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李志文 郭福生 王志剛 梁麗嬋
摘要: 南昌市南部新建縣廣泛分布由古風沙和現代流沙組成的沙化土地。在野外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選擇新建縣南部厚田沙地作為研究對象,應用觀察法、描述法和系統調查分析法等定性評價方法對上伏風沙地貌的類型和特征進行分析,并結合下覆古風沙的OSL年代、粒度組成及色度參數等定量分析方法,探討亞熱帶濕潤區(qū)風沙地貌遺產的美學特征。結果表明:厚田風沙地貌包括現代風沙沉積和晚第四紀古風沙沉積?,F代風沙沉積大致始于14 ka B.P.,以縱向沙壟、穹形沙堆、辮狀沙堆、平沙地等微地貌形態(tài)為主;晚第四紀古風沙沉積時間約為77.0~14.9 ka B.P.,以板狀交錯層理為主,地層序列豐富,是蘊含古環(huán)境演變信息的特殊地質遺跡,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風沙地貌具有色彩美、曠遠美、形式美和生命美等美學特征,具有良好的地學旅游開發(fā)價值。定性評價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可豐富風沙地貌美學研究的內容,也可為中國南方亞熱帶濕潤區(qū)風沙地貌的地質遺跡保護和地學旅游開發(fā)提供參考。
關鍵詞: 厚田沙漠;風沙地貌;美學價值;旅游開發(fā);江西南昌
中圖分類號: P9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71(2019)04-264-09
中國風沙地貌主要分布于華北北部和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是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發(fā)展并遺留下來的具有特殊外在形態(tài)和內部結構的地貌實體和組合,是地貌遺產之一[1]。2000年以前,國內對風沙地貌的研究多集中在對旅游地風沙地貌特征的定性描述,尚處于研究的萌芽階段。2005年,在西班牙舉辦的第6屆國際地貌學大會上,與會代表們討論了地貌遺產、遺跡評價和旅游地貌學等學術問題后,我國一些學者掀起了沙漠旅游研究的高潮[2]。黃耀麗等[3]將中國北方沙漠旅游資源分為3個自然大類,并分析了各類資源的特征。李翠林[4]將中國北方沙漠旅游資源細分為沙漠風光、鳴沙山、雅丹景觀、荒漠生物景觀、沙漠遺址5個類型。近年來,隨著以風沙地貌為主題的旅游地質公園的建立,北方風沙地貌遺產價值的研究成果豐碩[5-8]。吳月等[9]對騰格里風沙地貌地質公園的旅游資源進行了定量評價。趙得成[10]提出在沙漠景區(qū)建立治沙和旅游互為共生的沙漠旅游系統,將風沙地貌遺產和旅游開發(fā)納入風沙地貌學研究。
從地域上看,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國西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的鄱陽湖地區(qū)也存在規(guī)模較大的風沙地貌,與北方沙漠具有相似的景觀單元,是中國南方亞熱帶最大的風沙化土地。然而,目前對亞熱帶濕潤區(qū)風沙地貌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形成機制[11]、地質時代[12-14]和沙山治理[15-16]等方面,尚未研究其美學價值。因此,筆者選擇南昌市新建縣南部的厚田沙地,在實地考察與采樣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法、描述法和系統調查分析法等定性方法,并與粒度組成及色度參數等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探討厚田沙地風沙地貌遺產的美學特征,為厚田風沙地貌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提供參考。
