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利蓉
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涵中的基礎素養(yǎng),脫離了語言能力,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便成了虛談。英語教師應該注意思考:當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時,中學生置身英語環(huán)境中的交際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以及如何得體地與人進行交流。
現以兩個版本教材的同一話題單元為例:滬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Unit 5 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見圖1)和香港牛津版教材八年級下冊Unit 5 Amazing wildlife(見圖? )都是以保護動物為話題,以介紹瀕危動物的基本信息為主線。
滬教版教材在閱讀(Reading)板塊要求學生閱讀一篇有關大熊貓的文章,了解大熊貓分布、外形特征、生活習性、飲食習慣、未來前景等信息;在聽力(Listening)板塊要求學生聽一段介紹瀕危動物的講座;在會話(Speak Up)板塊要求選擇在聽力板塊中提到的一種瀕危動物,談論它的現狀和保護這種瀕危動物的措施;在寫作(Writing)板塊要求仿照閱讀板塊的結構,介紹一種瀕危動物,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在補充閱讀(More practice)板塊要求閱讀一位女孩因拯救丹頂鶴而犧牲的感人故事,然后學生一起談論其他保護瀕危動物的真人真事;在文化角(Culture Corner)板塊要求學生了解世界基金會的相關信息。
香港牛津版教材則在背景信息(Background information)里這樣介紹“In this unit,students will learn about wildlife.The reading texts and writing task will focus on animals,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think about how to save endangered animals.”。在預備頁(Opening page)引出話題“Students are introduced to the theme in this section.The pictures on this page help elicit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of and raise their interest in the topic.”。
由于兩個版本教材的內容都指向瀕危動物的保護,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首先向學生提問“What will happen without any animals?Do you know why some animals are endangered?What are they?”。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并得出了以下結論。
S1: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these endangered animals and appeal the people around us to protect them too.
S? :I know that animals are very important and every animal is special.
S3:I know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protect all the animals and we should protect the endangered animals first.
……
在學生熱烈討論后,教師給學生播放了一則人們傷害大熊貓的視頻。教師讓學生根據剛才的視頻和圖片進行描述,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讓他們有機會進行語言的實際應用,因為這是培養(yǎng)其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
以保護瀕危動物為話題,滬教版教材和香港牛津版教材各有自己的特點。同時,兩者總目標的一致性決定了兩套教材的內容可以融合交叉。因此,筆者在合并了兩套教材的教學內容后,同時開發(fā)出一系列情景項目。英語教師可以選取與現實生活比較貼近的語言材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較為真實的語境;也可以適當補充本土文化,交叉融合使用兩種教材,取長補短,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搭建多個主題交際平臺。
思維品質是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其表現在邏輯性、批判性等多個方面[3]。教師通過英語教學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不同的觀點、方法,突破常規(guī)思維,從而達到培養(yǎng)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作為英語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大量真實而地道的英語材料,還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使用英語材料的機會和場景[4]。湯姆林森(Tomlinson)曾經說過:應該為學生提供使用語言的活動和實踐機會,合理開發(fā)教材資源,創(chuàng)立實踐項目,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就是說,英語教師應該以語言培養(yǎng)為核心,通過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寬英語學習文本,讓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的實踐中訓練語言技能,發(fā)展思維品質。
滬教版教材和香港牛津版教材里的詞匯以話題為主,歸納性較強。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可以以核心詞匯為線索設計問題,并讓學生通過積極探究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yǎng)思維品質的目的。比如,滬教版七年級上冊Unit 7 School clubs以“學校社團”為主題,以“社團的介紹”為主線。筆者以完成“解釋文化現象”這一任務驅動學生在閱讀(Reading)板塊的學習。在這一板塊中,兩名初中新生為了了解Rosie Bridge School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結伴參觀了學校的社團展示會。他們在對比中外不同的校園生活中,對文化多樣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學生在跨文化的情景實踐中體驗不同的文化,探討文化內涵,并做出自己的判斷。會話(Speak up)板塊筆者讓學生通過完成“對子活動”項目,驅動他們在“英語沙龍”的實踐活動中談論自己學校的社團活動,思考不同社團的優(yōu)勢,進一步提升英語思維品質。對話要以單元主題為引領,學生經過討論之后一致認為,無論哪一種社團都有其趣味性和各自的優(yōu)勢,因為學校社團活動的項目不僅豐富多彩,還可以有效提升自己,所以參加學校社團非常重要。在這樣的交流討論中,學生的認知也越來越豐富、具體,在完成項目任務的實踐中逐漸學會分析、對比、評價,培養(yǎng)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提升思維品質。
香港牛津版七年級上冊Unit? ? Dream school也涉及school的話題。其詞匯板塊介紹了“art room、computer room、gym、music room、sicience lab”等主要功能室,并設計了活動“Your classmate is designing a leaflet to introduce your school.She is working on the ‘School facilities and activities section.She asks you to help her match the activities to the facilities.Write the correct letters in the blanks.”。教師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掌握描繪學校功能室和相應活動的詞匯,在接下來的寫作(Writing)板塊中便可安排學生根據思維導圖(見圖3)對自己的“夢想學校”(見圖4)進行描述的任務。
