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珍
摘 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求教師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做出整改。筆者嘗試從“學導式”的教學模式出發(f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備課“備學生”、重視閱讀理解的導向教學、加強朗讀指導、滲透方法教學而非內容教學等方面入手,以優(yōu)化課堂、提升課堂效率。
關鍵詞:學導式;教學模式;閱讀教學;高效課堂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變“接受性學習”為“創(chuàng)造性學習”。這對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的教師來說,就是教學方式的改革。下面筆者從“學導式”的教學模式談談打造高效課堂的策略。
一、抓好備課中“備”學生的環(huán)節(jié)
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只習慣于備教學內容,而忽略了備學生。如果教師不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知識結構、知識水平去研究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不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味從文本出發(fā),課堂教學的適應性就會大打折扣,高效的課堂教學更無從談起。
如: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的《左公柳》是一篇講述清朝愛國將領左宗棠愛國事跡的文章。文章用夾敘夾議的方式講述左宗棠收復新疆失地和建設西北邊疆的故事,表現(xiàn)他的滿腔愛國熱忱。文章篇幅較長,所講述的內容對于閱歷尚淺的五年級學生來說難于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能快速走進文本,開課伊始,筆者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總括左宗棠愛國事跡的過渡句來梳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
為了能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教師在備課中還要根據(jù)學生知識水平,研究和設計好自學提綱。所設計的問題必須是有價值的、有啟發(fā)性的、有一定難度的,還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生在學習《左公柳》課文時,對理解左宗棠收復、建設新疆的意義及艱難有難度,所以,筆者采用“長文短教”的方法教學,為學生設計了以下自學提綱:
1. 自由朗讀課文6-13自然段,想一想:左宗棠的哪些愛國言行讓你深受感動?用橫線畫出有關語句,并在旁邊作批注。
2. 課文為什么用“左公柳”命題?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抓住左宗棠的愛國言行這一主線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品讀,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讓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在“讀——品——悟”中讀懂文本,理解人物,領悟情感,體會寫作寫法,為以后寫作打下基礎。
二、調動課堂中學生“學”的積極性
“學導式”教學法,要求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真正成為教學過程認識活動的主體,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大腦去獨立思索,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讓學生在課堂上想說、能說;讓學生會交流、會合作、會展示;讓學生在互動的氛圍中激活思維、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個性。
(一)留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
如果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馬上要求其回答,就會極大降低學生的學習有效性。這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使無效勞動充斥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教師要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并且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明白教師要求他們做什么和要求他們怎么做,這樣,有了教師的明確指引,學生才能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積極實施小組互助學習制
積極推行學生互助機制,就是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心理特點劃分學習小組。筆者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一般3~6人,最多不超過6人,由一名學習成績好、負責任的學生擔任組長,劃分學習小組時要統(tǒng)籌兼顧:每個小組之間學生的學習總體成績要接近,不能相差懸殊,這樣才有可比性。同時要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優(yōu)勢,教師通過對小組的學法指導和激勵性評價,進一步提高學習小組的自主學習效果。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導”的作用
“學導式”中的“導”是關鍵,也就是要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的疑難點等都需要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具體教學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自由表達、愉快合作。
(一)重視閱讀理解的指導
在“學導式”教學法中,學生好比是舞臺上的演員,需要教師當導演。但是,導演再好也不能代替演員去創(chuàng)造角色。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導”的作用。在教授《老人與海鷗》這一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真摯的感情,筆者先引導學生抓住老人喂海鷗時細心的動作和深情交談的語句,體會老人對海鷗如父母對兒女般無私的關愛。然后引入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省吃儉用買餅干步行到海邊喂海鷗的感人故事,補充課外資料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感受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重點,為品讀海鷗為老人守靈送別的段落奠定感情基礎。最后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想象海鷗為老人守靈的感人一幕,再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紛紛落地,排成兩行,肅立不動”等重點詞語感受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情誼。
實行“學導式”教學法,凡是學生讀了教本可以獨立領悟,教師就不需要再去重復講解,這反而可以由學生自己復述或談感受,對于學習中的疑難點,教師則應給予梳理、補充、點撥、解疑,這時,教師的“導”就在解惑答疑的關鍵時刻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加強朗讀的指導
閱讀教學要求“以讀為本”,重視讀的實踐過程。所以教學中,筆者十分重視讀的訓練,始終以讀為本。朗讀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抓關鍵詞品讀、對比中讀、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朗讀,同時允許學生根據(jù)不同的感悟進行個性化的朗讀,并在讀后給予鼓勵性的評價。
如:教授六年級課文《秋天的懷念》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朗讀文中重復出現(xiàn)了兩次的句子“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母親為什么要“我”好好活?然后找出描寫母親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的語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母親要“我”好好活下去的無私、偉大的母愛。
精講、點撥環(huán)節(jié)筆者先出示兩個不同的句子,讓學生比較哪個句子寫得好:
(1)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注意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著我。
(2)這時,母親就走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注意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進來,看著我。
分角色朗讀后,筆者引導學生體會“躲”“偷偷”“悄悄”等動作描寫所表現(xiàn)的細膩入微的母愛,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句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有研讀技法的指導,又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在各個環(huán)節(jié)設置不同形式的朗讀,教師在學生朗讀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的讀法點撥,引導學生仔細推敲字、詞、句。這樣的朗讀可以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個性,充分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預設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以朗讀帶思考,以思考促朗讀,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三)滲透學法的指導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課文只是例子,語文課應該用課文教學生學閱讀,學寫作。”教材、課文雖然只是“例子”,但它確實是一座“寶礦”,教師只要用心挖掘,就能有源源不斷的資源涌現(xiàn)出來。所以教師應好好利用教材,滲透學法的指導,讓學生更好地學以致用。
如:《左公柳》一文中運用了借物抒情的寫法,是一篇很好的寫作范文。筆者在學生學習完最后一段后馬上對學生提問:“左公柳”僅僅是指柳樹嗎?引導回答后,讓學生深刻理解文中“左公柳”既指生長在千里戈壁灘上的大柳樹,更是指為保衛(wèi)新疆和建設新疆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左宗棠。文章既是寫樹,更是寫人,從樹到人,看似寫樹,實為寫人。這就是作者借物抒情寫作方法的巧妙應用。
(四)做好廣泛閱讀、大閱讀的引導
課堂上不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單純地“教教材”,而是以教材為載體,引領學生展開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情感與情感的激發(fā)、生命與生命的彼此交流。
如:學習完《秋天的懷念》一課描寫母子情深的文章,筆者就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母愛或思念母親的文章、詩歌,引導學生用剛學到的方法——抓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去揣摩和感悟人物情感,并以《寫給母親》《后母的三巴掌》為例帶領學生讀中感悟,在品讀細節(jié)描寫的基礎上領會文章表達的情感,從而獲得閱讀的樂趣,達到品味閱讀的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教得好不如學得好,會教不如會學,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自己找到方法主動學習,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營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想表達、會交流、會合作、會展示,讓學生在互動的氛圍中激活思維、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個性,真正讓學生樂學、想學,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