1 自然地理概況
厚田沙漠位于新建縣厚田鄉(xiāng)南部,地理坐標為28°25′~28°30′ N, 115°46′~115°48′ E (圖1),東臨贛江,西枕錦江,距南昌市28 km。厚田沙漠由現代流動沙丘砂和古沙丘砂組成?,F代流動沙丘砂主要由灰色裸露沙地、灌叢沙堆和平沙地組成;古沙丘砂主要由黃紅色-棕紅色沙丘砂和砂質古土壤組成,分布于贛江二級階地上,構成硬梁地或覆沙硬梁地[17]。該區(qū)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7.4℃,年降雨量1 547.5 mm[18],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偏北風強勁,風向單一,風速可達7.96 m/s,為厚田沙漠風沙地貌發(fā)育提供了充足的動力條件。植被主要有單葉蔓荊、球柱草、馬鞭草、狗牙根、含羞草決明、麻黃草以及人工種植的美國濕地松等[18-19]。厚田沙漠景區(qū)被譽為“江南第一大沙漠”[20],主景區(qū)已開發(fā)了沙漠休閑、水上游樂、體育競技和民族風情等旅游項目。
2 風沙地貌類型與特征
厚田沙漠位于鄱陽湖南部,是長江中下游亞熱帶季風濕潤地區(qū)風沙化土地的典型代表。風沙地貌的類型與規(guī)模受制于沙源、起沙風和時間尺度3個要素[21],尤其受沙源不充足與后期人工防風固沙的影響,堆積后被風蝕的沙層厚度較小。雖然在形成機制和發(fā)育時間等方面,厚田沙漠與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風沙化土地具有顯著差異,但在景觀類型上,二者具有相似性。該區(qū)風沙地貌發(fā)育歷史短暫且地貌類型簡單,以縱向沙壟、穹形沙堆、辮狀沙堆和平沙地為主,其間展布風蝕溝和風蝕殘丘等微地貌(表1)??v向沙壟、穹形沙堆和風蝕溝構成風沙地貌的基本骨架,辮狀沙堆、風蝕殘丘等微地貌點綴其上,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獨特的風沙地貌組合。
2.1 穹形沙堆
穹形沙堆是厚田沙地風沙地貌規(guī)模最大的風積地貌[22]。該區(qū)穹形沙堆主要分布于風蝕溝的溝頭部位。前人研究[22]表明,穹形沙堆的形成與風蝕溝的發(fā)育密切相關。當風向與風蝕溝的方向一致時,在“狹管效應”影響下風力猛增,攜帶風蝕溝底部沙礫至溝頭空曠部位,后因風速減小堆積而成。穹形沙堆形態(tài)與西北干旱區(qū)的穹形沙堆相似,但尺度較小,與該區(qū)起沙風持續(xù)時間短(<20天),表層沙地含水量較高(0.355%~2.834%),平均粒徑偏細(350 μm)、沙源匱乏有關。此外,人為植樹固沙對穹形沙堆的發(fā)育具有一定限制作用。
2.2 辮狀沙堆
辮狀沙堆內部層理厚度與穹形沙堆差異較小,但外部沉積構造具有明顯區(qū)別,主要表現為:(1)辮狀沙堆頂部呈弧度彎曲,其余部分較平直。(2)規(guī)模相對較?。?lt;15 m),因頂部植被覆蓋,其迎風處層理相交且形態(tài)較平直。因此,辮狀沙堆頂部逐漸尖滅的尾端可指示起沙風的方向[22]。(3)分布廣泛,其形成與植被生長和灌叢有關[22]。該區(qū)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區(qū),植被比干旱區(qū)沙漠更為豐富,低矮灌叢使沙地固化而不易受風力侵蝕。攔截后的風沙在灌叢四周慢慢堆積、隆升,形成典型的灌叢沙堆(圖2(a))。
