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
摘 要:巴蜀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此地的文明最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十七世紀,歷史久遠文化深厚,在這片文化豐富的土地上發(fā)生過很多次慘烈的戰(zhàn)爭,為我國古代軍事歷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頁。農民起義戰(zhàn)爭就是其中的一類,巴蜀大地上經歷過多次戰(zhàn)爭。其中張獻忠、李永和和藍朝鼎并不是在巴蜀地區(qū)率先舉起義旗,趙廣起義的發(fā)起者也并非趙廣本人,所以本文暫不研究討論。
關鍵詞:巴蜀;農民起義
巴山蜀水的地理格局使得巴蜀大地區(qū)別于中國其他地區(qū),自然發(fā)生在此地的農民起義戰(zhàn)爭也不同于其他地區(qū)的農民起義戰(zhàn)爭。
一、 相關概念界定
(一)巴蜀地區(qū)
巴蜀地處中國西南,在先秦時期是地區(qū)名和地方政權名。東部為巴國,西部為蜀國。其主要地區(qū)是指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qū),大致范圍包括川、渝及其附近區(qū)域,即今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及陜南、鄂西等地。主要居民為漢族。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巴蜀大地,有著豐富的巴蜀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歷史上,巴蜀地區(qū)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必爭之地。
(二)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是一個具有廣泛應用的術語,通常意味著失去土地的農民起義,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中性地來說,這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反映,而不是所謂的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斗爭。
二、起義原因分析
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民就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上,他們信奉自給自足并且任勞任怨,只要能夠維持生產生活便不會再有其他的想法,有時甚至還會有更大的包容性。只有在實在過不下去的時候,他們才會鋌而走險聚眾起義。這一點在外國傳教士的記錄中也可以得到證明。
李特領導的流民起義爆發(fā)在301年,即西晉惠帝永寧元年,起義軍大部分是來自秦(陜西西部、甘肅南部)、雍(西安)兩地流亡入蜀的農民。有學者認為由于李特屬于豪帥,這次起義的其他領導者也不乏秦、雍兩州的大姓分子,所以此次的起義戰(zhàn)爭不是革命性的也并非屬于農民起義。但是判斷一個政權是否是革命的,不在于它的形式也不在于它的領導者的身份,而是在于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里以及政權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李特領導的政權是代表廣大農民階級利益的,攻擊的矛頭也是指向西晉王朝在益州的政權,所以李特領導的流民起義屬于農民起義。唐朝中和二年(882年),韓秀昇領導的農民起義也是這種情況,雖然他是涪州刺史,但是因為他代表的是農民階級的利益,所以韓秀昇起義也是嚴格意義上的農民起義。
再說回本節(jié)主題,農民起義的原因。秦、雍一帶自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到惠帝永熙元年(290年)間,水利失修,連年干旱,之后又發(fā)生了“八王之亂”,兵禍相連,民不聊生。元康六年(296年),齊萬年領導的各族人民起義延續(xù)三年之久,官兵在鎮(zhèn)壓之時,燒殺搶奪,使此地生產狀況更加惡化,各種矛盾到了無法解開的地步,人民無法生存,只能紛紛流亡益州。李特兄弟作為流民群體的首領,在流亡途中對老弱病殘多有照顧,所以在流民中享有較高的威望。于是在再一次受到西晉政府的迫害時,李特兄弟忍無可忍,一場聲勢浩大的流民起義公開爆發(fā)了。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后,勉強維持了一百多年,但早已經是日薄西山。到了唐僖宗時,局勢更加惡化,百姓流離失所,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狀況。當時雖然朝廷三令五申,不得增加賦稅,但是皇命下達到基層時,總是會出現各種狀況。各基層官吏盤剝百姓,貪污賦稅,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中和二年(882年)八月,涪州刺史韓秀昇協同屈從行等人起兵造反。兵敗被擒后,高仁厚問他為何要反。韓秀昇回答:“自大中皇帝(唐宣宗)晏駕,天下無復公道,紐解綱絕,今日反者,豈惟秀昇?成是敗非,機上之肉,惟所烹醢耳!”
