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好的新聞作品,之所以能得到大眾的認可,不僅在于闡理的深刻、形式的新穎獨特,還在于文章的文采。
關鍵詞:新聞寫作;文采;重要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6-0284-01
早在很久之前,古人就意識到文采的重要性,孔子曾說過:“言之無文,其行不遠”。文采之于文章絕不是可有可無,好的新聞作品,之所以能得到大眾的認可,不僅在于闡理的深刻、形式的新穎獨特,還在于文章的文采。
1.言之無文.其行不遠
現(xiàn)如今,新聞媒體行業(yè)競爭日趨激烈,很多新聞媒介為了吸引讀者,紛紛使出渾身解數(shù),推陳出新,從新聞報道的角度、標題、形式、版面等都進行了策劃和包裝,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內(nèi)容——文字。許多媒體從業(yè)者認為,新聞報道就是傳播新聞,報道實事,進而忽略了文采在新聞寫作中的重要性。干巴巴的寫作,不帶絲毫感情色彩的事實報道到底能吸引多少讀者呢?更不必說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仡櫼恍﹥?yōu)秀的新聞作品,比如,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穆青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艾豐的《現(xiàn)代化的覺悟》等,這些當中哪篇不是集思想與藝術于一體、膾炙人口的名篇?大眾傳媒的工作:不僅只是發(fā)布發(fā)生了什么事,還要讓讀者愿意聽、愿意看發(fā)生了什么事,只是單純地報道,沒有文采,傳播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因此,各大媒體報業(yè)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征服讀者,最終還是要靠文字、文采。
2.腹有詩書氣自華
“腹有詩書氣自華”語出自蘇軾《和董傳留別》一詩,其指,常誦讀詩書的人,氣質(zhì)才華自然顯露。此用來形容人的語句,同樣適用于一篇好的新聞作品。好的新聞作品定是離不開好的文采。報刊文章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具有升華人類精神的職責。優(yōu)美、雋永的文字如一杯香茗,耐品,使人心曠神怡。世間萬物都有它各自的形態(tài),人的一生也由酸、甜、苦、辣、咸等不同的味道組成。
新聞寫作只有將眾生百態(tài),萬物之相描述生動、形象了,才更加具備可讀性,抓牢讀者的視線?!犊h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有一段描寫災荒后的蘭考大地: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nèi)澇的洼窩里,結著青色的冰凌;自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寥寥幾句就將受災后的荒涼景象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非常形象。
大量新聞實踐證明,新聞要因事而發(fā),在平淡中飽含韻味。換句話來說,就是指在新聞寫作中,需要文采來遮蓋平鋪直述的“工作調(diào)”“文件味”“總結腔”,同時,新聞的文采要順勢而為,適可而止,在語言上要做到準確、生動、凝練,切忌長篇大論,華而不實。這就要調(diào)動一切文學手段令文字散發(fā)出獨有的魅力。穆青曾在六十年代就提出“用散文筆法來寫新聞”的學術觀點,就是要用散文的活潑來幫助新聞掙脫固有的束縛和模式。
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讀得多了,視野和思路就開闊了,不僅豐富了知識、還能提升思想深度。讀書一定要讀經(jīng)典著作,好的文學著作不僅蘊含著大量的常識,飽含著深邃的思想,且用詞講究,語句結構多變,詞匯量豐富。比如文學巨著(紅樓夢》,書中對每個出場人物的描寫都很傳神,讀之,一個個豐滿立體的人物躍然紙上,仿佛近在咫尺。“丹鳳眼、柳葉眉,粉面含春威不露,朱唇未啟笑先聞?!边@是書中一段對王熙鳳外貌的描寫,相當傳神,寥寥幾句,一個有血有肉的美人來到眼前,這和作者極高的文學修養(yǎng)密不開分。同樣寫美人,普通人只會用“美麗”“漂亮”這樣的字眼來形容,原因無他,不過是詞匯量不夠,無法將文字靈活傳神的運用。
不同的記者寫出的新聞也不一樣,有的記者尤其是進入新聞行業(yè)時間比較短,有的甚至之前所學與新聞專業(yè)毫不搭邊,寫新聞也能寫出來,但僅僅做到交代清楚人物、時間、地點、故事內(nèi)容等要素,干巴巴,沒有丁點感染力,對除了獲取信息之外,尚且有其他需求的讀者來說,這樣的寫法就是失敗的。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很多新聞采編只追求數(shù)量和時效,寫作者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新聞寫作的手法和技巧上,從而忽略了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很多記者天天忙著跑新聞,寫新聞,有多少時間用來讀文學著作,積淀人文知識,以此來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呢?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新聞寫作者,應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沉靜下心來好好讀書,讀經(jīng)典原著,不斷地積累、沉淀,將書中的知識內(nèi)化為自身所有。如此,才能在寫作時,妙語連珠,胸有成竹,下筆如有神,一氣呵成。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重視新聞文采,并不代表刻意去追逐文章的文學性,極力遣詞造句地堆砌華麗的辭藻。以前不懂,讀書看文章喜歡極富絢麗的語句,有時候看到美的詞句,忍不住記錄下來背誦引用。比如,”一剪閑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華。一世浮生一剎那,一樹菩提一煙霞?!边@是名為自落梅的作者寫的語句,此人曾作為網(wǎng)絡作家紅極一時。但這樣的語句讀得多了,反而覺得用詞刻意為之,雕琢的痕跡太多明顯。
新聞寫作亦是如此,刻意為了文采而去堆砌華麗的辭藻,讀起來貌似高深,實則蒼自淺顯,而故作堆砌的詞句讀起來別扭拗口,甚至連文章最基本的通順、連貫也失掉了。羅馬并非一日建成,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讀幾本文學著作,摘抄幾句華麗的語句,寫新聞時照搬進取,這不是寫出好文采的做法。要使文章做到自然清新,必定要具備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極高的文學素養(yǎng)。因此作為一名好的新聞工作者要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勤讀,勤練,勤思考,而不是投機取巧,在玩轉文字上耗費心力。
參考文獻:
[1]尹德剛,周勝.當代新聞寫作[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劉海貴,尹德剛.新聞采訪寫作新編[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汪言海新聞采寫十五講[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
[4]劉艾文,季志敏.新聞報道的文采表現(xiàn)[J].記者搖籃,2012,05.
作者簡介:劉慧,(1983.05-),女,漢族,山東省泰安市人,碩士研究生,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校報編輯,研究方向:新聞的宣傳、采編以及報紙的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