2.3 平沙地
平沙地(圖2(b))是風力將凸于地面的小型沙堆侵蝕,將其搬運至下方沉積而成。厚田沙地的平沙地具有板狀交錯層理(圖2(c)),層面遺留沙波紋[23]。地表的沙波紋是風力改造平沙地后形成的奇特花紋,如波浪狀花紋(圖2(d)),是平沙地最常見的花紋之一[24]。沙波痕的變化說明厚田沙地的風沙活動仍十分強烈。
2.4 風蝕溝與縱向沙壟
風蝕溝(圖2(e))多發(fā)育在古風成沙層 (硬梁地),深切古風成沙層位底部,傾向為N21°E[20],是雨水侵蝕而成,常與縱向沙壟共生[25]。研究區(qū)降水充沛且多暴雨,雨水在沙層表面侵蝕出切溝,在與當地風向走向一致的切溝中,強烈的風蝕進一步深切溝底,逐漸從“V”形溝發(fā)育成“U”形溝。出風口有平坦開闊的堆積體,即槽后積沙,風蝕隆起[26]。受植被阻擋和風向影響,形成長條狀微突起的沙積地貌,鄒學勇[26]稱之為雛形的縱向沙壟,走向與風向基本一致。
2.5 風蝕殘丘
風蝕殘丘(圖2(f))是地面受風蝕作用后殘留的零星分布的凸起地形[27]。與北方荒漠帶基巖風蝕殘丘不同,厚田沙地風蝕殘丘是灌狀沙堆繼續(xù)受風蝕衰退殘留而成[22],其主要特征為:(1)沙丘表面植被因沙深埋死亡后,沙丘繼續(xù)遭受風蝕后呈迎風端較尖細、中部寬厚、背風端渾圓的形狀。(2)走向與區(qū)域東北風向一致。因此,該區(qū)風蝕殘丘發(fā)育在傾向S25°W的灌叢沙堆上,上面覆蓋密集的植被,表面為半固結狀。沙丘繼續(xù)暴露在風力侵蝕下,最終被夷為平地。
3 定量研究
3.1 年代測試方法與結果
根據地層垂向差異,由上到下依次采集6個樣品進行光釋光年代(OSL)測試,查明垂直地層的年代學特征。在國土資源部地下水礦泉水及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完成測試工作,儀器為Daybreak 2200(美國)光釋光儀,測試結果見表2。厚田沙地上覆表層流沙的沉積年齡不超過14.9 ka B.P.,下覆古風成砂的沉積年代為77.0~14.9 ka B.P.,根據年代測試結果及沉積相組合特征,認為該區(qū)古風沙沉積屬末次冰期的產物。
3.2 粒度測試方法與結果
按2 cm等間距垂直向下采集287個厚田沙漠沙土樣品,在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完成粒度測試實驗,所用儀器為英國Malvern Mastersizer 2000 M型激光粒度分析儀,測試范圍為0.02~2 000 μm,誤差<2%。將自然風干的樣品,放入250 ml干燥燒杯中,加入5 ml 濃度為10%的H2O2加熱除去有機質,加入5 ml濃度為10%的HCl除去CaCO3,注水靜置12~48 h后,抽取上部液體,保留沙樣,加5 ml 濃度為0.05 mol/L的六偏磷酸鈉分散待測。每個樣品重復測3次,重復性好則取平均值,否則重新測試。平均粒徑(Mz)采用Folk&Ward粒度參數公式[28]求得,結果見表3。
由表2和表3可知,上部覆蓋的流動沙丘厚度較薄且發(fā)育時間較短,其厚度約50 cm,約為14 ka以來的沉積,古風成沙頂部OSL年代為14.9±0.6 ka B.P.;下部埋藏晚第四紀以來堆積的古風成砂質堆積物,底部OSL年代為77.0±3.4 ka B.P.。這套風沙-風塵堆積由3層沙丘砂和3層砂質古土壤交替發(fā)育組成。垂向上,沉積相組合特征與平均粒徑峰谷交替變化,反映了各階段氣候的冷暖波動和冬季風的強弱變化。厚田沙漠表層風成沙的平均粒徑為2.84Φ,偏細;分選性為2.24,分選性差,可能與古贛江沖擊物被風和雨水侵蝕有關。在風力搬運與風化改造作用下,風成砂和砂質古土壤為厚田沙漠風沙地貌發(fā)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來源。
