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因而每個人所要面對的激烈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本文從小學生受挫能力差的成因及應對方法作探索,希望共同促進小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心理健康;受挫能力;成因;途徑探索
近年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F(xiàn)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平時受到千般呵護、萬般疼愛,從小嬌生慣養(yǎng),從而形成極強的自我中心意識,不愿與他人合作,自私,妒忌心強,受不了一點點委屈。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個體,都要參與到社會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總是充滿鮮花和掌聲,也不是每個人都是事事順心;相反,每個人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因而每個人所要面對的激烈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小學生受挫能力差的成因
第一,家庭原因?,F(xiàn)在的小學生,大多受到家里人的寵愛甚至溺愛,舍不得讓孩子做半點家務,舍不得來半句責備,舍不得讓孩子受半點委屈……這樣一來,孩子沒有半點的生活能力,不了解生活的艱辛,不知怎么與人交流、合作。
第二,學校原因。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學校形成了以成績?yōu)樯€的教育觀點,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但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還有待加強。
二、培養(yǎng)學生受挫能力的方法
1.學校
第一,班主任充分利用班會課,提高學生對挫折的認識。班會課是班級最重要的思想教育陣地,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問題,創(chuàng)設對應的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演講會、辯論會、故事會……使學生能正確地認識挫折,樹立正確的挫折觀,讓學生能直面人生、直面挫折、勇往直前、追求真理、有所作為等。或者通過專門的挫折教育課程,在認知上,讓學生正確理解挫折,使學生認識到挫折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在情感上,讓學生充分體驗挫折,消除學生對挫折的害怕心理;在行為上,教給學生掌握戰(zhàn)勝挫折的有效方法,形成學生正確的反應方式。通過知、情、意、行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和訓練,使學生成為一個勇敢堅強的人。比如,有的班主任以《如何控制情緒》為題,教師和學生們一起討論了如何管理情緒的問題,使大家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受到批評難受時,學會怎樣去坦然面對。有的班主任經常開展名人故事會,使學生從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長并獲得成功的事例,希望學生以這些名人做榜樣,不畏挫折。有的班主任通過收集面對挫折的名言,在學生中交流誦讀等。
第二,教師利用課堂,結合學科特點進行挫折教育。課堂是實施教育的重要陣地。現(xiàn)在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課改,就是推動教育教學自主學習、合作共贏。因此,教師要好好利用這樣的課堂為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同時,也通過這個模式,使成績落后的同學在小組的幫助下,能增強學習的信心。在小學各門學科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挫折教育因素,不管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都要注意自身對困難和挫折的態(tài)度,要勇于面對。教師可根據每個學科的特點、亮點進行適當的教育,以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教師充分利用心理咨詢室,進行心理干預。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心理正在逐步發(fā)展成熟,因此更要注重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利用學校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利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櫥窗、心輔 QQ 群、心輔熱線電話、心輔微信公眾號提供日常的心理咨詢服務,通過電話咨詢、面對面?zhèn)€體咨詢、集體咨詢等各類心輔活動積極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設置“心情晴雨表”等方式,推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常態(tài)化,探索“治未病”。
第四,教師利用各種活動,多提供小學生與同伴交流的機會。小學階段的學生,與同伴的關系非常重要,通過與同伴的交往學會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在合作中使個人的性格、情感、認知、方式、方法等得到碰撞與融合,從而更好地認識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體中,小學生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例如觀點不一致、屈從于被領導的地位等,這樣他必然要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從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這種磨練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2.家長
第一,家長要對挫折教育有正確的認識。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要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原則。家長要深刻認識到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能隨性散漫:既不過分夸大挫折的正面作用,也不否定挫折帶來的消極影響。應該積極地引導孩子,使其認識到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順境可以出人才,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往往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其生命力、競爭力大大超過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而那些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才往往更優(yōu)秀。同時,家長要清楚,挫折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實施挫折教育只能做對孩子有利的事;家長要懂得過猶不及的道理,實施挫折教育時,必須把握比較好的“度”,堅持有節(jié)原則。很多家長認為挫折教育就是“吃若教育”,或者是“失敗教育”,有的家長利用假期給孩子報各種班,或者讓孩子到艱苦的地方去體驗生活;有一些家長打著挫折教育的旗號,人為地在小學生的成長道路上制造失敗,認為只要孩子多經歷失敗就會有挫折能承受力。
第二,家長要端正挫折教育的思想。對孩子實施挫折教育,要端正思想,堅持科學育兒觀,運用科學的、正確的方式方法。為此,家長必須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科學育兒技巧,把握挫折教育實質;實施挫折教育,要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必須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實施挫折教育,要真抓實干,既不能僅僅流于形式,也不能只是淺嘗輒止,要有實實在在的、長期的作為。
第三,家長要堅持身體力行。實施挫折教育,貴在實踐。家長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采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方式來進行。通過體育運動,讓孩子感受到堅持的重要性,例如做俯臥撐,一般孩子應該做不了幾個,可是在家長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示范下,孩子就會堅持下來,越做越多,也越會嚴格要求自己。通過旅游,例如攀登大山時,起初可能孩子會感覺很累,讓家長抱著或背著;家長可以類比教育,讓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能夠堅持自己爬山,他也應該可以,激發(fā)起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
三、教師、學校與社會合力共育
對學生的教育,永遠都不是單個在行動,家長、教師和社會之間要好好溝通、配合,架起共同教育的網絡。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正如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教育是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毙@中的一點一滴,不論是老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還是路邊的橫幅標語,點點滴滴中蘊含著的教育,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精神成長和價值追求。
通過各方努力,讓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