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成
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和深入,器樂作為音樂表現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打擊樂器逐漸地開始走入課堂。器樂進課堂是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過:“打擊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毙W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最迅速的時期,他們想象力豐富,情感充沛,活潑好動,注意力時間短,讓他們整節(jié)課都一直跟著老師聽、唱、讀、說、跳、動還是不夠的,要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親自參于到各種音樂活動中去,獲得藝術審美的愉悅體驗,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在現代社會兒童的音樂活動中,身邊的打擊樂器又是最容易掌握,它質樸、清新,就地取材,又可以集體演奏的方式進行,讓它們進入課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動手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合作能力。
樂器的演奏并非是一種簡單的器官體操活動,孩子們可以在歡快的樂器聲中感受到音樂的美妙,從而激發(fā)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培養(yǎng)集體主義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讓身邊的打擊樂器走進課堂是音樂教學改革過程的一個重要嘗試和創(chuàng)新,是學生學習音樂過程中的一次實踐,如何選擇好打擊樂器,如何用活打擊樂器是教學實踐中的關鍵所在。恰逢我校加入了全國“十一五”課題《器樂教學中的學生音樂素質與創(chuàng)造思維培養(yǎng)研究》,我也成了這課題組的一員,針對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學校以打擊樂器為主,對打擊樂器進音樂課堂談談我的體會。
1 物品利用,引身邊的打擊樂器進課堂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音樂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況世界上的一切?!笔褂么驌魳菲骺砷_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及想象能力,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奠定基礎。我讓學生們拿出自己親手制作的打擊樂器,看看周圍同學的打擊樂器時,總免不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議論著別人的成果,此時我們不妨讓課堂“亂一亂”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以保護學生對新鮮事物所產生的那份好奇心。在平時使用打擊樂器時,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打擊樂器有幾種敲擊的方法,發(fā)出幾種不同的聲音,它們像生活中的什么聲音,都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那該如何引呢?我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1.1 賞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覺地在把身邊的打擊樂器引進課堂的教學也應該是如此,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去接觸和了解打擊樂,才能體會打擊樂器帶給我們生活的樂趣。學生在接觸和了解打擊樂器的過程當中,首先的是要培養(yǎng)他們對打擊樂器的興趣,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如何才能提高他們的興趣呢?我覺得在日常過程中應該讓他們多欣賞一些經典的打擊樂作品,以此提高他們對學習打擊樂的興趣。我給學生欣賞了《鴨子拌嘴》、《老虎磨牙》等民間打擊樂作品,介紹其中的常用樂器。我還給他們介紹了某幼兒園利用具有家鄉(xiāng)特色的老酒瓶、河蚌殼、舊飯筒、螺螄殼等廢棄材料,通過巧妙的組合制成立一組具有地方特色的打擊樂器。還有一所幼兒園的老師用奶粉罐和礦泉水瓶等制作了一組很特殊的打擊樂器。這些作品讓學生們贊不絕口,不時的發(fā)出這樣的感嘆:這個東西也能當打擊樂?這么平常的東西也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真神啊!
1.2 找
通過欣賞各種各樣的打擊樂表演后,學生們都表現出對打擊樂器的濃厚興趣,于是我就告訴學生原來打擊樂器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身邊發(fā)掘、自己制作。我先引導學生去找較簡單的打擊樂器,由于學生對打擊樂器興趣濃厚,積極性特高,只用兩三天的時間就找來各種各樣的打擊樂,如:在易拉罐里裝少量的米來當沙球;把大小不同的碗放在一起敲,便有了高低不同的音;在每個杯子里裝不等量水,敲擊起來自然就有不同的音高,發(fā)出叮叮咚咚的響聲,非常美妙。
1.3 創(chuàng)
通過一段時間的搜索和摸索身邊的打擊樂器后,學生已經不能滿足平常的打擊樂器了,想找與眾不同的打擊樂器。我乘熱打鐵讓他們去創(chuàng)造有特色的打擊樂器。學生非常努力,做的非常有意思,比如用啤酒瓶蓋或做成響板,雖然比較粗糙,但非常有創(chuàng)意。還有把小石做成了串鈴,特別有意思,做的也很精致,聲音非常清脆。
2 合理運用身邊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音樂的能力。
讓身邊的打擊樂器進入課堂,不僅僅只是讓學生們制作打擊樂器,它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這樣的一種靈活多變形式適合學生的心理。來讓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巧,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音樂的能力,學會為歌曲進行伴奏。我從兩個步驟進行教學:
2.1 玩
在搜索打擊樂的過程中,學生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玩這些不尋常的打擊樂。在這個階段,我先讓他們盡情的玩打擊樂器,讓他們找出發(fā)音部位,找出哪個部位的音色最好聽,有多少種不同的演奏方法等。
2.2 奏
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們沒有把伴奏的作用體現出來:學生所選用的伴奏風格也不恰當。不同樂器由于不同特性,適用范圍也不同:三角鐵、碰鈴等樂器聲音清脆、穿透力強,常配合優(yōu)美抒情的曲調演奏:木魚適合輕快、活潑的曲調;雙響筒模仿馬蹄的聲音惟妙惟肖;小鑼、小鈸特別適宜表現歡快、熱鬧的場面;………因此,在使用打擊樂器時應根據音樂的不同風格、不同表現需要有選擇的使用。如在《知了》歌曲中,讓學生選擇能夠形象地模仿知了叫聲的樂器,孩子們開始選三角鐵、碰鈴,我敲擊出沙錘的聲音讓學生選擇,很快的他們就體會到沙錘、串鈴這類散響的適合這首歌曲。
3 敢于創(chuàng)作、合作演奏
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已漸漸成為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方向之一,音樂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讓身邊的打擊樂器進課堂的教學實踐可以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合作。更好地培養(yǎng)起與他人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思想和意識。在學生學會各種打擊樂器的基本知識和演奏技能后,讓所有樂器進行合作演奏。起初根據老師提供的合奏譜進行演奏,更深一層時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創(chuàng)作合奏譜各自展示,由老師和學生選出最適合歌曲的全體進行合奏,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通過這一學期“打擊樂進課堂”的課題研究,讓我收益頗多,我們要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去發(fā)現、去探索,增強音樂的實踐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動手能力,培養(yǎng)與他人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思想和意識。讓孩子們從內心深處去喜歡音樂,進一步引發(fā)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音樂文化素質與審美能力,促進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觀。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思路,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模式,相信器樂進課堂能讓我們的音樂教育乃至學校教育進入一個實質性的階段!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臺江第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