3.3 色度測試方法與結果
在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背景光源恒定的實驗條件下完成色度測試實驗,所用儀器為中國三恩馳高品質3 nh色差儀。取適量厚田沙漠沙土樣品于50 ℃恒溫下烘干并均勻研磨至200目以下,先將儀器黑白板校正,然后取約5 g的粉末樣品放入測試盒內壓實攤平待測,使用色度儀測量亮度值L*、紅度值a*和黃度值b*3個參數,在樣品不同部位重復測試3次后取平均值,誤差<0.07%。L*指土壤的明暗程度,隨成壤強度的變化而變化,主要受土壤濕度、有機質、碳酸鹽含量影響。a*為紅度,鐵氧化物尤其是赤鐵礦的含量是顏色變化的主要原因。b*為黃度,針鐵礦含量是顏色變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在氣候相對干燥的環(huán)境下,土壤易呈紅色;在氣候潮濕的環(huán)境下,土壤易呈黃色。
4 風沙地貌遺產美學特征
厚田沙漠被譽為“江南第一沙漠”[20],其風沙地貌遺產具有獨特的氣候條件,在季風、降水、植被和地質構造長期作用下,具有獨具特色的美學價值。色彩美、曠遠美、形式美、生命美是厚田風沙地貌的主要特征。
4.1 色彩美
色彩美是沙丘砂表面包裹不同顏色的礦物質而呈現出絢麗多彩的顏色,可從沙漠宏觀層面和砂粒微觀層面鑒賞。
宏觀上,黃沙給沙漠定下了黃色主色調,多種植物給沙漠增添一抹綠色。在水力和風力綜合作用下,河床砂巖顯示紫紅色,江水給沙漠賦予了藍色,黃、綠、紫、藍4種顏色反映厚田沙漠豐富的色彩之美。這些色彩特征既有沉積物本身不同顏色形成的多彩性,也有光照形成的視覺效果。沙丘對光線的反照使月光和日光下沙丘的色彩存在差異?!按竽橙缪?,燕山月似鉤”展現了月光下的沙漠色彩偏白,日光下的沙漠色彩偏深,呈現“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黃”的美景。
垂向上,受晚第四紀冷暖氣候波動影響,形成由沙丘砂-砂質古土壤疊覆組成的地層序列(HT1為沙丘砂,屬黃紅色中細沙;HT2為砂質古土壤,屬淺棕紅色中細沙;HT3為砂質古土壤,屬黃紅色-棕紅色中細沙;HT4為沙丘砂,屬黃紅色中細沙;HT5為砂質古土壤,屬淺棕紅色中細沙;HT6為沙丘砂,屬黃紅色中細沙),各沉積相呈現不同的顏色與顆粒大?。▓D3),砂粒顏色豐富多彩,顆粒形狀各異,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在溫暖濕潤的間冰期,降水豐富,溫度較高,夏季風強盛,含鐵硅酸鹽在強烈的成壤作用下風化分解,平均粒徑變細,有機質、濕度增加,碳酸鹽含量減小[29],亮度值L*降低,Fe2+被氧化成Fe3+,形成的紅色赤鐵礦包裹于砂粒表面色(僅0.4%的含量即可使砂粒呈現紅色[30]),鐵氧化物含量增加使紅度值a*升高 [31-32],因此,該階段發(fā)育的砂質古土壤顆粒顏色偏暗紅。在寒冷干燥的冰期,降水較少,溫度較低,冬季風強盛,風化成壤程度低,平均粒徑增大,有機質、濕度減小,碳酸鹽含量增加,亮度值L*升高,赤鐵礦被還原成偏黃的針鐵礦[33-36],赤鐵礦含量降低使紅度值a*減小。
4.2 曠遠美
厚田沙地面積為86.7 km2,擁有平坦的平沙地、連綿的沙丘和植被。雖然厚田沙地面積無法與西北干旱區(qū)沙漠相比,但置身厚田沙漠腹地,遠眺仍可見沙海茫茫。厚田沙地在冬半年偏北風吹拂下,沙山基本朝向西南,錯落有致,層次明顯,整齊劃一,具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向西與錦江相接,水天一色,碧藍明凈,黃沙遍地,沙海浩蕩。
