用軟件創(chuàng)作。這種軟件實質上是人類通過搜集大量的影像與印象派等風格畫作對應之后找到大量作者在某方面的共同點,設置成一一對應的關系,軟件不同,它搜集的基礎信息也并不相同,最后創(chuàng)作的東西也不一樣。因此,不同的利用深度網絡神經的人工智能所產生的畫作美圖軟件只是讓公民有一種人工智能可以作畫的錯覺。人工智能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并沒有自己發(fā)揮的部分,更沒有自己思想情感的表達。而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是源于作者獨立的、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作。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當今社會的人工智能本質上是應用人的智能,其生成內容的過程也不涉及創(chuàng)作所需的智能?,F在人工智能所取得的進展也都是對人類顯性智慧的模擬與探索,在對隱形智慧探索上幾乎無任何實質性成果。人工智能生成物都是在人類認識的基礎之上毫無新意的產生內容,因此人工智能生成物并不能成為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4. 結語
筆者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在未來也不能滿足智力成果最低限度的要求。從人工智能生成物本質上來說,在著作權法中就算某一個自然人發(fā)現某項規(guī)律,它也并不能享有著作權。即使未來人工智能具有學習能力,寫出更好的人工智能生成物。它相較于現在人工智能所做的是更加快速的找到規(guī)律,發(fā)現人類尚未知曉的東西,不是獨立創(chuàng)作出新作品。因此,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人工智能生成物都不是作品。所以人工智能對其生成物并不享有著作權。
參考文獻
[1]孫占利,《智能機器人法律人格問題論析》,東方法學,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