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要】人教版三年級第七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應該怎樣觀察與思考。讓學生讀了這些故事有所啟發(fā)、有所收獲。但單憑本單元的4篇文章的學習對于達成該目標是有所欠缺的。所以,筆者以《驚弓之鳥》為“點”拓展帶動“1+X”的群文閱讀。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并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同時滲透讀與寫的結(jié)合,使群文閱讀與單個文本的閱讀之間形成互補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群文閱讀;“1+X”
“1+X”的群文閱讀是閱讀方式的一種革新。新課改大力提倡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群文閱讀正是新型學習方式的一種實踐形式。其表現(xiàn)為讀者不但要自主閱讀單個文本,還需要合作探究多個文本。蔣軍晶老師提出了“群文閱讀,彌補而不是替代”的主張,筆者因此而受到了啟發(fā)。人教版三年級第七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應該怎樣觀察與思考。讓學生讀了這些故事,有所啟發(fā)、有所收獲。但單憑本單元的4篇文章的學習對于達成該目標是有所欠缺的。本文以《驚弓之鳥》為“點”拓展帶動“1+X”的群文閱讀。閱讀方式由一篇一篇地讀到一組一組地讀,學生的思維容量也隨之大大擴展,從而促進思維品質(zhì)得以提升,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并在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同時滲透讀與寫的結(jié)合,使群文閱讀與單個文本的閱讀之間形成互補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教學效果良好,驚喜不斷。
一、驚喜之一:精讀課文,習得方法,一石激起千層浪
課堂提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一定的教學目的,針對相關(guān)的教學內(nèi)容,設(shè)置一系列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運用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文本,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往往關(guān)注情節(jié),不能從整體上準確把握課文的主題思想、結(jié)構(gòu)線索。這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尤為重要,教師有必要聯(lián)系教材,設(shè)計一個圍繞一個中心層層展開,環(huán)環(huán)相扣問題供學生思考,使問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學生學起來思路清晰,便于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在《驚弓之鳥》一文中,筆者只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來呢?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合作學習,用如下表格幫助學生呈現(xiàn)其學習成果。
師生合作完成填寫表格內(nèi)容后,我提問:“從表格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1:更羸很聰明?!八麨槭裁茨苣敲绰斆髂兀俊鄙?:“因為更羸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最后得出了正確的判斷?!睆膶W生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已經(jīng)知道了表格中三項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了。于是,筆者小結(jié):“只有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由此看出,以“為什么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來呢?”這一個問題激起“千層浪”,這個問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起到了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對學生的思維有統(tǒng)領(lǐng)的作用,激發(fā)起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興趣。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僅整體把握了全文同時也悟出了看問題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二、驚喜之二:群文彌補,豐滿主題,自主研讀再分享
在學習《驚弓之鳥》時,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已經(jīng)激發(fā)了,但只讀一篇文章,就戛然而止,學生只是淺嘗輒止,覺得還不過癮。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讀一組文章,閱讀對象從一個增加到多個,閱讀視角從單角度到多角度,讀者的思維容量也隨之大大擴展,從而促進其思維品質(zhì)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時,新的閱讀內(nèi)容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不得不少問少講,把時間讓給學生進行看書、思考、陳述、傾聽等語文實踐活動,他們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主人翁意識得到提高,便于學生轉(zhuǎn)換角色,帶著興趣與求知的欲望,主動地去學習語文。
1.文本求“進”:群文閱讀不僅有技能的訓練,更重要的它是一種思維訓練。假如我們教學某種新知識、新內(nèi)容,學生卻不知道如何去運用,自然也就不能理解和掌握這些新知識、新內(nèi)容。而《驚弓之鳥》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非常明確,即讓學生懂得只有善于觀察、善于分析,才能對事物有正確認識的分析推理方法,并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這是三年級學生接觸較少的一種思維方法,單憑教學一篇這樣的文章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需要讓學生多讀幾篇類似的文章,以提升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我們要選擇怎樣的文章進行群文的構(gòu)建呢?讓三年級的學生同時讀3篇文章,這并不容易。選取的文章在目標上要有較強的針對性,而且內(nèi)容又不能太復雜,文章也不能太長。最后,筆者選擇了這三篇文章:《王戎不取道旁李》《積滿灰塵的書桌》《福爾摩斯的推斷》??紤]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所以選擇這三篇文章的內(nèi)容是由易到難,呈現(xiàn)出階梯式。