4.3 形式美
形式美指風沙地貌及其組成要素的規(guī)律性組合特征,符合整齊一律和多樣統一的形式美法則[37],集合宏觀結構與微觀線條的變化展現時間與空間的美感。
宏觀上,厚田沙漠一望無垠。風和日麗下,厚田沙漠靜若處子,沙平面似一面明鏡,折射出燦燦光芒,具有“甲光向日金鱗開”的靜態(tài)意境。錯落有致的沙堆、縱向的沙壟和風蝕溝為其錦上添花,為沙漠增添了立體美感。風吹沙動,厚田沙漠動若脫兔,“沙瀑布”如“天衣飛揚,滿壁風動”,風夾細沙狼奔豕突,忽看千尺涌濤頭,似“千軍萬馬席地而卷”。灌叢沙丘酷似“烽火臺”,風聲如號角,縱向沙壟似排兵布陣的先鋒軍,跟隨號角聲向前奔去。
微觀上,厚田沙漠呈線條變化。沙波紋是風沙作用最敏感的地貌類型,新月形沙波紋是最普遍的沙痕形態(tài),條紋有時可延伸數十米,好似層層波浪,預示發(fā)展、前進、活力,給人樂觀向上的感受。彎曲的線條,蘊含迂回、活潑、靈動的流線性特點,具有含蓄、優(yōu)雅、柔美之感。
時間上,厚田沙漠風沙地貌景觀各具特色。日出后的沙漠,展現 “晴空萬里蔚藍天,銀山四面沙環(huán)抱”的壯麗風光。刺槐泛起金韻,與波光粼粼的沙交相輝映,沙堆頂部廣布的單葉蔓荊和球柱草給銀山點綴了盎然生機。日落時分的沙漠,是一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妙畫卷。遠處的燈火,天空的紅霞,月色朦朧,贛江流水潺潺,整個沙漠悄無聲息、靜謐異常,具有恬靜、閑適、平和、廣闊的美感。
4.4 生命美
北方干旱區(qū)沙漠荒蕪、蒼涼,但厚田沙漠所處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是江南水鄉(xiāng),降水充沛,贛江和錦江在附近交匯,豐富的水資源使厚田沙漠植物多樣,給沙漠帶來了綠意。通過實地調查,厚田沙地主要植被呈多樣性(表4),沙漠邊緣的平沙地人為種植了大量喬木,如美國濕地松;沙漠腹地的流沙上分布大量草本植物,如單葉蔓荊、球柱草和毛馬唐等;沙漠前緣毗鄰錦江沿岸,由于沙山底部含水率較高,植被生長茂盛,沙山發(fā)育增高。
美國濕地松(圖4(a))人工種植在硬梁地上,平均高度約3 m[39],可防風固沙的作用,在沙漠邊緣筑起了一道綠色堤壩。沙漠內部,單葉蔓荊(圖4(b))和狗牙根(圖4(c))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植物,多數覆蓋在灌叢沙堆頂部,尤其在旅游活動較少的厚田景區(qū)北部分布密度較大[40]。在單葉蔓荊群落中還零星分布球柱草(圖4(d)),在沙皮上留下同心圓痕跡。
5 結 論
(1)厚田風沙地貌包括現代風沙沉積和晚第四紀古風沙沉積?,F代風沙地貌大致始于14 ka B.P.,以雛形的縱向沙壟、穹形沙堆、辮狀沙堆、平沙地等微地貌形態(tài)為主。晚第四紀風沙沉積約77.0~14.9 ka B.P.,以板狀層理為主,地層序列豐富。
(2)厚田沙漠風沙地貌具有色彩美、曠遠美、形式美和生命美等美學特征,可進一步豐富風沙地貌美學研究內容,為中國南方亞熱帶濕潤區(qū)風沙地貌的地學旅游開發(fā)及地質遺產保護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PANIZZA M. Geomorphosites:Concepts, methods and examples of geomorphological survey[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1, 46(Z): 4-5.