王小波起義是中國北宋前期的一次農民起義。北宋初年,川峽地區(qū)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強、寺觀霸占。許多農民淪為旁戶,賦稅嚴苛,階級矛盾非常尖銳。宋太宗即位后,川峽地區(qū)天災頻繁,百姓皆無法生存。并且自唐中期以來,朝廷開征茶稅,給茶民帶來嚴重負擔。到宋朝時,茶法敗壞,連官僚進士都加入了武裝販茶的行業(yè)。淳化四年(993年),茶販王小波因“販茶失職”,生計無著,最后在青城縣(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南)揭竿而起。王小波起義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均貧富”的主張,這個口號非常具有吸引力,從者數萬,很快就占領了青城、彭山。
1890年和1898年發(fā)生在四川大足縣的余棟臣教案起義是近代中國反洋教斗爭史上有組織、有綱領、有計劃的大規(guī)模反洋教武裝起義。余棟臣教案起義時正是外國侵略者把中國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1860年后外國傳教士深入內地,為非作歹,霸占田地,建立了很多侵略據點,僅四川而言,到1892年就建有教堂161座,傳教據點1239處。法國傳教士的侵略使得大足縣人民直接受到外國侵略者的壓迫和剝削,在日益嚴重的壓迫中,大足縣的人民開始了反洋教斗爭。余棟臣不僅參加了大足縣的反洋教斗爭,更重要的是他還把反洋教斗爭推進到了武裝起義,并且領導了兩次反洋教武裝起義。
三、起義作用分析
縱觀這四次農民起義的原因,可以發(fā)現導致農民起義的原因是多方面、復雜且共同起作用的,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因素都可能誘發(fā)起義,而四川相對封閉的地理特征更是使得這些起義具有一定的封閉性,難以與外部義軍聯合起來形成更大的勢力。但是,即使是巴蜀內部的起義斗爭也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李特領導的流民起義的勝利發(fā)展不僅改變了當時西晉政府“催逼遣返”的局面,還采取了一些保護農民階級利益的措施,得到了流民和益州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如“與蜀人約法三章”,廢棄西晉法律,打破了益州的封建統治秩序,其次“施舍賑貸”,以政權為保證把斗爭中奪回的財物分給農民,實現平均主義的理想,這和益州地區(qū)之前無官不貪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這些進步的現象雖然在成漢政權建立后都倒退了,但是這是當時農民所處的經濟、政治地位決定的,舊式農民革命的不徹底性是無法避免的。
韓秀昇領導的起義雖然很快就被鎮(zhèn)壓,但是他的起義牽制了部分官兵在荊蜀要道,實際上支援了黃巢領導的大齊政權。黃巢起義雖然轉戰(zhàn)黃河、淮河、長江、珠江流域,但是卻沒有掃蕩到四川。因此,這里的豪強地主一直沒有受到大規(guī)模農民武裝暴力的打擊,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尤其尖銳。此外,宋滅后蜀后,還曾縱兵大肆擄掠,也給四川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下,王小波領導的農民革命斗爭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把北宋王朝在四川的統治打得土崩瓦解,雖然持續(xù)時間不長,但是意義重大。這次起義殺掉了大批貪官污吏和世族豪強,猛烈地掃蕩了四川地區(qū)的世族豪強勢力,使他們在許多城市里的住宅與收藏財產的“地窖”悉被蕩平?!昂ξ镖H貨輩,皆為白刃鑠,瓦礫積臺榭,荊棘迷城郭”,世族地主的殘余勢力受到了有力的打擊與清除。
作為起義軍主力的旁戶,在這次起義中大都掙脫了人身隸屬關系的鎖鏈,獲得了人身自由。起義被鎮(zhèn)壓后,他們成為一般佃戶或“浮客”。他們雖依然遭受地主的壓榨,但和過去相比,人身依附關系松弛了很多,社會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較多的時間和自由來獨立經營自己的小農經濟。特別是一部分旁戶和城鎮(zhèn)貧民,在起義軍實施“均貧富”的過程中分得一些財帛、車馬、房屋和糧食。這些對促進川峽地區(qū)生產關系的變化,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有著積極作用。從某些意義上說,這次起義完成了黃巢起義軍在四川沒有觸及到而遺留的歷史任務,它是黃巢大起義的繼續(xù)與發(fā)展。
余棟臣起義是義和團運動之前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一次武裝反洋教斗爭。在斗爭形式上它突破了以前那種零星的、分散的、無領導的格局,在斗爭性質上還提出了反帝的要求,并把反對外來侵略和反對封建壓迫的斗爭聯系在一起。起義所提出的“順清滅洋”的口號促進了運動廣泛、深入地向前發(fā)展,成為整個運動發(fā)展的方向,把反洋教斗爭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四、總結
巴蜀大地地靈人杰文化深厚,巴蜀歷史詳細記錄了巴蜀人民在這片土地上走過的艱辛而又曲折的歷程,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其中最寶貴的當屬百折不撓的巴蜀精神,而巴蜀的農民起義戰(zhàn)爭正是這種精神的主要體現。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呂振羽,史學研究論文集[M].上海:新知出版社,1955.
[3]孫祚民,中國農民戰(zhàn)爭問題探索[M].上海:新知出版社,1956.
[4]孫祚民,中國農民戰(zhàn)爭問題論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任昭坤,龔自德,四川戰(zhàn)爭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6]董楚平,農民戰(zhàn)爭與平均主義[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7]岑大利,劉悅斌,中國農戰(zhàn)史論辯[M].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8]孟祥才,中國農民戰(zhàn)爭史[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9]朱大昀,中國農民戰(zhàn)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孫達人,中國古代農民戰(zhàn)爭史[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
[11]田昌五,中國古代農民革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2]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13]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野[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14]孫祚民:農民戰(zhàn)爭研究的幾個問題[J].山東社會科學,1991(1).
[15]任昭坤:巴蜀歷代戰(zhàn)爭的基本特點及歷史作用[J].中國文化論壇,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