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菲
一、課前分析準備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第四課。單元目標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按照新課標對學生的要求,通過此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李煜詩歌的內(nèi)心情感,通過課堂發(fā)散問題的思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二)學生分析
學生對李煜只有皮毛印象,對其人其詞沒有整體確實的感受,缺少對作者和詩歌感性而全面的認識,不會把握深度鑒賞的角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誦讀培養(yǎng)學生語感,體悟詩詞的語言魅力與情感力量。(2)過程與方法:品讀“了”“又”在文章意蘊表達上的樞紐地位。(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解讀“了”“又”在幫助思想內(nèi)容表達上的牽動力。
(四)教學重難點
(2教學難點:“了”到“又”是怎樣的情感過渡,高中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
(五)教學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誦讀法、情景導(dǎo)入法引導(dǎo)學生走進人物,體會詞人的內(nèi)心情感,此外利用啟示法引導(dǎo)學生進行對本課字詞的品讀和解讀,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六)板書設(shè)計
通過一步一步地引導(dǎo)學生,勾勒出春花秋月圖,希望學生們也要學會追求,追求心中的——春花秋月。
(七)作業(yè)布置
品讀李煜的另一首《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閱讀和對比閱讀的能力,從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學過程
(一)走進李煜:
創(chuàng)設(shè)李煜獨白的導(dǎo)入,其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本首詞的內(nèi)容
教師行為:
配樂朗誦:一個細雨蒙蒙陰云低垂的早晨,一座失去了金碧輝煌原貌而今充滿肅殺凋弊氣氛的古殿,一個眼淚已經(jīng)枯竭的男人,脫去穿在身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閃閃的龍袍出城跪降。
那天晚上,他過完41歲生日,面對一彎殘月,遙望自己已經(jīng)不可能再見的“三千里山河”,吟唱了一首《虞美人》。
(二)誦讀——《虞美人》
教師行為:配樂誦讀《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教師行為:同學們,通過老師的誦讀,你們能用文中一個字眼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嗎?
預(yù)設(shè)學生行為:愁。
教師行為:愁,很好,那詩人是怎樣表達出來這種愁的呢?我們需要進一步的品讀。
(三)品讀“了、又”在句中的意蘊
教師行為:我們先看上片,老師為大家選取了第一個字“了”
品讀字——“了”
教師行為:請學生們從字面淺談“了”的意思
預(yù)設(shè)學生行為:了——了結(jié),完結(jié)。
教師行為:“了”暗含著詩人怎樣的情感
預(yù)設(shè)學生行為:抱怨
明確暗含著怨憤,憎惡,詛咒。
教師行為:
為什么會對眼前的景象如此態(tài)度?
原來尊榮高貴,掌握別人命運的皇帝,而今淪為階下之囚,失去了尊嚴,失去了自由。詩人懷念過去的美好啊,所以更加怨憤如今的生活,越懷戀過去,更痛恨當下,所以面對如今的春花秋月他忍不住發(fā)出呻吟:蒼天我求你告訴我這種屈辱生活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盡頭啊?
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品讀“了”的方法和感覺,試著品讀另一個字“又”
品讀——“又”
教師行為:請學生們從字面淺談“又”的意思。
預(yù)設(shè)教師行為:表示重復(fù)或繼續(xù)。
“又”暗示著詩人怎樣的情感?
教師行為:
夜深人靜,明月清風,被囚禁在小樓的不眠之人,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涌在心頭,他怎能能忍受這種哀痛,詩人憎惡眼前的春花秋月,越是憎恨,它卻“又”來了,我們用情地讀一遍:春花秋月何時了,小樓昨夜又東風。
可見,現(xiàn)在的情緒是憎恨上又深了一層。一個“又”就是詞人情緒升華的一個度。
(四)解讀“了”“又”的思想意蘊
教師行為:誦讀培養(yǎng)了我們的語感,品讀帶我們走進了詞人的情感,接下來我們試著進一步地解讀,看看能不能挖掘出什么?
從“了”到“又”是怎樣的一個過渡?
“了”的是春花秋月,是目之所見,是眼!他看到了花枯萎凋零,但一個輪回之后,又看到了它們依舊開放。而自己失去了就徹底地失去了一切,李煜的眼里再也裝不下春花秋月,李煜的心里再也裝不下美了,只剩下了怨恨了,正如《望江南》中的多少恨,多少淚.....
“又”的是昨夜東風,就是春風,是心之所感,是膽!
是啊,看到的景物已經(jīng)使李煜內(nèi)心充滿了怨恨,而這個“又”讓他的恨循環(huán)上升,直戳內(nèi)心,痛到極點,痛破了“膽”,一肚子的苦水啊!這個“又”是他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而長逝不返,這個“又”感慨復(fù)國之夢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一個“又”字告誡李煜春花秋月不能如他所愿,一個“又”字道出了他心中多少的悲愁,多少哀痛.正如《破陣子》中的他只能垂淚對宮娥。
(五)教學反思:
大部分人喜歡賞析末尾“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都知道這句表現(xiàn)出詞人內(nèi)心的愁,可是如何引導(dǎo)學生去一字一字地品味出來這種愁我認為是高于直接講授愁的地方。在這堂教學設(shè)計中,我希望抓住這兩個字,幫助學生找到控制文章節(jié)奏和進程的關(guān)鍵。也使同學們對古詩詞煉字磨句的精致與精確有最感性的理解,進而體會遣詞造句對于提高表達和寫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