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青
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理論與方略。在實際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在我國各地的中小學教學中已經開始被重視和應用,但是由于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不足,沒有作深入的探討和實踐,常常只在一種比較淺顯的表面上展開,所以存在許多問題。面對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實施現狀,結合學者前輩豐富的研究成果與自身的教育實踐經驗,主要從小組合作學習產生和發(fā)展的時代背景、小組合作學習的現狀、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依據、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時代背景
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推陳出新的周期不斷縮短,人們的思想不斷活躍,知識、觀念不斷更新。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單純的競爭關系不再是時代發(fā)展的主流,競爭合作求“雙贏”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在強調共享共贏的當下,依據新時代對人才需求的轉變以及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教學模式,來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觀念體系。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現狀
目前,大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方法,把知識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采用“傳遞——接受”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理論性的知識,并未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進行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只有很少的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其中一部分老師由于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理解不夠深入,在合作學習小組的的科學設立、學習小組評價和激勵機制的建立、師生角色的定位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不及預期。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理論依據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青少年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不同的個性心理隨著學習過程中的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的展開,不斷發(fā)生碰撞與相容。在不斷與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學生能對自己充滿信心,學會尊重他人,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覺性,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潛能,實現自我,也能夠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獲得別人的注意和欣賞,從而喚醒對社會的滿腔熱情。評價小組合作學習聯系的建立,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與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間,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求。
動機激發(fā)理論認為,激發(fā)動機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課堂教學中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種情境。小組合作學習對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學習品質增強了學生的交往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團隊精神。
四、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1)科學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分工。為了響應國家新的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把每個班的同學根據同質結對、異質編組、男女搭配、組建平衡等構建原則分配小組,一般以6-8人為宜。每個小組以民主推選的方式推選1名組長和1名副組長,并明確組長的職責。根據同質結對的原則,對各小組組內進行學生編號、結對,編排組內座位,便于結對學習及幫教。
(2)重視學習小組的評價與獎勵。積極的評價與獎勵是小組合作的延伸。學習小組評價與獎勵是一種有效的課堂評價與激勵措施,是催生學生學習活力的有力保障。正面的學習小組評價與獎勵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控其學習行為。對學習小組的評價可以分為教師對學生個人和學習小組的評價、小組長對組員和學習小組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等方面。學習小組的評價方法以小組的量化分為依據,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并定期對優(yōu)勝小組進行獎勵。學習小組的獎勵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采用口頭表揚、物質獎勵、授予小組榮譽證書等。評價要根據學生的不同背景,正確地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其發(fā)展?jié)摿Γ瑸槊總€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教師對學生和小組的評價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組長對組員的評價要注重學生在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的表現。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學生通過自我觀察、和他人對比以及他人的評價來認識和評價。
(3)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內容的選定。①選定的主題內容要符合全面性。教師要結合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水平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主題內容。合作學習的主題內容必須適合每位學生參與,盡可能給每個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獲取新知的機會,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體驗到嘗試成功、探究的快樂,使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有機會發(fā)言,人人有機會操作學具,人人有機會參與競賽,人人做學習的主人,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②選定的主題內容要符合探究性。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內容要有討論的價值,有一定的難度、思維容量。主題目標的確定并不是越大越好、越高越棒。主題目標不能太容易就能達到,也不能高到永遠也碰不著。制定的主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實際情況,要選擇學生意見分歧較大的問題進行共同探討,符合洛克定律,能夠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③選定的主題內容要符合實效性。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討論、學會表達、學會分享,從而學習新知,提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精心備課,合理安排小組學習的主題內容,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適合的不安排,不能為了合作而“合坐”。不是每一堂課都適用于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本章節(jié)的特點、學習的重點難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育教學的實際確定是否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④正確處理小組合作學習中獨立性與合作性的關系。小組合作學習的獨立性與合作性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優(yōu)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充分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建立探索性的個性化主體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合作,不能讓合作成為成績好、表現積極的學生的“一言堂”,而是要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重視每個學生,面向全體同學。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不斷研究、嘗試、再研究、再嘗試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探討、實踐、校正,不斷探索合作學習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