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2016年,我在哈佛大學的書店里讀到一本名為《大學的終結》的書。這本書的作者介紹說,為了了解未來社會大學的變革,他專門在麻省理工學院選修了《生命的奧秘》這門課程。
讓他驚訝的是,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從13歲的孩子到72歲的老人,既有來自南美的醫(yī)生和醫(yī)學院學生、來自希臘的高中生、也有來自荷蘭的退休化學家,斯里蘭卡的大學輟學生、印度的全職主婦、烏克蘭的軟件工程師和菲律賓的護士。
未來的學習中心,不但應該出現(xiàn),而且也一定會出現(xiàn)這樣的景象。
在這一章,我重點討論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有教無類,一個是混齡學習。
圍繞這兩個關鍵詞,我回答兩個問題:
一個是,為什么有教無類,說到今天,一直沒有實現(xiàn)呢?
另一個是,為什么混齡教育會出現(xiàn),而且是好事呢?
為什么有教無類,說到今天,一直沒有實現(xiàn)?
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接受教育而從善,所以應該一視同仁對他們進行教育。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創(chuàng)辦私學的教育家,孔子打破了官學對學生的限制,他招收學生不分階級、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虛心向學,交上十條咸豬肉,都可以成為他的弟子。
在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中,既有貴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宮敬叔、孟武伯、司馬牛等,也有屬于城市貧民和卑賤之人的顏路、顏回、仲弓、原憲、閔子騫等,甚至還有顏涿聚這樣的“梁父之大盜”。
當然,在孔子的時代,真正能夠接受教育的還是少數(shù)人,能夠交得起十條干肉學費的人也是少數(shù)人。在長期的封建社會,教育始終是少數(shù)人的特權。
一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的學齡兒童的入學率也只有25%,也就是說,還有75%的適齡兒童是無法進入學校讀書的。
1949年,我們國家全社會的文盲占總人口80%左右,到2000年時,青壯年文盲還有15%左右。
今天,受教育人數(shù),已經(jīng)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人受教育,大學生再也不是什么天之驕子,都這樣了,我們?yōu)槭裁催€說有教無類的理想,到今天仍然沒有完全實現(xiàn)?
客觀上的原因,是由于學校的規(guī)模和條件所限,只能夠滿足一部分人的教育需求。
同時,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有新的教育需求,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體系已經(jīng)無法滿足不同人群(如老年人)的教育需求。
此外,孔老夫子“有教無類”思想,如果用現(xiàn)代的教育公平理論加以闡釋,實現(xiàn)的難度會更大,要走的路會更遠。
現(xiàn)代教育公平理論認為,教育公平有三個基本的層次。
第一是機會的公平,即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有機會接受教育,所有的人都能夠有學上。幾千年來,很多人是沒有機會讀書的,受教育曾經(jīng)只是少數(shù)人的機會。應該說,這個夢想現(xiàn)在在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基本上做到了。
第二是過程的公平,即每個人享受到的教育應該是一樣的,不能有些學校條件很好,有些學校條件很差。有些學校教師水平很高,有些學校教師素質較差。所以,教育資源的配置應該是公平的。
過程的公平仍然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第三是結果的公平,即所有人學到的知識,或者根據(jù)他的能力獲得的東西能夠是比較均衡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教育不僅是把一個既定的東西交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與過程的公平相比,結果的公平更加不易。
所以,真正實現(xiàn)有教無類的理想,在傳統(tǒng)的學校結構中非常困難。而未來學習中心,恰恰可以滿足這樣的需要,可以使這樣的理想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
有教無類:誰想學,誰就是學生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的教育體系,我們的學校教育資源,主要是面向各個階段的適齡學生開放的。義務教育、高中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生,是教育對象的主要來源,也是各種學校的主體生源。
從理想的情況來看,我們的教育體系,我們的各種教育資源,應該是面向所有人開放的。誰想學,誰就是學生。這是“有教無類”的最高境界。
未來學習中心的構架,就是為這個理想準備的。
由于未來學習中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學習周期,打破了正規(guī)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壁壘,極大程度地釋放了教育資源的空間。
現(xiàn)在,我們的學校周六、周末、晚間和各種節(jié)假日都是關閉的;我們的補習機構、社會教育機構則相反,在學校開放、學生上學期間也是關閉的。這無疑造成了雙重教育資源的浪費。如果采用新型的學習中心模式,我們現(xiàn)有的教育資源、可以放大一倍。同時,我們還會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誰想學,誰就是學生。誰有本事,誰就是先生。在這個領域是學生,在另外一個領域就是先生。白天是學生,晚上可以當先生。一個能者為師,學者為生的新型的學習型社會,就會應運而生。
混齡學習,為什么是可能的,又為什么是好的?
