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先梅
摘要:語文備課,過去我們常講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備學生當然很重要,但備教材更為基礎?;蛘哒f準確解讀教材才是整個教學大廈的地基。要準確解讀教材,筆者認為需要立足于文本和生活去解讀。
關鍵詞:立足文本;立足生活
如何備好語文課?過去我們常講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備學生當然很重要,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不了解學生的個體特點,我們的備課就是無的放矢。但如果要在這兩者之間區(qū)分出誰更基礎的話,我以為,備教材更為基礎。做到準確解讀教材呢?我認為需要立足于以下兩點:
1 立足于文本解讀
所謂立足于文本解讀,就是根據作者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以作者所設置的語境為邊界,既不縮小,也不擴大,合理解讀。關于這一點,四川大學李華平教授曾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小姑娘的全部幸福,就是舔著兩毛錢的白糖棒冰。
這句話沒有上下文,作者將“幸?!蓖疤蛑鴥擅X的白糖棒冰”相關聯(lián),“白糖”甜蜜,兩毛錢“便宜”,“舔”說明在慢慢品味,也就是說,幸福本身是簡單而甜蜜的,它需要慢慢品味。透過這句話,我們能看到一個心境恬淡,懂得知足的人物形象。如果這些內容你沒有給讀出來,你的理解可能不夠全面,將文字本身應有的含義縮小了。如果你據此讀出小姑娘的家境貧窮,那就不合適了。因為一個“舔著兩毛錢的白糖棒冰”的小姑娘固然可能是貧窮的,可誰又能確定一個并不貧窮的小姑娘就一定不會滿臉幸福地“舔著兩毛錢的白糖棒冰”呢?既然沒有上下文,對于這種不能從上下文中必然得出的理解,我們就得果斷放棄,否則,就會造成對文本的理解不準確。
由此可見,準確地解讀文本需要我們首先關注作者的選詞造句,這是閱讀理解的起點。在關注遣詞造句的基礎上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聯(lián)系上下文。還記得2016年9月,我在參加州里的一個教學比賽時,抽到的題目是《送東陽馬生序》。關于這篇文章,無論是參考書還是各類教輔資料,大家的著眼點都在宋濂的“勤且艱”。如果我也從這個角度入手,那我的教學有什么新意呢?又怎么能打動學生呢?于是,我將這篇文章從頭到尾素讀了不下五遍。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我抓住了“嗜學”一詞,“嗜”有貪求之意,所謂“嗜學”也就是“非常好學”,為了突顯自己的“嗜學”,作者不遺余力地渲染了他的得書之難、求師之難、生活之難。身處如此艱難環(huán)境的作者,在面對別人的錦衣玉食時,卻還能做到“略無慕艷意”,只因為“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愛書而難得,好學卻飽經挫折,這樣的生活,還有“樂”嗎?答案是肯定的。何以見得?文中是有鋪墊的。當作者講完得書之難后,不無自豪地寫了一句“余因得遍觀群書”;當作者講完求師之難后,結尾不忘告訴讀者“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一個嗜學之人能夠遍觀群書,追慕圣賢之道而能有所聞,這本身足以讓人感到快樂,而克服重重困難之后最終如愿以償所帶來的快樂更是無以倫比。正是在這樣的解讀之下,我看到了宋濂幸福的源泉——高雅的情趣、健康的追求、頑強拼搏之后所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一番解讀之后,這篇課文的重點——理清課文內容,全面、準確把握宋濂在求學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苦難和難點——把握人生路上“苦”與“樂”的辯證關系,形成正確的苦樂觀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那么,立足于文本解讀是不是就不要知人論世了呢?不是這樣的。知人論世同樣重要,只不過這種方法相對于立足于文本,或者說披文入情來講,應該將之放到輔助地位。畢竟,人的精力是復雜的,感情是豐富,認識是多方面的。社會大環(huán)境,個體氣質,人生經歷,所有這些固然能形成一個人性格的主要方面,但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因此,凝聚在某篇文章中的特定情感,特定認知還是得要從文本本身出發(fā),去尋找解讀的密碼。
2 立足于生活解讀
為什么今天的我們再讀幾千年前的古人的詩文,還能和他們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是因為盡管時空在改變,說話的方式在改變,但人世間事理邏輯沒變,情感體驗沒變。正是有這些不變的東西存在,所以當我們在解讀文本時,適當帶入自己的生活經驗有助于理解得更深刻。我們來看看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關于這首詩的主旨,不少資料都將其歸納為思鄉(xiāng)。理由在最后一句“仍憐故鄉(xiāng)水”。但我認為僅僅把這首詩的主旨歸結為懷鄉(xiāng)是不全面的。就文本本身來看,前三聯(lián)將荊楚大地雄渾、獨特的美景刻畫得非常充分,作者對此的喜愛之情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刻畫這些美景的作用是不是就是如有些解讀者所說的僅僅起一個反襯作者思鄉(xiāng)之深情的作用呢?就這一點的理解,我們需要結合作者寫作此時詩的背景來看。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年輕,再加上胸懷壯志,再加上第一次離鄉(xiāng),就地理位置來看,走得并不算太遙遠,此時的他,內心還是期待滿滿,憧憬多多。就像我們第一次出門旅游看到不同于故鄉(xiāng)的風景一樣,懷鄉(xiāng)當然也有,此時此刻也許更多的是對大自然綺麗風光的贊賞、驚嘆吧?如果我們硬要悖離于人之常情去解讀作品,除了硬塞一個結論到孩子的腦海里還能有什么別的辦法呢?倘若這樣,孩子感覺語文無味,感覺語文不可琢磨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深入地解讀了文本還只是教學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好的教學設計,不能讓孩子喜歡上你的課堂,再好的文本解讀也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至少不能充分起作用,那么,什么樣的課才算是好課,我們又該怎樣上課呢?這又是另外的話題,我們還是下次再談吧。
(作者單位:湖北省恩施市清江外國語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