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仲
教學,因老師的秉性各異,教學習慣與教育藝術有別,各人的閱歷、教力也有所不同,呈現(xiàn)出精彩紛呈、各領風騷的局面,為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奠定必具的人文和道德基礎。然而,在新課改的大時代背景下,也不乏“和尚司鐘”的得過且過者,故而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象便屢見不鮮。下面,筆者就列舉幾種常見的容易被忽視的教學現(xiàn)象,望為師者能有所警惕。
一、形式主義現(xiàn)象
盡管素質教育已實施多年,教學形式主義者還是大有人在。他們不思變通,不思進取,只一味地憑自己的所謂至高目標而教,大有“眾人皆醒我獨醉”也無妨之氣概。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為考而教。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能讓學生掌握到考試題,能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即高呼萬歲,對學生的能力、思維、品性等諸方面的提升全然不顧。第二,為課而教。課本為上是“正統(tǒng)”,自個兒先生吞活剝、囫圇吞棗,而后照本宣科成了“家常便飯”,甚至搞統(tǒng)一標準答案,“心甘情愿”做“所謂專家”的“知識搬運工”而樂此不疲。對學生的設疑問難、發(fā)散性思維火花的乍現(xiàn)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自備預設的教案、課件“按部就班”。第三,為任務而教。學校規(guī)定的任務指標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貫徹落實,可對任務外的教學要求不感興趣。對學校的作業(yè)數(shù)量、教案備寫、家訪要求、試卷批改等“硬件”,對照完成,甚至打折落實,也從不對學校的相關要求規(guī)定有所質疑。
二、高耗低效現(xiàn)象
教師絞盡腦汁,為教學可謂殫精竭慮,可教學效果卻大不盡人意,何也?筆者認為以下現(xiàn)象需引起斟酌注意。第一,預設缺乏科學性。備課是教學之始。備課若只是努力把本節(jié)課備好,只是設置點毫無技術含量的問答模式,而忽視知識的上下無縫銜接,也沒能深刻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和認知水平,對本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也不甚了解,那么,這種預設本身就極其缺乏科學性,教學收效甚微也就理所當然。第二,習以為常。好的學習習慣和教學習慣會為教與學增姿添彩??捎械膶W生在上課之前各種學具卻毫無準備,老師對此等習慣成自然的小細節(jié)不加規(guī)范,加以強化,則教學效果定會大打折扣;有的老師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更是自信過高,自以為講的頭頭是道,無外乎只是熱鬧一場,教學含金量也就可想而知。第三,照本宣科。教學,無論是邏輯思維和連貫性極強的數(shù)學教學,還是極富個性思想的語文教學,照本宣科是第一大忌。若課本至上,解法盡同,步驟無異,卻不思變通,勢必禁錮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的發(fā)展,阻礙學生積極能動性的發(fā)揮。第四,過分“尊重”學生。倘預設一個問題,教師推出討論,讓各抒己見,可學生七嘴八舌,亂哄哄的,最后不置可否。若此時教師袖手旁觀,而不酌情加以導引,且認為這才是“尊重”學生,長此以往,定會導致學生“模糊思維”的滋生、瘋長,讓學生凡事無所適從。第五,天南地北的“大學問家”。教學,承上啟下,有的放矢,才能收益頗豐。有的老師卻喜歡當“大學問家”,無關緊要的事兒天南地北侃侃而談,以至于自忘了上什么課,背離了上此節(jié)課的本意,讓學生在迷迷糊糊中不知覺地跟著“大學問家”被動悄然糊涂度過。
三、“無度”現(xiàn)象
教學如同吃飯,最理想的是只求有益身心的“七分飽”,可事實上,我們的老師卻因諸多原因追求學生學業(yè)上脹肚子般的“十二分飽”,從而導致“無度”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第一,教學目標過多。部分老師訂立了好多教學目標,卻不去理會學習者的認知基礎和學習起點,無視于學生的千差萬別,不管學生的“吃得多可能會消化不良而導致拉肚子”。最后的結果有可能是“滿盤皆輸”,教學效果可見一斑。第二,重過程,輕結果。在教學課堂中,適度地引導學生多參與討論、交流、合作,是吻合新課改精神的體現(xiàn)??捎械慕處焻s常常是與學生研討過度,不依不饒一路小跑般的爭論不休,從心深處抹殺了學生的“準確思維”的形成。
四、“一滑而過”現(xiàn)象
教學課堂中,“滑過”現(xiàn)象比比皆是,老師們似乎認為理所當然,沒什么大不了,或因主客觀因素而沒能感受得到,致使許多美好瞬間春光乍現(xiàn),淹沒于無形。第一,學科知識不夠精通。教師對所教學科本就存在有些似懂非懂的部分,對這一部分內容應該如何教學,其本人壓根兒就沒底,更別說如何展開教學。于是,得過且過更是“跳”著過,“滑過”也就順理成章。尤其是對概念、定義、定理、公式等相關類型教點的認識模糊,業(yè)務不精湛的教師對“滑過”更是精于此道。久而久之,學習大打折扣,效果可想而知。第二,惰性慣性思維導致。教學是一項“良心工程”,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刹簧倮蠋焻s只是把她當做可掙工資的職業(yè)。由于工資的偏低,或根本就不喜歡這個職業(yè)而又被動的工作,滋生惰性也就情理之中。惰性的慣性思維促使其從不肯研究教學,對教育教學科學規(guī)律一知半解,甚至一竅不通,深入開展教學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滑過”已成必然。第三,過度依賴機械記憶。由于對思維的深廣度培養(yǎng)認識不夠,重視不足,對各種課堂對話互動的設計也就常只重“溫度”而不重深度,只重形式而不重實質。比如,有的老師在教圓的周長、面積公式時只是“蜻蜓點水”般的導入,沒給學生動手直觀操作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拋出相關公式,爾后讓學生根據(jù)老師所給的公式去進行代入計算。
五、思維替代現(xiàn)象
思維替代都是因為教師點撥、講解、引導過度所致,其然又不盡然。思維替代現(xiàn)象跟筆者前面所講的四種現(xiàn)象皆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關系,究其原因如下。第一,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創(chuàng)新教育已成大趨勢的今天,“填鴨子”滿堂灌的教學似乎已不復存在,可事實上卻暗流涌動,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在灌輸,在表演,在獨攬包辦,學生只是偶爾被動地被叫起來相機“配合”。第二,最新教學理念的缺位。遵循教學科學規(guī)律,深入推敲最新教學理念及教學思想,是為師者的本分。但在現(xiàn)實教學生活中,我們遺憾地看到不少教師的“無心之過”。他們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自覺不自覺地采取思維替代的辦法來開展教學,其中包括教師一見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就說出答案的“教師替代”,沒肯留下更多的時間、空間去給學生自主思考后自行解答,也包括沒能有力引導后進生。
總而言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以心當船,以愛為漿,以反思為劃動力,才能穩(wěn)穩(wěn)當當、順風順水、波瀾不驚地駛向教學的成功彼岸。而深諳教學之道,以學定教,以生定法,才能去偽存真,不會為教學而教學,最大限度地減少直至避免上述幾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還學生一片獨立自主學習的艷陽天,讓學生享受智慧與快樂,從而成就自己的教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