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文
【摘要】“日記畫”又叫做圖畫日記,在小學階段開展“日記畫”教學,通過老師的教,改變學生繪畫作品符號化的現(xiàn)象,通過學生的學以及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等方面努力引導并促使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學會提煉生活中的素材,運用對稱、均衡、重復、節(jié)奏、對比、變化、統(tǒng)一等形式原理將所觀、所感、所想表達出來,從而提升觀察和記錄事物的能力,達到發(fā)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xiàn)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美術;日記畫
“日記畫”又叫做美術日記、圖畫日記,是一種非?;A的繪畫形式,以記事性為主,以生活為切入點,運用對稱、均衡、重復、節(jié)奏、對比、變化、統(tǒng)一等形式原理進行造型表現(xiàn),增進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旨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記錄事物的能力,從而達到發(fā)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xiàn)能力的目的。
一、起:小學生的繪畫作品引發(fā)思考
1.學生的繪畫內容符號化
在長期的美術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所畫物體跟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物體在外形、結構和顏色上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似乎已經將生活中的、鳥、太陽、樹木等符號化。例如,美術作品中,學生習慣性將背景畫為小鳥、白云、太陽、樹,而且大部分學生的小鳥、白云、太陽、樹的外形都是一樣的,這一現(xiàn)象在三、四年級也普遍存在。
2.學生所畫物體與實物相差甚遠
兒童的繪畫大多數(shù)處于想象繪畫時期,很多繪畫形象都是想象出來的,這是兒童繪畫的優(yōu)點。但是,想象應當遵循事物本身的特點,例如,學生喜歡將人物畫為火柴人,畫的人物很多沒有鼻子,畫的手很多是四根手指,雖然這些都帶有兒童的特征,但這個不符合對事物的認知。
二、承:調查研究,了解學生作品的具體情況
為了更加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采取抽樣調查和口頭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從一年級抽取一個班對學生的繪畫情況做出了分析和調查(見圖表)。(2016年)
小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但是不知道畫什么,除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引導不夠這一因素,那就是他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觀察和記錄事物較少,積累的素材不多,素材的來源大多數(shù)為老師或者父母給出的具體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局限了孩子的思維,他們認為可能畫就應該這么畫,最后導致作品的內容雷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受到限制。
三、轉:思考能夠改變現(xiàn)狀的方法——“日記畫”進入腦海
嶺南美術出版社的四年級上冊的兩課:第14課《我的第一次》和第15課《我的一天》,這兩課都是圖畫日記。在教授這兩課的時候,對于課本中的畫例,學生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興趣。而且就當堂課的作業(yè)效果來看,效果良好,且生動、有趣。并且,日記畫的教學與美術教學的基本理念不謀而合,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累生活中的素材,尊重物體固有形態(tài)和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意從而拓寬思維,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目的?;谏鲜龅乃伎?,開始著手將“日記畫”的教學滲透至小學階段的教學中。
四、合:開展“日記畫”教學的實踐
1.課程統(tǒng)整,因時施教
(1)梳理課本內容,完美融合。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從課堂上讓學生認識“日記畫”,了解“日記畫”的內涵、構成要素以及繪畫的要求。于是,對小學美術1-12冊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梳理,找出能與“日記畫”相契合的教學內容,在課程之前讓學生觀察并且記錄,力爭讓學生關注生活。
(2)增加拓展課程,適度延伸。學生身邊發(fā)生的有趣事情較多,然而卻不知道或者不會將其作為“日記畫”的素材提煉并表達出來,老師以生活為原點引導學生如何捕捉素材。因此,課堂教學中,適時適量增加課本以外的“日記畫”拓展課程,拓展課程的一方面提升學生對繪畫素材提取的能力,另一方面解決學生繪畫的技法問題。
(3)構建日記畫拓展課“5s”教學模式。對日記畫的教學進行深入探索,探索出以“回顧事情——知識講授——繪畫創(chuàng)作——展示評價——拓展”為教學五環(huán)節(jié),構成了基于小學階段日記畫教學的“五環(huán)五學”教學模式。
①一環(huán)(激趣引學):回顧事情。老師以故事、游戲、問題設疑等形式,將學生拉回到事情發(fā)生的當天。
②二環(huán)(智慧導學):知識講授。通過觀看圖片,老師加以引導,加深印象,了解當堂課知識點,構思畫面。
③三環(huán)(明辨思學):繪畫創(chuàng)作。思考如何利用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來完善畫面。
④四環(huán)(展評促學):展示評價。展示學生的作品,通過自評、互評以及師平三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作品,促進學生繪畫能力的再提高。
⑤五環(huán)(拓展自學):拓展。課程結束之前,對當堂課的知識點進行延伸,拓寬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課后進行再創(chuàng)作。
(4)開設日記畫興趣小組,部分提升。學校開設有“日記畫”第二課堂和校,對學生進行集中輔導,力求做到全校普及的同時,以點帶面增強學生的作品意識。目前,學生的作品形式豐富多樣,已出現(xiàn)了木板畫、摩天輪以及各種形狀的畫冊等。
2.配備速寫本,堅持每周一畫
“日記畫”強調的是記事性,全校學生每人配備一個速寫本,堅持每周畫一幅“日記畫”。老師會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結合當周學校發(fā)生或者即將發(fā)生的事情布置“日記畫”的參考主題,所有參考主題貼近學生生活,可觀、可控、可理解。當然,老師更加鼓勵學生自己決定“日記畫”的主題和內容。
3.融入校園文化,全面滲透
目前,學校開設有“日記畫”角落、樓梯側墻、30個班級外墻三大展示區(qū)域,用以全方位展示學生的“日記畫”作品。日記畫角落和樓梯側墻展示校隊學生作品,包括木板日記畫、摩天輪、畫冊等;班級外墻用以展示各班級學生“日記畫”作品。力爭讓日記畫滲透在校園的方方面面。
4.適時展示,提升內涵
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日記畫教學的相關經驗推廣至鎮(zhèn)內、市外。目前,面向市、鎮(zhèn)級的“日記畫”展示課例共8節(jié),講座5場,均得到同行乃至社會人士的高度贊揚。
五、實踐效果與反思
1.實踐效果
“日記畫”的教學歷經三年多的實踐,現(xiàn)階段學生的繪畫作品呈現(xiàn)以下特征:①學生作品符號化的現(xiàn)象基本消失;②繪畫內容已然豐富;③其繪畫作品已有豐富的想象力。實踐證明,在小學階段開展“日記畫”教學的實踐,能夠促進教師在教學前深入分析各班級學生的特征,有利于教師在不同學生群體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附近精準試教,幫助學生提高繪畫水平,促進學生藝術感知能力和想象力的提升。
2.實踐反思
從2018年開始,學生中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不及時完成以及應付“日記畫”作業(yè)的現(xiàn)象。所以,老師在“日記畫”教學中應當注重趣味性以及不同學生對日記畫的關注點。同時,老師應當適時改變“日記畫”的作業(yè)形式,讓“日記畫”成為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種方式,成為小學階段的珍貴回憶。
參考文獻:
[1]林仕杰.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美術“日記畫”實踐研究[M].華夏教師,2018.
[2]龔虹輝.人人都能畫日記畫[J].美術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