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 屈艷玲 李小娜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電圖對應導聯ST段壓低的臨床意義。方法:收集10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為甲組(對應導聯ST段壓低組)45例、乙組(無對應導聯ST段壓低組)61例,對比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心肌損傷標志物及炎性標志物水平。結果:甲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發(fā)生率、心肌損傷標志物以及炎性標志物水平均明顯高于乙組(P<0.05)。結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電圖對應導聯ST段壓低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較高,心肌損傷及炎性反應更加嚴重,需要引起臨床重視。
關鍵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電圖;ST段壓低;臨床意義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狀動脈缺血缺氧等引起的一種心肌損傷疾病,可并發(fā)一系列嚴重疾病,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危害極大,需要做到早診斷、早治療以改善預后。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在心電圖上最常見且特異性的表現,其中部分患者非梗死區(qū)域對應導聯ST段壓低,臨床報道其發(fā)生率在25%-65%之間,目前研究認為STD(ST segment Depression)與急性心肌梗死時的缺血或鏡像改變有關,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1]。為此,本研究選擇2017年3月-2018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檢查治療的10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心電圖資料,以客觀評價心電圖STD表現的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3月-2018年12月經我院診斷首發(fā)的10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標準;②發(fā)病至就診時間<12h;③患者自愿參與并表示配合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腦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疾病;②已接受溶栓治療,目前沒有心肌缺血癥狀;③發(fā)病至就診時間≥12h;④患者明確拒絕參與研究。根據心電圖對應導聯ST段表現將患者分為甲組與乙組,甲組(合并對應導聯ST段壓低組)45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53-76歲,平均年齡(59.70±4.22)歲,乙組(無對應導聯ST段壓低組)61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9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60.10±3.89)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進行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當天均接受心電圖檢查,每隔4-6h復查一次,第2天后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檢查次數,心電圖走紙速度為25mm/s,電壓為1mV,選取心電圖上ST段抬高表現最顯著的,以對應導聯J點后0.08s處,ST段壓低在0.1mV以上作為ST段壓低標準。兩組患者均接受急性心肌梗死常規(guī)基礎治療,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擴冠、降壓、降脂等,觀察兩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事件發(fā)生率、死亡率[2]。采用發(fā)光法檢測心肌損傷標志物,包括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血清肌鈣蛋白(cTnI),同時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及自動血沉儀檢測炎性標志物,包括血清C反應蛋白(CRP)及紅細胞沉降率(ESR)。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建立數據庫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甲乙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甲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乙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心源性休克發(fā)生率及死亡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甲乙兩組患者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結果對比 ?甲組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均明顯高于乙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甲乙兩組患者炎性標志物檢測結果對比 ?甲組炎性標志物水平均明顯高于乙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因冠狀動脈急性缺血、缺氧引發(fā)的心肌壞死,臨床癥狀以持續(xù)劇烈的胸骨后疼痛為主,大部分患者在服用硝酸酯類藥物及休息后無法緩解,本病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的同時也時刻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明顯的進行性心電圖變化,對應導聯ST段壓低在臨床中并不少見,分析其原因,在急性缺血缺氧狀態(tài)下,心肌細胞的氧代謝受到影響發(fā)生障礙,大量K+內流,使細胞膜發(fā)生超極化,ST段回落下降,心電圖上即表現為ST段壓低[3]。既往報道顯示該心電圖表現與心肌梗死區(qū)域的鏡面反映有關,不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而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這一心電圖表現并不完全與之有關,而是冠脈病變與心肌缺血所致,因此該表現具有一定的病理意義[4]。結合相關報道發(fā)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生對應導聯ST段壓低的原因包括以下幾種:(1)梗死區(qū)域ST段上抬鏡像;(2)多支冠狀動脈病變異常;(3)心功能嚴重低下,梗死面積大,心肌缺血明顯加重。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甲組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心電圖上無對應導聯ST段壓低的乙組(P<0.05),提示伴有對應導聯ST段壓低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更加嚴重,發(fā)生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的風險更高。此外,甲組患者的心肌損傷標志物以及炎性標志物水平均明顯高于乙組(P<0.05),提示伴有對應導聯ST段壓低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體內心肌損傷程度更加明顯,炎癥活動更加劇烈,因此對應導聯ST段壓低不僅反映心肌缺血缺氧嚴重,而且血循環(huán)內炎癥反應更加明顯。與不伴對應導聯ST段壓低的患者相比,伴對應導聯ST段壓低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體內受累血管可能更為廣泛,心肌受損更加嚴重,炎癥反應更為劇烈,因此臨床需要重視對此類患者的監(jiān)測及治療。有些報道同時指出,一些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例如高齡、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與對應導聯ST段壓低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還需進一步證實。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不僅能夠較冠脈造影更加快速、準確、無創(chuàng)的作出診斷,而且能夠及時發(fā)現ST段壓低的情況,因此與冠脈造影檢查相比,心電圖優(yōu)勢更為顯著,在臨床監(jiān)測中需要重視心電圖檢查,結合心電圖檢查結果作出相應的治療,盡早確定病情,開展針對性早期干預治療,縮小梗死區(qū)域,改善缺血缺氧程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5]。
總之,對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對應導聯ST段壓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能夠反映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心肌損傷程度及炎癥活動劇烈程度,臨床需重視心電圖檢查及早期干預治療,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對應導聯ST段壓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預后質量。
參考文獻:
[1]黃湘壹.急性心肌梗死時心電圖對應導聯ST段壓低的臨床意義[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4,12(19):52-54.
[2]魏宇淼,陳芬,鄧珊,等.心電圖對應導聯ST段壓低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治及預后價值的回顧性分析[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5,31(05):501-504.
[3]蘭元元.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后心電圖ST段和T波演變與預后的關系[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9,17(2):64-65.
[4]李蕾.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電圖與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的對比探討[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28):65.
[5]陶濤,祁俊峰.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電圖Ⅲ級缺血與血清高敏肌鈣蛋白Ⅰ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9,18(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