傳統(tǒng)的學校制度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設計了班級授課制,把年齡相同的學生編班教學。雖然總體上來說,相同年齡的學生有著基本相同的認知水平與行為特征,但具體到每個學生來說又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一個美國心理學家曾經(jīng)說的那樣,同樣是七歲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發(fā)育年齡可能是5到10歲。而且,即使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混齡學習也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100多年前,蒙臺梭利曾經(jīng)批評傳統(tǒng)的按照年齡“一刀切”的做法。
她指出:“把人根據(jù)年齡分隔開來,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對于兒童也是一樣,這樣會打斷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使人與人之間無法互相學習?!彼?,混齡教育是蒙氏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
不僅在幼兒園期間可以混齡學習,其實在各個年齡階段都可以采取這一學習方式。
我是恢復高考以后的第一屆大學生,我們那時候就是真正的“混齡學習”。我們班級中有跳級而來的不到20歲的應屆高中生,也有30、40歲的孩子他爸、孩子他媽。
這種混齡學習的確有很多優(yōu)勢。大同學和小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對我們的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時,我們的大同學在一定程度上社會閱歷和經(jīng)驗比老師都豐富,老師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可以幫助解決。
現(xiàn)在我們的大學輔導員自己還是孩子,怎么教育我們的孩子?在一個班級內或學習群體里如果有這樣的人,整個教育的活力和能量會更強。
同時,同學里各種各樣的人才都有,隨時可以向他們請教。小同學精力旺盛,學習能力強,也促使大同學不能懈怠?,F(xiàn)在的大學教育制度,因為基本上都是應屆生,來了以后基本都是同齡人一起在學習,混齡學習已經(jīng)成為歷史。
其實,國外大學也不像我們這樣清一色的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我們應該鼓勵社會人員進入高等院校學習,讓混齡學習成為大學教育的常態(tài),使其發(fā)揮對我們高等教育獨特的優(yōu)勢。
少年兒童來學,父母也可以同時來學
在未來學習中心,少年兒童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學習。
在學校教育體系建立之前,少年兒童的成長完全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進行的?,F(xiàn)代學校制度產(chǎn)生以后,隨著女性走出家庭,父母的職業(yè)化程度的提高,少年兒童的教育權讓給學校,部分的家庭教育權交給了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撫養(yǎng)成為我們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
其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孩子的語言,孩子的思維,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都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學會的。為孩子做榜樣是父母親的重要任務。對許多孩子來說,和父母在一起的意義、與父母交流的時間,遠遠比父母給予他的金錢、玩具重要得多。
在孩子成長的最關鍵的時候,如果父母可以同時到學習中心學習,有分有合,孩子可以學習孩子想學習的內容,父母可以選擇自己需要學習的內容,必要的時候與孩子一起學習?,F(xiàn)在我們許多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鋼琴,一起學習繪畫,甚至一起學習科學,已經(jīng)不是鳳毛麟角的個案。
大量事實也證明,這樣的學習有助于父母理解學習過程,掌握指導孩子成長的技能,也有助于孩子更有效地學習。在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中,父母會幫助孩子閱讀、觀察、思考,從而構建一種親密溫馨又智慧的親子關系,實現(xiàn)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未來的社會,可以像現(xiàn)在的哺乳期的產(chǎn)假一樣,為父母提供學習假,彈性工作的制度,也會為父母陪伴孩子學習提供新的可能。
少年兒童來學,老年人也可以來學
目前,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約占全體居民的35%,為2.41億人,到2050年,老齡人口增加到4.87億。中國人口的老齡化速度居全世界榜首。