[2]鄭堅強,李森,黃耀麗.沙漠旅游資源利用在西部開發(fā)中的意義及策略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3,22(1):77-79.
[3]黃耀麗,魏興琥,李凡.我國北方沙漠旅游資源開發(fā)問題探討[J]. 中國沙漠,2006,26(5):739-744.
[4]李翠林.基于旅游動機分析的新疆沙漠旅游產品開發(fā)[J]. 商場現代化, 2006(20):197-198.
[5]米文寶,廖力君.寧夏沙漠旅游的初步研究[J]. 經濟地理,2005,25(3):422-425.
[6]王輝.塔里木沙漠公路景觀評價研究[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1,25(11):212-216.
[7]楊秀春,朱曉華,嚴平.中國沙漠化地區(qū)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研究[J]. 中國沙漠, 2003,23(6):691-696.
[8]李鵬,朱峰.沙漠化地區(qū)的旅游發(fā)展對沙漠化的影響研究——以河西走廊為例[J]. 中國沙漠,2009,29(4):641-647.
[9]吳月,范坤,李隴堂.阿拉善騰格里風沙地貌地質公園旅游資源及其綜合評價[J]. 中國沙漠,2009,29(3):409-414.
[10]趙得成.基于治沙和旅游互為共生的地域性旅游模式設計[J]. 商業(yè)時代, 2012(4):129-130.
[11]左長青. 鄱陽湖沙山成因及治理利用淺析[J]. 中國水土保持,1986(4):2-5.
[12]景存義,邱淑彰. 湖口、彭澤沿江地區(qū)第四紀地層與砂山[J]. 南京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2):37- 43.
[13]吳艷宏,羊向東,王蘇民,等.九江—澎澤一帶沙山研究存在問題探討[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0, 20 (2):103-106.
[14]楊超,黃長生,李長安,等.長江中游砂山形成的年代及成因研究[J]. 地質力學學報,2003,9(2):176-182.
[15]儲茂東,周勁松. 鄱陽湖濱沙山地區(qū)景觀結構及土地荒漠化機制初探[J]. 干旱區(qū)地理,1998,21(2):75-81.
[16]趙小敏,傅建春.鄱陽湖地區(qū)沙地遙感調查及治理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94-95,137.
[17]鄒學勇.贛江下游地區(qū)的風成沉積物[J]. 中國沙漠,2001,21(4):340-345.
[18]張繼賢,我國亞熱帶濕潤地區(qū)風沙化土地的水分狀況及化學性質——以江西省新建縣厚田地區(qū)為例[J]. 中國沙漠,1989,9(1):75-84.
[19]孫六娣.南昌地區(qū)厚田沙漠化地帶小氣候特征及成因淺析[J].江西農業(yè)學報,2006,18(5):153-154.
[20]厚田沙漠官網簡介.http://www.jndysm.com/jndysm/bk_17998989.html.
[21]鄒學勇.南昌地區(qū)風沙化土地風沙地貌發(fā)育規(guī)模和風沙活動預測[J]. 地理研究,1991,10(3):51-58.
[22]鄒學勇.中國亞熱帶濕潤地區(qū)風沙地貌的研究——以江西省新建縣厚田為例[J]. 中國沙漠,1990,10(2):43-53.
[23]費多羅維奇.沙漠地貌的起源及其研究方法[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
[24]朱震達. 濕潤及半濕潤地帶的土地風沙化問題[J]. 中國沙漠,1986,6 (4):1-12.
[25]韓志勇,李徐生,張兆干,等.鄱陽湖湖濱沙山壟狀地形的成因[J]. 地理學報,2010,65(3):331-338.
[26]鄒學勇. 贛江下游地區(qū)的風成沉積物[J]. 中國沙漠,2001,21(4):340-345.
