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潔 錢紹松 王萌
摘 要:教研是高校教學質量提高的核心動力。通過教研工作的深入開展,可以起到培養(yǎng)和鍛煉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理論與實踐水平的目的,促進高校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雙一流背景下,高校在教研策略上如何適應和引領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需要,成為在新技術背景下高校轉換思路與時代發(fā)展趨勢相融合的核心要素。
關鍵詞:教研策略;教研團隊;教研水平
在長期的教學總結與反思中,我們對高校教研工作的本質特征進行了梳理:一是教研工作要注重培養(yǎng)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能力。二是教研工作所達成的目標與得出的結論,是由學生為主體進行自主探索而得出的,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所以教研工作需要教師進行更加精細和合理的規(guī)劃設計,真正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深度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養(yǎng)成深度學習的意識與品質。
一、堅持學生主體原則,提煉教研主題
在教研工作過程中,教師是主導,但核心與焦點是學生。以教研來提升課程質量,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經驗發(fā)展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吸收和內化。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真正主體,教師則要一如既往地承擔起一個觀察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角色。因此在教研主題的萃取中,要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原則。
二、精準定位教研者角色,夯實自身教研基礎
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做合一討論集》中指出:“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闭n程教研工作要求我必須做一個處處留心、時時留意的“有心人”,一方面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記錄有反思價值的教學案例,將其進行深度挖掘和探究,另一方面要養(yǎng)成持之以恒的自我反思習慣,樹立永不滿足、追求完美的理念,形成一個以教學反思促進教研水平提高的長效機制,以期達到一個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變的成效。
首先,要做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領者。教研開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教研工作要首先起到承前啟后、傳播先進理念和教學手段的作用。教科研工作者的角色本質仍然是一名高校教師,因此要以一名教師對教育工作的信心和恒心為動力,主動而欣然地付出。學科的基礎建設要擔當;教學的未來發(fā)展要擔當,教學理念的推廣和傳播要擔當;教學資源的積累與分享也要擔當。其次,教研工作者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要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學習者的位置上,對從教師群體、專家交流所得的寶貴經驗進行及時的吸收和總結,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和科研水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研質量和教研效率,為教研團隊貢獻自己更多的智慧與力量。要堅持學習教育理論、教學教法等,積極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豐富教學經驗,精益求精,把教學效果發(fā)揮到最佳。要不斷充實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積極參與一線教學活動中的聽課、說課、評課活動,大膽交流、取長補短,使自身業(yè)務水平得到提高。
三、完善教科研制度,發(fā)揮教師集體智慧
高品質教研隊伍的建設,其核心在于每個成員自身教研素質的過硬。但是僅僅將教學素質優(yōu)質的老師拼湊在一起,是無法達到團隊應有作用與效果的。團隊成員要真正具有團隊意識,真正將自身的教研成果和教研經驗融入到團隊建設當中,才能產生神奇的化學反應,讓教研團隊能夠帶動每個成員的成長與發(fā)展。所以高品質團隊的管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要充分肯定個體對于團隊的貢獻與付出,讓每個個體都能夠感受到在團隊中的被需要感以及重要價值;二是團隊要讓每個成員受益,每個成員都能在團隊中得到收獲與提高,從而達到良性發(fā)展以及互惠共贏的效果。這是一個健康、和諧、成熟的教研團隊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特征。
為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提高保教質量,適應教育改革發(fā)展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組織教師以集體研討、分組學習、實踐操作、專題講座學習、個人自學多種方式進行課題研究的交流學習。
四、不斷與時俱進,推動教研信息化建設
先進教學技術與教科研活動的有機融合,是提升教科研活動科學化、系統(tǒng)化、精細化的必然趨勢。新進教育教學手段和理念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在教科研活動中設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教研方法和教研內容,并最大程度地均衡學生個體的學習水平、情感、態(tài)度等,做出實時精準的反饋。
智能教學工具在教學活動中的推廣應用,一方面能為教師提供海量的教學素材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減輕備課工作量;另一方面能夠解決教師的重復性教學任務,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規(guī)避了千篇一律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劉毅. 高職院校教研教改的現(xiàn)狀及改進對策探討[J]. 南方農機,2019(23).
[2]劉麗. 教研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強力助推器[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2).
[3]王靜. 扎實開展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J]. 黑河教育,2019(12).
作者簡介:
秦潔(1984-)女,漢族,山東日照市人。副教授,博士,從事藥物化學、有機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 基金:山東理工大學藥學新工科教學團隊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