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錦艷
摘 要:魏晉時期,士人的生活環(huán)境動蕩不安,從而產(chǎn)生了隱逸的思想,而這首先表現(xiàn)在西晉時“招隱”為題的詩蔚然成風。于是左思的《招隱詩》、陸機的《招隱詩》也隨之而生。本文旨在通過對兩首詩的解析,來體會魏晉時期這兩類隱逸詩獨特的韻味。
關鍵詞:隱逸詩;左思;陸機;王康琚;魏晉時期
一、緒論
魏晉時期,士子們仕進無門、仕途的不如愿、官場的冷落促使隱逸行為的普遍發(fā)生,且朝廷內(nèi)部暗流涌動,文人在其中不知所措,受玄學影響,他們寄情于山水,向往林泉,逃避社會現(xiàn)實或苦中作樂,于自然風光中體現(xiàn)自己的清高傲氣。
其實,隱逸思想貫穿于中華文化的發(fā)展,隱逸作品也早已數(shù)不勝數(shù),早在《莊子》與《孔子》等書中,便蘊含著深刻的隱逸觀念。西晉時以“招隱”為題的詩蔚然成風,現(xiàn)存“招隱詩”與“反招隱詩”11首。在《昭明文選》卷二十二特設招隱詩,錄入四篇作品,左思《招隱詩》兩首、陸機《招隱詩》就被錄入其中。
二、左思《招隱詩》其一
左思出身寒微,其貌不揚,但才華出眾。充滿坎坷的人生道路促使他心生歸隱,故作《招隱詩》。
在《招隱詩》其一中,詩的開頭沒有景或他物的襯托,而是直接描述,寫自己要去招隱士。所謂的“招隱士”也并不是表面體現(xiàn)的招引,而是探望拜訪,并且是在古今無人通行的道路上。這樣的方式,不由得讓我們感受到了左思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和想達到自我人格完善的意志。“巖穴無結(jié)構(gòu),丘中有鳴琴”似乎與劉禹錫的《陋室銘》遙相呼應,又有陶淵明彈無弦琴之事為證,可見簡陋的居所與琴已成為了隱士的代表。詩的這前四句又體現(xiàn)出隱士的絕交息游,摒棄繁華,可見其人避世之深。
接下去的四句,描寫的是隱士隱居之地周圍的環(huán)境。其中寫到了白云飄忽,去來無跡,也寫到了游魚隨水嬉戲,無憂無慮,而這也正是隱士們最欣賞,最有感悟的景象。紅花玉水,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這又是多么寧靜,美好,自由和充滿生機的世界!這也是無數(shù)隱士所追求的世界,這樣無瑕的世外桃源難道不是與動亂不定,勾心斗角,扼殺人性的現(xiàn)實社會的強烈對比和諷刺嗎?從而流露出左思對現(xiàn)實的憎恨和他追步歸隱高潔的情志。
后六句中,多寫的是隱士的生活。而前兩句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絲竹為官僚貴族飲酒作樂時欣賞的音樂,又怎么能與山水之音相媲美?更何況劉禹錫的《陋室銘》也說“可以調(diào)素琴”“無絲竹之亂耳”。魏晉以來的名士包括隱士常常喜歡用嘯歌來抒發(fā)感情,而左思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灌木等自然之物的聲音堪為天籟,嘯歌不能與之相提并論,更突出地強調(diào)了左思對隱居生活的熱愛。接下來“秋菊兼糇糧,幽蘭間重襟”,秋菊,幽蘭常有貞潔,悠然閑適之意,正符合了隱士的人格與形象。屈原《離騷》中“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同樣是自然之物的使用,同樣表達的是高尚美好的品德,不同的只是一個詠隱士,一個贊自己??梢?,對有喻意的自然之物的使用是一種不錯的寫作方式。
最后兩句,左思終于將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爆發(fā)出來,摘去簪子,掛冠棄士。這兩句是詩中唯一直接抒情的部分,但這兩句的出現(xiàn)卻也不突兀,在前文中對隱士的居所和生活進行描寫后,讓眾人皆知隱居生活的美好與悠閑,那么有歸隱之心也不可避免了,寫來猶如水到渠成。以此結(jié)尾,突出左思歸隱的堅決,散發(fā)這歸隱之心不可抵擋的氣勢。
三、陸機《招隱詩》
由于時代的原因,陸機有著屬于自己的風格,而他的《招隱詩》正是體現(xiàn)出了他對形式技巧的追求和他繁縟的詩風。
本詩的主題既不是把隱士招出山林,也不是主張反其道而行之,而是向往仕途。在本詩前四句中,以繁復的形式寫自己心緒不寧,人在仕途卻躊躇不定,伴隨著想與幽人共進浚谷的意味。通過這四句,能感受到此時陸機的迷茫無措,但是聯(lián)系后文又讓人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意味——以搖擺不定突出后文追求仕途的決心。
接下來的大部分詩句描寫“幽人”即隱士的生活環(huán)境。這部分華麗藻飾且多偶句,如:“輕條象云構(gòu),密葉成翠幄”一句,運用“輕條”、“云構(gòu)”等詞語增加華麗性,眼亮一新,并使“輕條”與“密葉”、“云構(gòu)”與“翠幄”相對偶。雖然左思的《招隱詩》與陸機的《招隱詩》同樣寫到了叮呤泉流、音曲飄蕩,但二者又不盡相同。左思直敘“石泉漱瓊瑤”“灌木自悲音”無詞藻修飾,簡言意賅,語言簡樸,風格古樸。陸機繁復地寫到“山溜何泠泠,飛泉漱鳴玉”“哀音附靈波,頹響赴曾曲”沒有平鋪直敘,以此描寫景物,細致而生動,大大地豐富了景的神韻。山清水秀,時聞天籟,極其優(yōu)美,生活也并不算是艱苦。這樣唯美的生活是左思《招隱詩》中隱士的生活不可比擬的,但是這樣的生活卻并不是陸機最后的追求。終于,陸機在詩的結(jié)尾處表露了心聲,如果“富貴”真的得不到的話,再去走歸隱的路吧!
四、總結(jié)
左思和陸機同寫《招隱詩》,卻體現(xiàn)出了不同的人生追求,而這些不同或許源于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心理性格的不同,也許源于人生路途的不同等等。二者都為通過描寫隱士的生活及居住環(huán)境,來表達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而有歸隱之意或已歸隱之人,往往是在規(guī)避封建政治的風險及統(tǒng)治者的壓力,他們產(chǎn)生了對時政的批判和對統(tǒng)治者的懷疑,于是他們脫離了群體,追求回歸自然,尋找自我,主張自由。尤其魏晉時期朝廷內(nèi)部混雜,后期更多為戰(zhàn)亂,生活在夾縫中的文人,也難免會生出歸隱之心了,只是在“富貴”的舍與不舍之間了。
總而言之,無論是哪種隱逸詩,哪種思想感情,不可否認的是他們賦予魏晉文化特有的色彩,給整個魏晉的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的印記。
而談起隱逸詩,不由得就要想到隱逸品格,而隱逸品格就是詩人在隱逸詩中所體現(xiàn)的情操。在魏晉時期,隱逸品格使得人們?nèi)肷搅忠噪[世,而在當今社會,隱逸品格即隱逸觀讓人們心中總系念著一個崇高的精神境界。它會促使我們在絲與竹的社會中,汲取心中的山水清音,從而讓我們心靜。
參考文獻
[1]許曉晴.中古隱逸詩的文化功能探析.
[2]馬積高.中國古代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