[27]黨淑青,韓志勇,李徐生,等.鄱陽湖湖濱沙山線性風蝕地貌的發(fā)育模式[J]. 第四紀研究,2013,33(2):388-397.
[28]FOLK R L, WARD W C. Brazos River Bar: A study in the significance of grain size parameters[J]. 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 1957,27(1): 3-26.
[29]GARDNER R, PYE K.Nature,origin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red coastal and desert dune sands[J].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1981, 5(4):514-534.
[30]朱海虹,蘇守德,王云飛,等.鄱陽湖的成因、演變及其三角洲沉積[C]//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集刊(第1號).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29-39.
[31]王紹武. 冰期-間冰期旋回[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08,4(1):61-62.
[32]丁敏,龐獎勵,黃春長,等.全新世黃土古土壤序列色度特征及氣候意義——以關中平原西部梁村剖面為例[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92-97.
[33]朱麗東,周尚哲,李鳳全,等.廬山JL紅土剖面的色度氣候意義[J]. 熱帶地理, 2007,27(3):193-197,202.
[34]朱麗東,劉名瑜,谷喜吉,等.金衢盆地網紋紅土色度及其環(huán)境意義[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4,34(3):133-141.
[35]韓孝輝,呂劍泉,陳文. 海南島峨蔓火山海岸地質遺跡評價[J]. 華東地質,2018,39(2):151-160.
[36]徐成華,周玲玲,傅麗雯,等.揚州捺山上新世盾形火山機構地質特征與地質公園建立[J]. 華東地質,2017,38(1):74-80.
[37]吳晉峰,王鑫,郭峰,等.庫姆塔格沙漠風沙地貌遺產美學價值評價[J]. 中國沙漠, 2012, 32(5): 1451-1456.
[38]何興東. 厚田地區(qū)單葉蔓荊的群落學特征與適應沙地的初步研究[J]. 生態(tài)學雜志,1992,11(4):36-40.
[39]何興東. 亞熱帶沙地濕地松造林的初步研究——以江西南昌市厚田和崗上地區(qū)為例[J]. 中國沙漠,1993,13(1):57-63.
[40]楊達源. 江南的晚更新世風成沙丘[J]. 中國沙漠,1985,5(4):36-4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aeolian landforms in Houtian township, Nanchang
WU Hao1,2, LI Zhi-wen1,2,GUO Fu-sheng2, WANG Zhi-gang2,LIANG Li-chan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Nuclea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China; 2. School of Geosciences,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Xinjian County in southern Nanchang City is widely covered by desertified land that is composed of ancient sand and modern aeolian sediments.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study selectd thick Houtian aeolian sediments in southern Xinjian County as our study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 of overlying aeolian landform. Combined with quantitive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OSL dating, grain sizes and colorimetric parameter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olian geomorphological heritage in the humid, subtropical area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outian aeolian landform includes modern sand sediments and Late Quaternary paleo-sand sediments. Modern sand sediments began roughly 14 000 years ago and major landform consists mainly of vertical sand ridges, sand drift, braided sands, and flat sands. The Late Quaternary paleo-sand sediment started about 77 000 to 14 000 years ago and geomorphology mainly comprises slab-like crossbedding and rich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which constitute specific geologic heritage with abundant paleo-ecological evolutionary data and are of important scientic value. The aeolian landfor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view, form, life and color beauty, and has good value of geoscienc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can not only enrich the content of aeolian landscape aesthetic research, 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oscientific tourism in the subtropical humid area.
Key words:Houtian desert; aeolian landforms; aesthetic value; tourism development;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8-08-28 修訂日期:2019-01-29 責任編輯:譚桂麗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41201006,41571007)和核資源與環(huán)境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東華理工大學)開放基金(編號:NRE1507)項目聯合資助。
第一作者簡介:吳昊, 1988年生,男,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人文地理學與旅游地學研究。
通信作者簡介:李志文,1982年生, 男,副教授,主要從事地貌學與晚第四紀環(huán)境演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