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祖一
蘇軾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必先心中有志。有了志向,人生之路便有了具體的方向,而人也有了堅定不移的信念,故能執(zhí)著前行,只為通向心中的曇花爛處。
心有所向,當思索不止。一代圣人孔子立志成才便只身踏上了求學之路??v使他周游列國十幾年,經(jīng)歷千難萬險,縱使他孤苦伶仃,連心中的滿腔豪情和偉大抱負都無人可言說。他仍然沒有放棄,他不斷游歷,不斷思考,不斷體悟,把男兒立志報國的心愿化作對弟子的諄諄教導。終得桃李滿天下,并給后人留下永恒的儒家經(jīng)典。
因此,現(xiàn)在年少的我們更應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盡管路很漫長,成功很遙遠,但是我相信心中有綠洲,遠處自然會有風景。我們對夢想的追逐亦是個不停思索和悟道的過程,正因為旅程漫長,路徑彎曲,我們才能在行走間體會樂趣,在跋涉中感悟人生,開闊視野,寬廣心胸。
心有所向,當行走不息。古有蘇東坡“烏臺詩案”后的釋然,今有鄧小平“三起三落”中的堅韌。漫漫人生路,誰都難免遭遇各種各樣的失意和厄運。但是一個強者,一個有理想的人,絕對經(jīng)得起凄風苦雨愁云慘霧的考驗。古羅馬哲學家塞內(nèi)加曾這樣寫道:“通向星星的道路是很艱難的”。的確,人有夢,自然就有路,而夢想越遠大,道路也越艱辛漫長。向往星星,路就要通向遠方。我們既然選擇了腳下的路,就應該將執(zhí)著的力量化作風景去展現(xiàn)。既然選擇了夢想,就應把所有的心血化作地平線去迎接。唯有如此,迎風破浪,我們才能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心有所向,即成路。路是莊子踽踽獨行一生的逍遙游,路曾是一代巾幗王昭君的錚錚琵琶怨,路又曾是老一輩革命家血戰(zhàn)過的金戈鐵馬。當今社會,因為有了中國夢,“一帶一路”就像鋪在前方的光明正道。他把唐宋時期“絲綢之路”的聲聲駝鈴和鄭和的7次揚帆連接在了一起,融合了當代的中國夢。正是這種革新與傳統(tǒng)的交融,才使得古老的中國生生不息。
中國夢,我的心中也有一個夢想。我們縱然不能輕易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亦應學著思考,將個人的小夢融人到國家大夢中去,為其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路是走出來的,一個個堅實的腳印匯聚在一起,方可奏響時代的最強音。
有向往的地方,并不斷向前,于是有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佳話,亦有了“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美談。年少的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但是,只要朝著遠方不停地走,終可以登上高樓,摘下屬于自己的那顆星。
指導老師:駱淑芳 胡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