老年人上學難是許多城市面臨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自從1983年中國開辦第一所老年大學以來,我們已經(jīng)先后創(chuàng)建了7萬多所老年大學。2017年,全國有超過800萬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入老年大學學習,但是這些人只占中國同齡老年人的3%多一點。在上海,6位有意向的老年人中,只有1位才能進入大學;在杭州,16個人中僅有一個名額。很大地方只能采取抽簽模式,或者額滿為止。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未來學習中心是一個好辦法?,F(xiàn)在的老年大學是把老年人“圈養(yǎng)”起來的,他們雖然可以互相取暖,減少孤獨,增進健康,但是如果能夠創(chuàng)造老年人與少年兒童一起學習的新的體系,與父母的陪伴學習一樣,把老年人的隔代撫養(yǎng),變成隔代教育與隔代學習,有分有合,三代人同堂學習,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將成為可能。
現(xiàn)在我國政府計劃在2020年之前在每個城市都設立一所老年大學。這也遠遠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如果我們打破傳統(tǒng)的各類學校分而設立的做法,用新型的學習中心模式,既可以解決有限的公共教育資源,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新型的學習形態(tài)。
不同社區(qū)不同城市的學生都可以來學
未來的學習中心,是跨區(qū)域甚至是跨國界的。
現(xiàn)在的學校,基本按照區(qū)域劃定學區(qū),所有學生在指定學區(qū)的指定學校學習,不允許“擇?!?。其實,這是在公共教育資源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下的無奈之舉,與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教育的需求相比,是遠遠不能夠適應的,而且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公平。在好的學區(qū)居住的家庭就能夠擁有好的教育資源,進入好的學校;在不好的學區(qū)居住的家庭就無法擁有這樣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因此,有錢人有權利的人,就拼命想辦法居住到好的學區(qū),優(yōu)先選擇好的學校。
未來學習中心將會逐步打破這樣的束縛。只要學習中心有富裕的教育名額,學習者有學習的需求,就可以為任何人開放。政府通過學習券的方式給學習者提供經(jīng)費的支持,學習中心提供自己的服務維持運營,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自己支付必要的費用。
前幾年,世界教育創(chuàng)新組織(WISE)做過一次調查,發(fā)現(xiàn)未來私人為教育買單的經(jīng)費會大大增長,達到總經(jīng)費的43%,遠遠超過政府的30%和企業(yè)的27%。
一開始我很難理解,為什么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了,政府的錢相對越來越多了,作為公共服務的教育,為什么讓老百姓掏的錢越來越多呢?
但是我仔細想一想,還是有道理的。為什么?因為政府永遠不可能滿足所有教育需求 ,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公共產(chǎn)品服務,只能保證最基本的教育內容的提供,那么大部分的人,未來更需要是個性化的服務。
未來政府仍然會繼續(xù)買單,但是買單的方式可能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政府會滿足最基本的學習內容,會更關注弱勢人群的學習,會更精準地提供教育經(jīng)費。例如,未來的非義務教育可能采取按照家庭收入付費的方式。十五年前我曾經(jīng)訪問過南美的一些國家,其中就有一些國家的學生教育費用,如大學學費,是根據(jù)父母的家庭收人來決定的。
所以,未來學習中心提供的學習資源會極大地豐富,其中有一部分是政府和公益組織免費提供,但是也有相當?shù)牟糠质切枰獙W習者自己付費的。正如現(xiàn)在的知乎、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一樣,未來的學習中心將是一種政府買單和學習者買單的共同買單的付費方式。
學習中心,適齡學生仍然是主流
未來的學習中心,誰將是學習的主流?無疑,最重要的主體學習者,仍然是適齡學生。因為,對于適齡學生而言,尤其是未成年人而言,學習是他們最主要的任務。
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未來學習中心仍然需要有一套保障適齡學生擁有優(yōu)先學習機會的體制與機制。
在未來社會,學習的場所會進一步多樣化多元化。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曾經(jīng)在日本上智大學做訪問學者,為了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日本人,了解日本社會,我業(yè)余為幾位日本老人教中文。教室就是無償借用的區(qū)域的公民館。
公民館,其實就是一個學習中心。教師和學習者都可以向公民館申請教室進行教學和學習活動。按照這樣的構想,現(xiàn)在的學校改造成為學習中心以后,在優(yōu)先滿足適齡學生的各種學習需求的同時,可以為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群提供服務,尤其是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而類似日本公民館這樣的社會教育機構,也可以為適齡學生提供各種個性化需求的學習服務。未來學生的學習可選擇性會更強,機會會更多,彈性會更大。
(作者單位: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