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科新課程的實驗和實施過程中,教師既是新課程的實踐者,又是新課程的主體。因此,能否把新課程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學生觀融入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成為新課程能否繼續(xù)深入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轉變;新課程;學生觀
一、 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在沒有進行新課程改革前總是過于強調(diào)學科中心,過分關注美術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在不自覺中形成了一種符合教師個體特征的教學模式。這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教學順利進行,但卻使自己陷入條框之中,影響了美術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課堂上又因為過分強調(diào)課堂結構,一般采用固定的技能傳授結構模式:平淡導入——教師演示——學生臨摹——教師評價作品幾個部分。這種結構由于對課程的各個部分限定的過死,從形式和內(nèi)容上過分突出對繪畫技能部分的傳授,而忽視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養(yǎng)作用。學生作品看似畫得很好,但抑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對其一生的發(fā)展都很不利。通過素質(zhì)教育我認識到:要想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教師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是關鍵所在。
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需分層次、分階段進行
為體現(xiàn)新課程精神,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課標要求設計了新的教學結構模式。
(一)運用充滿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搞好教學“開場白”,才能大面積提高學生對學習美術知識的愿望。所以我首先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就會主動去學。比如在上一年級《你我他》人物頭像課,在開始時就可以用古老的“貼鼻子”游戲教學,再貼眼睛、貼眉毛等,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在游戲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關系,學生興趣濃厚,為主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突出表現(xiàn)在發(fā)展階段
在這個階段教師要真正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本身要有創(chuàng)新性思維,要思路活躍、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有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學生積極思維,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一粒種子》一課中設計為小組合作,引導學生大膽的表現(xiàn)自己,朋友學生的集體合作精神,是本節(jié)課的要點,采用分小組活動的方式,這樣首先使學生進行設計合作的實踐,其次遇到難點時,學生間可以互相幫助啟發(fā),從而達到創(chuàng)造性運用的目的。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性的完成作業(yè),增強其創(chuàng)造性人格。如:在上《新年快樂》一課時,同學們熱情很高,都獻計獻策,提出了老師很多沒有想到的好點子,像分工做“辦年貨”、“煮年夜飯”、“看聯(lián)歡晚會”、“孩子玩?!钡冉巧姆桨?分組組成家庭的方案;大家建年貨市場的方案等等。由于備課準備充分,內(nèi)容全面,教學效果非常好。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首先就要成為“創(chuàng)造型的教師”。
(三)學習的創(chuàng)作性和實用性突出表現(xiàn)在評價階段
激勵性評價是教學中的藝術,學生是有感情需要的,教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從上第一堂課開始,他們就需要從教師那里得到尊重、友愛、溫暖、情誼和教誨。當這種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后,他們便會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課。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在知識的理解與表現(xiàn)上會有一定差異,因此,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學生的美術作品,更不能用“畫的像與不像”來衡量學生的作品。在教學中,畫的特別好的學生,最大的期望莫過于得到教師恰如其分地評價和鼓勵;某些技法差的學生,最害怕的莫過于受到教師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況,正確的做法應是:該表揚時,就實事求是地給予表揚,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勵其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畫的差的,要發(fā)現(xiàn)他的“閃光點”,表揚像“想法好”、“用色大膽”等等其它方面,去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作,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
(四)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突出表現(xiàn)在拓展階段
讓同學進行合作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在個人作品完成后,應采用KT板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進行隨意組合粘貼展示,如:學生畫動物可以組成一幅“動物樂園”;畫煙火可以組成“節(jié)日的夜晚”;畫花朵可以組成“百花圓”等等。合作學習給予了每個學生充分自主展示的空間,為他們營造了相互學習,相互勉勵共同成長的團體文化氛圍,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方式。課后拓展“授之以漁”的新渠道。
三、推動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需要全方位、全身心
1、事實證明,素質(zhì)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組織者等角色轉變。其任務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望。同時教師給予適當?shù)狞c撥,多研究、多討論、多交流。
2、身為人師,要理解與尊重學生,理解和尊重他們的追求、情感、興趣、愛好和“奇思妙想”。因此,課堂上學生如何能輕松愉悅的接受知識,師生互相理解與尊重是重要前提。教師要親切,語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激勵學生勇于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學生在課堂中既感到積極緊張,又感到輕松愉快。
3、要搞好課堂教學,我們還要利用現(xiàn)有設備,培養(yǎng)學生興趣,上好美術課。通過自己找些資料,如掛圖、畫冊、錄像、幻燈、光碟、標本、模型等,讓學生觀看欣賞。通過聲音、圖像、音樂、游戲、魔術、故事、競賽刺激學生,激發(fā)學生興趣。通過生動豐富的素材資料,將學生從課堂枯燥的說教中解脫出來。
4、教課的過程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利用身邊的地方資源,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設計地方性教材;也可將科學的、歷史的、事實的等內(nèi)容充實到教材中;也可和其它科目領域相結合構成一種新課程;也可根據(jù)教師的特長添加有特殊性意義的課題。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要積極的開發(fā)新的課程資源,自由、靈活的運用已有的課程資源。
最后,美術教育要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存、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課后反思的設入是要我們在上完一節(jié)課后,坐下來進行總結、探討積累教育教學經(jīng)驗的好途徑。
參考文獻
[1]彭文勇:個性化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參花,2013,15(7):34-36
[2]羅良才:淺談初中美術如何實施個性化教育[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4,14(9):130-145
[3]惠世彪:初中美術個性化教育論述[J],大作家選篇,2016,19(1):210-245
作者簡介:
唐寶峰(1980-8),男,漢族,籍貫:山東淄博,大學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