2.對比找“似”:在學習《驚弓之鳥》后,筆者先讓孩子們?yōu)g覽這三篇文章,比較這三篇文章和《驚弓之鳥》有什么相似之處?一位學生說:“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很聰明?!惫P者順勢引導:“為什么他們能這么聰明呢?”另一名學生說:“因為他們都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庇钟幸簧f:“所以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弊詈笪倚〗Y(jié):“這些文章都寫了人是怎樣的觀察,分析和判斷的故事。”就是這樣,你一言我一語,把這四篇文章的相似之處找到了。
3.群文循“序”:三年級的孩子們剛開始接觸群文閱讀,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帶著三個問題(觀察到什么、怎樣分析的、做出了什么判斷)來同時閱讀三篇文章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先用《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文章來作為“引子”,讓全班同學一起來閱讀,并完成閱讀單,如表:
讓學生邊讀邊畫出人物觀察、分析和判斷事物的句子。在孩子們匯報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在他們畫線的句子旁邊做簡單的批注,如畫出的是人物觀察的句子就在句子的后面寫上“觀察”兩個字。雖然批注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才需要學到的知識,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簡單的批注,他們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這3篇文章的學習上,寫上這樣的批注,更能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到他們找到的答案,匯報時就方便了。
學生帶著前兩篇文章中習得的學習方法閱讀另兩篇文章,筆者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篇來閱讀,學生各有所選,各有所讀,如何進行全班性的交流?這就是群文閱讀教學講求如何“建構(gòu)”的關(guān)鍵。其實,在教學現(xiàn)場,學生之所以可以共同交流,是因為這幾篇文章都是在探討共同的“議題”——人物的觀察、分析、判斷,這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另外因為在開始學習時,筆者先讓全班同學都瀏覽過三篇文章并找出它們的相似之處,在學生匯報的時候,筆者要求全班同學都認真傾聽。因為學生對3篇文章的閱讀形式有精讀、有略讀,當學生傾聽別人談自己略讀文章的體會時,其在心理上有迫切想了解的需求。
經(jīng)過三篇文章的學習之后,相信學生對事物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這時,就需要檢驗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了,學以致用是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方法。因此,筆者讓學生認真觀看《包公審石頭》這個小視頻,并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觀察、分析、判斷。剛開始,學生并沒有按照這個順序來說,都是先說自己的判斷,但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越說越好了。最后都能按照觀察、分析、判斷這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來說了,這是一種能力的提升。
群文閱讀強化主體,讓學生讀得更樂,讀得更深,不是淺嘗輒止,對群文這塊大餅越“吃”越過癮。在“階梯式”的學習中對整個群文內(nèi)在的主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驚喜之三:借助群文,習得技巧,讀寫自信表達暢
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掌握的詞匯不多,認識的事物不豐富,見識也少,普遍存在怕寫作文,怕作文寫不好,作文無處下手等問題。因此,我們要教會孩子們積累寫作素材,習得寫作技巧,培養(yǎng)寫作興趣。
2011年新課標頒布后,進一步明確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課程性質(zhì)。因此,閱讀與寫作是語文統(tǒng)一體的兩個面,缺一不可?!扼@弓之鳥》按照“觀察——判斷——分析”的順序來寫的,脈絡(luò)十分清晰,是一篇寫作的好范文。在教學完四篇文章時,筆者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按常理人們都是先觀察、然后思考,再做出判斷。但是這4篇文章為什么先寫判斷,再寫為什么這樣判斷的原因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生1:這樣寫好處是能更吸引我,讓我很想快點知道答案,很想繼續(xù)讀下去。生2:這樣寫的好處能讓故事更精彩。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筆者板書學生在品鑒文章寫法時的點滴發(fā)現(xiàn),再聚焦“先果后因”這一表達方法。經(jīng)過學習,學生完成了本單元的學習目標,而且興趣濃厚,筆者乘勢引導學生按照“觀察——判斷——分析”的順序來說寫《包公審石頭》的故事。他們的作文都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在本組群文閱讀中,學生通過閱讀、發(fā)現(xiàn)、交流、整合獲得能力、習得方法。這種閱讀中習得的表達方法,替代了教師枯燥無趣的寫作前指導,既豐富了單元的主題、又使學生習得了寫作方法。就這樣,學生有了寫作內(nèi)容,也習得了寫作技巧,定能把這個引起他們興趣的小故事寫得非常精彩。
四、驚喜之四:余音未了,閱讀延伸,讀后創(chuàng)作個性揚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和二十一世紀的需要。自主學習能力則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筆者因此受到了啟發(fā),將此群文議題延續(xù)到我們的生活,讓學生仔細觀察身邊的人或物,把生活中的小發(fā)現(xiàn)按觀察,分析,判斷這三方面的內(nèi)容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可以制作成繪本,小漫畫,也可以寫成習作,讓他們自主選擇,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群文閱讀讓學生有可能走進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進行更豐富的語文實踐,最大程度地讓學于生。本組群文閱讀的建構(gòu),不但豐滿了單篇文章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提升了學生的能力,還有效地彌補了讀與寫的缺陷,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效率。這節(jié)群文閱讀課是我的一次小嘗試,但卻給了我們很大的滿足感,雖然“鳥”驚嚇,人卻驚喜。筆者相信,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沿途定能看到更旖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