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摘要:數(shù)學教材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又不能完全唯教材至上,將數(shù)學教材視若《圣經(jīng)》。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地域特征,教師教學風格等因素,對教材進行“微整”顯得尤為重要。對數(shù)學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并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進行微整。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讓課堂變得靈動、大氣,學生學得扎實有效,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可以從把握學習起點,建立知識網(wǎng)絡,建立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這些方面展開實踐與探索。
關(guān)鍵詞:數(shù)學教材;二次開發(fā);課堂;靈動
數(shù)學教材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重要載體。如今的新教材,編者也是幾番修改,追求精益求精,讓它變得日臻完善,但不管怎么樣,都是眾口難調(diào),不可能做到生生適合,師師適用。數(shù)學教材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作為新時代的數(shù)學教師,絕不能被教材束縛,絕不能被教材牽著鼻子走。脫離學生實際,空洞的教學缺乏生命力,缺少靈魂,學生學得被動,教師教得死板,課堂效率可想而知。對數(shù)學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并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原有基礎(chǔ)上進行微整。我們要用好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用活了,課堂才會變得靈動、大氣,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基于教學實踐,個人覺得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顯得非常有意義?,F(xiàn)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從把握學習起點,建立知識網(wǎng)絡,建立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這些方面展開實踐與探索。
一、把握學習起點、突出教學重點
(一)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應突出教學的重點。
在教學《相遇問題》時,一般教師都會先出示例題讓學生獨立嘗試再畫線段圖進行分析。有這么一位老師卻另辟蹊徑,有了如下的設(shè)計:
播放動畫淘氣、笑笑從兩頭走到中間交換信件后又走回原處。
師: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用手勢或動作演示“相背而行”和“相向而行”這兩個詞語。
生:紛紛用雙手分開與合攏表示。
師:能不能用簡潔的圖把這兩個詞的意思表示出來。
生:在線段圖上畫兩個人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理解。
師:用投影展示兩位學生所畫的圖,讓學生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畫。
生:中間的兩個人走到兩邊去。
生:兩邊的兩個人面對面地走向中間。
師:畫得非常形象,說得也很明白。老師也畫了兩幅圖,哪一幅是相背而行?
師:在相背圖上加兩個數(shù)據(jù)(70米/分和60米/分),你能看懂這是什么意思?
生:左邊的速度是每分鐘70米,右邊的每分鐘60,他們兩人一分鐘一共走了130米。
師:兩人一分鐘一共走了130米,可以用哪一個詞來表示?
生:速度和。
師:你是怎樣想的?
師:用課件演示逐步分開的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速度和)。在相遇圖上有沒有速度和?你從哪里看出來?
用課件演示逐步逼近的直觀圖。
老師這樣設(shè)計找準了學生的學習基礎(chǔ),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背而行”既是生活語言,也是數(shù)學語言,是學生理解速度和的學習起點,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起點。老師在思考學生學習起點的同時如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理解“速度和”?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遇問題》,而且“相背而行”比“相向而行”容易理解“速度和”。
因此,教師先播放一段動畫片,在情景中理解“速度和”,再用課件演示形象地描繪了“速度和”。教師分三步幫助學生理解了“速度和”。此教師在備課時,特別注重讓學生理解不同的行走方式:相背和相向,為進一步解決相遇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緊緊扣牢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直面教學難點,很好地突出了教學重點,教學效果肯定不錯。
二、建立知識與生活間的聯(lián)系,學以致用。
數(shù)學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教材中的情境只不過是教學的一個引子,不一定眾生皆適用。教師要敢于對教材進行“微整”,找一些符合時代潮流,學生最感興趣,最熟悉的生活元素入手,尋找我們需要的數(shù)學知識,比起索然無味的學習,學生更有動力,學生愿意學,教學才能開展得有意義。
(一)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應超越教材。
在很多老師眼里,對教材進行“開發(fā)”是很“高深”的事,好像是是專家的事。其實,這并不陌生,因為要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我們經(jīng)常在理解教材的基礎(chǔ)上,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脑鰷p、調(diào)整和拓展。教材的編排是根據(jù)內(nèi)容一課時一課時進行的,一般而言,我們的教學也是一課時一課時進行的。但有的時候——比如上研究課、公開課或示范課時,我們從教學實際需要對教材的“處理”與“整合”,就是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只是更多的時候沒有動太多的腦子,按照《教學參考》提供的思路進行教學,按照專家提供的“理想的教學”(教案)進行教學。
一線的數(shù)學教師完全能夠勝任教材“二次開發(fā)”的任務。從理論上說,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是教師理解教材、處理教材能力的重要表現(xiàn),新課改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提高教師對教材“二次開發(fā)”的能力?!督虒W參考》只是參考,教師不能照抄。從實踐看,教材可以統(tǒng)一,但教師和學生一定是有差異,教學設(shè)計本應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一面。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還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效率。再者,教師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不是教書匠,不做守“材”奴。在“微整”教材時,可以根據(jù)前后課時之間的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可以根據(jù)整個單元的內(nèi)容進行突破;可以從教材的編排進行超越;可以從學生的實際進行設(shè)計??偠灾簩滩牡摹岸伍_發(fā)”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遙不可及,只要讓自己靜下心來,要有坐冷板凳的決心,潛心熟悉教材內(nèi)容,潛心熟悉教材的編排體系,用心走進孩子的學習世界,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就是這么信手拈來!教學效率也是這么喜人,大家何樂而不為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張奠宙,《小學數(shù)學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史根東,《教師創(chuàng)新行為案例與評議》,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4
[4]彭鋼等,《小學數(shù)學課堂診斷》,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