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要:鞏某是某農村中學的一名初一學生,父母一個月前離異。自父母離異以來,鞏某經常莫名其妙地心情煩躁,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有時喜歡獨處,有時喜歡和同學們一起玩耍,卻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大發(fā)雷霆。初步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針對他的情況,在咨詢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模仿法”和“陽性強化法”。通過三個階段的咨詢,鞏某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明顯增強,學習成績也有了較大的進步。達到了預期的咨詢目標。
關鍵詞:父母離異;心情煩躁;模仿法;陽性強化法
正文
一、一般資料
鞏某,男,14歲,某初級中學七年級一班學生。父母離異,跟隨父親一起生活,無軀體性疾病。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父母離異一個多月來,經常莫名其妙地心情煩躁,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有時喜歡獨處,有時喜歡和同學們一起玩耍,卻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大發(fā)雷霆。
個人陳述:鞏某的父親脾氣暴躁,所以他與母親的關系更加親密。一個多月前,父母因感情不和而離異。又因爭奪撫養(yǎng)權,父母怒目相向,走上了法庭。經法庭調解,父親獲得了鞏某的撫養(yǎng)權。自從離開母親后,鞏某覺得自己的世界一下子昏暗了許多。平時在家,看到醉醺醺的父親,他心里就會涌起一股無名怒火。父親對他雖然非常疼愛,但是,在父親心情不好時,他也會變成父親的出氣筒。在學校里,鞏某總是靜不下心來,有時會感覺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是一個被拋棄的人,為此,鞏某感到非常痛苦。
三、個人成長史、身體狀態(tài)、社會功能
鞏某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家庭經濟狀況良好。自幼身體健康,沒有患過嚴重疾病。父母離異后,失去了母親的關愛,再加上父親的脾氣越來越大,致使原本感覺失落的他心情越來越糟,經常毫無緣由地煩躁。雖然能按時到校學習,但學習成績一般。
四、心理咨詢師的觀察和他人陳述
鞏某思維非?;钴S,口齒伶俐,動作靈敏,有較強的集體意識,很喜歡在課上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下課過于活躍,情緒不穩(wěn)定。
從鞏某的任課老師處了解到:鞏某過于頑皮并多次違紀,曾被多名同學投訴。對于老師的簡單懲罰,早已司空見慣,不放在心上。
鞏某身處一個離異的家庭,撫養(yǎng)權交給了爸爸,但是爸爸卻經常酗酒,所以鞏某常被寄養(yǎng)在奶奶家。
從鞏某的同學處了解到:鞏某上課坐不住,下課到處跑,有時因為小事和同學產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有時他也很講義氣,喜歡幫助同學。有一次,班內有一名同學感冒了,這名同學的床鋪正在靠近門口的位置,冷颼颼的涼風從門縫鉆進來,讓這個身體虛弱的男孩望而生畏。這時,鞏某主動找到老師,說明了那位生病同學的情況,并主動提出要和該同學換一下床位。
五、心理測驗結果
CBCL
社會能力 28
行為能力 75
六、評估與診斷
診斷依據:
1 、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該求助者的知、情、意統(tǒng)一,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無邏輯思維的混亂,無感知覺異常,并且沒有表現出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
2、對照癥狀學標準,該求助者表現出焦慮、抑郁癥狀;從嚴重程度標準看,該求助者心理問題因現實負性事件引起,反應強度不甚強烈,不良情緒反應沒有影響邏輯思維,無回避和泛化,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3、根據以上依據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對該求助者需做的鑒別診斷有:
1、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由于生活中的負性事件而產生的內心沖突,從而引起不良情緒反應,有明顯的道德色彩,不良情緒的反應在理智控制下,不失常態(tài),基本維持正常生活、社會交往,但效率下降。情緒反應的內容沒有泛化。
2、與焦慮性神經癥相鑒別:根據神經癥的鑒別標準,該求助者雖有抑郁和焦慮的癥狀,但與現實刺激有關,并且具有道德色彩,心理沖突表現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經癥。
該來訪者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是:
1、生物原因:該求助者處于青春期,對父母在心理上仍有一定的依賴。
2、社會原因:(1)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一個月前父母離異。(2)缺乏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幫助,未得到理解和關注,缺乏正確的指導。
3、心理原因: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父母、老師、同學都不喜歡他,從而失去自尊心,產生不良情緒。
七、制定咨詢目標
近期目標:幫助求助者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掌握正確的交往方式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改善同學關系。
遠期目標:幫助求助者重拾自信,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促進其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長。
八、咨詢方案的制定
咨詢方案由雙方共同商定如下:
(一)方法原理:
1采用模仿法
在本校鞏某熟悉的同學中,幫助其尋找榜樣,并與作為榜樣的同學深刻交流,讓其明白幫助鞏某的方法與目的,與老師共同關注,改變鞏某的缺點。
2采用陽性強化法
陽性強化法就是在一種行為之后,繼之以強化獎賞,則會增加這種行為的發(fā)生。據此,在鞏某能夠認真聽完一節(jié)課時,與同學愉快交流時,學習成績有所提升時,及時對他進行鼓勵和認可,從而使他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找到自身價值所在,增強自信心以及對自我有所改變的勇氣。任課老師、周圍同學皆可成為其行為監(jiān)督者。
(二)咨詢時間: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鐘,共三次。
九、咨詢過程
本次咨詢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心理診斷階段,主要任務是了解求助者的問題困擾,收集資料,確定咨詢目標和方案
第一次咨詢(2018年11月9日)
過程:咨詢師認真傾聽求助者的煩惱,對其能主動咨詢給予積極關注,很快得到求助者的信任,使他能夠盡情傾訴。初步確定求助者的主要問題是父母離異后,生活上以及感情上的不適應。據此與求助者協(xié)商制定咨詢目標和方案。
咨詢結束后,向求助者的老師、同學了解情況,進一步補充資料。
第二階段:咨詢階段,主要任務是幫助求助者分析和解決問題,改變其不恰當的認知、情緒和行為。
第二次咨詢(2018年11月16日)
過程:1主要采用陽性強化法。首先與求助者一起分析他生活、學習中的優(yōu)勢,予以肯定。然后就近一周來,求助者的自身變化進行探討,并分析原因。
2 幫助鞏某確定生活中的模仿對象,使求助者確定目標,明確方向。
第三階段:鞏固和提高階段,主要任務是回顧總結,鞏固咨詢效果,提高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次咨詢(2018年11月21日)
過程:總結求助者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提出今后發(fā)展目標。
十、咨詢效果評估
求助者自我評估:能有效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上課時能靜下心來認真聽課,學習有進步。
咨詢師評估:緊張情緒基本消失,能夠正確控制自己的情緒,放松心情。
求助者同學評估:和同學共同學習或游戲時,能夠順利合作,同學關系改善了不少。
CBCL
社會能力 35
行為能力 60
本案例是由父母離異引起的青少年一般心理問題,通過努力,鞏某的自我控制有了明顯增強,注意力也比較集中了,學習節(jié)奏加快了,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學方法,作業(yè)書寫認真,學習也有了較大的進步。達到了預期的咨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