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東 熊關曼
德育課程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文明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遵紀守法意識,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是一個通過教育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九年制學校(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年齡跨度從6歲到15歲,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可以準確地了解九年制學校不同年級的學生、家長、教師對德育課程的認識和建議,為分析德育課程的現狀提供有力的佐證。
本次區(qū)域調查的開展,有利于促進九年制學校根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身心特點、思想實際和理解接受能力,準確規(guī)范德育目標和內容,分層和整體開展德育活動,努力拓展德育途徑,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使九年制學校德育課程更具科學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育人合力亟待加強
當前,學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智育、輕德育,重道德灌輸、輕實踐養(yǎng)成的現象;德育目標劃分還不夠準確,內容的系統性、操作性還不盡合理;德育途徑方法與學生生活實際還不夠貼近,全員、全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育人合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等。
通過對問卷調查的分析,梳理總結出目前區(qū)域九年制學校德育課程現狀的成因在課程認識、體系內容、教學實施三個方面。
教師、家長及學生對德育課程及德育的認識普遍不足。從不同區(qū)域的九年制學校的數據來看,大部分家長、學生以及部分老師對德育課程和德育的認識依然是不足的。例如76.61%的教師、55.16%的家長以及53.89%的學生都認為語文課屬于德育課程。其實,語文課程在德育上有一定的滲透,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德育課程。由于認識的偏差,導致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點和目標存在偏差。
德育課程體系與內容的劃分不夠明確。德育課程作為課程育人的主要形式,應該對學生德育過程產生外在的影響,使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內在結構發(fā)生變化,體現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目前,九年制學校各學段的德育課程體系與內容還不夠準確,內容安排和銜接還不盡合理,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簡單重復、交叉和脫節(jié)的問題。
德育課程建設不夠完善,教學實施脫離學生生活。在調查中,很多區(qū)域的九年制學校在德育課程上都沒有匹配的德育教材。德育課程,應當具有生活性,融入生活才更有味道,而不是簡單以教材是否包含許多學生生活素材為標準,還應該進一步考慮如何通過這些生活素材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并將課堂的教學引向課堂之外,在生活中得到驗證和實踐,并進一步獲得鮮活的生命意義。從問卷調查的數據來看,57.47%的學生認為德育課程對自身的影響不是很大。由此,我們發(fā)現學生在德育上的課內、課外生活是相互脫離的。因此,要想溝通德育與生活的聯系,實現學校德育向學生生活的真正回歸,我們就必須關注德育課程的教材建設與組織設置,將德育課程的教育滲透到實處。
探索立德樹人的課程實施路徑
基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從目標、內容、體系三個角度闡述九年制學校德育課程“立德樹人”目標與實現策略。
德育課程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指引方向。義務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y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立德樹人關系黨的事業(yè)后繼有人,關系國家前途命運,要把立德樹人融于教育各環(huán)節(jié)、各領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到,立德樹人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認識。立德樹人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認識。進入新時代,堅持立德樹人,將德育課程打造成鑄魂育人的“金課”,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抓住“拔節(jié)孕穗期”,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更是九年制學校德育課程的根本目標。
德育課程內容踐行“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著力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通過對九年制學校德育課程的路徑、方法與實效性跟蹤研究,構建基于“立德樹人”培養(yǎng)目標的德育課程內容。生活是德育課程的基礎,德育課程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德育課程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從頂層設計、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線上線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整體規(guī)劃九年制學校德育課程,把立德樹人融入德育課程以及學科課程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文化教育、研學等社會實踐課程教育、國旗下微講堂等活動課程教育、黨團隊家校社“六位一體”管理教育等。
德育課程實施指向“立德樹人”,學段銜接。推進九年制學校德育課程學段銜接、一體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九年制學校德育課程實施指向立德樹人,就要讓德育課程的層次更加鮮明,針對性更強,以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就德育課程而言,雖然學段的具體德育課程名稱不同,但其課程指導思想指向立德樹人是一致的。整體規(guī)劃推進九年制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建設,根據不同階段學生身心特點、思想實際和接受能力,充分發(fā)揮德育課程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確立德育課程在中小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必然要求,更是關注兒童、青少年的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立德樹人,即教育事業(yè)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且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具有關注世界和社會現實問題的人文情懷、責任意識、公共理性以及必要的理想態(tài)度的現代公民。立德,既強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又對教育者的職業(yè)道德、學術道德等提出了要求。樹人,強調的是學生成長成才要素的全面性,以系統的、高質量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所以,要實現立德樹人,就需要九年制學校通過踐行德育課程,以養(yǎng)成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使得德育課程能夠培養(yǎng)完整的人、有用的人,塑造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九年制學校立德樹人目標與實現策略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JJKXB18-502。)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