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西河
教學之余,我便是記者,只不過這記者完全是編外的,名副其實的“土記者”一個。
“土記者”自有它的來由。從小到大,我的語文成績不好,其中最怕的就是作文,師范畢業(yè)參加工作要寫幾百字的計劃總結之類,也會絞盡腦汁,不知如何下手。1992年參加中文專業(yè)自考時,意外發(fā)現(xiàn)很多作家都有當記者的經(jīng)歷,于是也想著從“豆腐塊”起步,把寫作這塊短板補起來。讀了一本《新聞采訪寫作》之后,便依葫蘆畫瓢地在身邊找起新聞來。哈!真不錯,新聞竟然就在我家里。母親賣菜多年,在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結構調(diào)整這樣的背景下,這是一條不錯的新聞。1993年7月15日,我的處女作《尹家隊興起賣菜熱》在區(qū)臺頭條播出。不久,一篇不到200字的“豆腐塊”發(fā)表在市報的中縫上。于是一發(fā)不可收,一寫就是25年。
寫新聞,得有專業(yè)知識作支撐。于是,我買來各類新聞書籍30多本,用心研讀,細心體會。特別是《新概念新聞學》等專著,更是受益匪淺。于是眼光敏銳了,素材增多了,篇幅長了,發(fā)表的刊物檔次也高了?!巴劣浾摺背蔀樾?nèi)外的大名人。
最難忘的是那年當“隨軍記者”的經(jīng)歷。1999年,正值抗洪搶險期間,剛剛移防岳陽的湖南預備役某團找到我,說宣傳干事未到位,請我代勞。于是,我跟著團長深入抗洪第一線?!兑品佬埋v地,再創(chuàng)新佳績》的新聞發(fā)表在《湖南日報》上??购榻Y束,我又寫下4000余字的通訊《波峰浪谷斬洪魔》,發(fā)表在《國防教育》上。
新聞就是易碎品,關鍵就是時效性。為了能讓新聞在第一時間完稿,我想方設法提高寫作速度。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平時多讀多背,采訪提前構思,邊采邊想,之后一氣呵成。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夢中時常驚醒,偶有佳作出爐。特別是全區(qū)送教活動的深度報道,光匯集的各種材料就有1米多高,硬是用一個半月的晚班完成10000字的報道,受到局領導表揚。至于標題方面,不知摘抄多少,不知強記多少,最后連自己也不免驚訝,竟然也有特色的標題問世。如寫李斐的報道《李斐,教壇軍嫂你不悔》,“斐”與“悔”方言讀音完全相同,得到編輯點贊。
2001年進入城區(qū)大校后,新聞寫作便如魚得水。我寫的新聞不但上了中央報紙的頭版頭條,還建立了中國少年報學生記者站。于是,師生一起采訪,效果確實不錯。記者站經(jīng)驗兩次在全國交流,《讓小記者扎扎實實在成長》發(fā)表在《中國少兒報刊界》上。小記者的采訪從班級到校園,最后走向社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像2018年春節(jié)期間,我?guī)ьI小記者采訪全國人大代表楊莉阿姨,《讓留守兒童的爸媽回家》發(fā)表在《中國少年報》。
“編外記者”讓我的生活更加充實。讀書、采訪與寫作成為我的三個關鍵詞。想不到的是,它竟然深刻地影響著我的語文教學。采訪時練就的本領,讓我對課堂調(diào)控得心應手;新聞寫作的功夫,讓我的作文批改扎實有效;更讓人高興的是,新聞采寫的經(jīng)歷,讓我的作文教學與眾不同。學生也像我一樣,有著寫不完的素材,有著寫好作文的本領。每年,都有幾十篇習作在各報刊發(fā)表。
令人欣慰的是,“編外記者”成為我成長的最好平臺。寫得多了,對教材的領悟也就不同,有時常常以作者的角度去看教材,再將心得體會運用到教學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理念便在課堂中扎根,效果之好,又給我提供了更多的寫作素材。我的十多個課堂實錄也在專業(yè)刊物上發(fā)表,累計發(fā)表新聞、論文及評論500余篇。2010年,我還出版了專著《寫成一位名師——教育寫作經(jīng)驗談》,應邀在外講座100余場,被媒體譽為教育寫作的“帶頭大哥”。
每每回想起自己的成長之路,我都會感謝“編外記者”這個職業(yè)。這正是“‘編外記者’并不偏,課內(nèi)課外實相連。師生愛寫身邊事,小小記者樂無邊”。
(作者單位:湖南岳陽市岳陽樓區(qū)朝陽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