在教學時,筆者結合了香港牛津版教材的內容,以“建構未來學校”為學習項目,讓學生完成繪制思維導圖—撰寫方案—學校展示等一列學習任務,并要求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課本中出現的詞匯,完成“My Dream School”的英文寫作。作文是語言表達的輸出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在寫作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根據思維導圖進行思維發(fā)散,能夠相應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是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維度,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則是發(fā)展學生英語思維的關鍵點。文化意識主要是指能夠有意識地傳承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并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充分挖掘本土教材的文化內涵,還要補充不同版本的教材資源。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一方面立足滬教版教材,另一方面又選擇了香港牛津版教材作為補充,求同存異,對兩個版本教材的資源進行了有效整合。綜合來看,兩套教材的課文都兼具人文性和知識性,涉及社會、科技、藝術、名人軼事等方面的內容。但滬教版教材的題材更廣泛,內容更豐富,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補充閱讀(More practice)板塊是主閱讀篇章的延續(xù),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用;學習技巧(Study skills)板塊為學生語言技能的發(fā)展提供有效的學習策略并供學生獲取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信息;文化角(Culture corner)版塊為學生補充文化背景知識,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香港牛津版教材則重視真實語境的設置和真實語言場景的創(chuàng)造,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兩套教材不僅在內容上交叉融合,而且在教學上也有各自的特點。把握這些特點,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很大幫助。
以滬教版七年級上冊Unit 4 Seasons為例。本單元以四季為話題,以不同季節(jié)的氣候特征和人們常見的活動為主線。在教學本單元話題時,教師先用課本上的卡通圖作為話題引入(見圖5)。
在這幅卡通圖上,Hi(小男孩)告訴Lo(小機器人)他最喜歡春天,不喜歡夏天。Hi不喜夏天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天氣熱,從圖中可以看到Hi正擦著滿頭的汗。Hi問Lo喜歡什么季節(jié),Lo回答自己喜歡每個季節(jié),因為他從來不會覺得冷也不會覺得熱。這幅卡通圖的有趣之處在于Lo是個機器人,對溫度沒有體感,所以就拿這個和Hi開了一個玩笑。
學生在熟悉的話題下更能把握篇章的內容和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當談論每個季節(jié)中不同的節(jié)日時,課堂的氣氛會非常熱烈。在課堂教學中,有學生談到了春節(jié)“The Spring Festival is my favourite holiday.I visit my grandparents and eat lots of nice food.It is exciting to get red packet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也有學生談到了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學生熱烈討論的氣氛下,教師可趁機補充文化背景知識:在我國,中秋節(jié)的習俗有賞月,吃月餅、柚子、芋頭、栗子、棱角等。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習俗有吃粽子、佩香囊、賽龍舟,在家門前懸掛艾蒿和菖蒲草等。楚國詩人屈原于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因此端午節(jié)也是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對西方的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萬圣節(jié)等做相關介紹。學生對這些文化背景知識興趣盎然,在潛移默化中對不同民族節(jié)日的共性和個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同,并能理解教師所說的“我們要想了解不同民族的節(jié)日習俗,首先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同理,我們既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習俗,也要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習俗”。
這個話題與香港牛津版七年級下冊Unit 8 Lets celebrate!也有相似之處。中國香港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太平清醮”,又稱包山節(jié)是一個別具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六,長洲島上的居民都會大肆慶祝。大坑舞火龍是中國香港銅鑼灣大坑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民間傳說龍象征祥瑞,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所以以舞龍的方式祈求平安和豐收便成為一種習俗。
兩種教材對大量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和展示,對學生形成了一定“正遷移”文化思維的影響。這樣學生在與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時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文化思維“負遷移”的影響。同時,隨著跨文化意識的提升,學生對所學語言的運用將會更加得體與準確。因此,教師在進行單元課堂教學時,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
培養(yǎng)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以語言知識為基礎,從文化出發(fā),融入生活并以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為導向。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抓手,既充分體現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又能為英語學習提供切實的資源。不管從何種角度認識、解讀和利用教材,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生的英語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最終促進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整合多版本教材,如何凝練教學內容、開發(fā)英語學習資源,設立有效的學習項目,包括英語教材的整合及課程開發(fā)等都需要教師長期探索。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 016(5):79-8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001.
[3]文秋芳.編寫英語專業(yè)教材的重要原則[J].外語界,? 00? (1):17-? 1.
[4]聶成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測評與培養(yǎng)[J].教學與管理,? 018(9):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