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繼平
摘要:本文以鏡頭回放的形式展示部分獨生子女表現(xiàn)出來的冷漠性格,剖析其形成原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教育活動嘗試,春風化雨般滋潤學生的心田。
關鍵詞:愛心教育?感化策略?性格養(yǎng)成
當前獨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上表現(xiàn)出冷漠的性格傾向,任其發(fā)展必會導致他們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目前,在學生性格養(yǎng)成方面的教育現(xiàn)狀是言教過多、感化較少。我們要探索出具有人性關懷、真切之愛的感化教育策略。
多年來,我一直在鄉(xiāng)村任教,并擔任了多年的班主任,對身邊的孩子的性格尤其是對農村獨生子女及留守兒童的性格做了一些了解。部分獨生子女表現(xiàn)出冷漠的性格傾向,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一、鏡頭回放
鏡頭一:在一次主題班會課上,我開展了一次捐款活動。學校鄰近初中有一少年不幸患上絕癥,且他家是貧困戶。在我宣布捐款活動正式開始后,班上絕大多數同學都積極響應,你5元,我10元……大家都爭先恐后地擁向捐款箱。而家境相當不錯的包明明(代指)坐著一動也不動,一副無動于衷的樣子。
鏡頭二:上午第三節(jié)課剛上,窗外突然大雨傾盆,班上還有少數同學忘記帶雨傘了??吹竭@一幕,我立即讓帶了雨傘的同學發(fā)揚樂于助人的精神,與沒有帶雨傘的同學一道,為了明確任務,我安排了帶雨傘的陳揚(代指)邀上無雨具的李歡同學。
放學的鐘聲響了,雨還在下,陳揚同學一個人沖向雨中,我還未來得及叫他,只見他已消失在雨中,只留下李歡同學一個人坐在教室中發(fā)呆。
鏡頭三:班會課上,我開展了“一幫一”的教育活動,就是讓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主動抽時間幫助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互助互學,切實提高全班學生的學習成績。當我安排到劉飛同學時,他居然說,他不想幫別人。
二、案例剖析
1.情景呈現(xiàn)顯冷漠
我在遭遇幾次活動開展“挫敗”之后,靜下心來思考著這些事件的原因,為什么這幾位學生表現(xiàn)得這么冷漠?經過調查了解,他們三人都是獨生子女。經過大量的調查、問卷、觀察等,我發(fā)現(xiàn)在部分獨生子女身上表現(xiàn)出的冷漠更明顯,更突出。
2.冷漠形成源于生活
孩子們的個性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是很有關系的,我深知,獨生子女冷漠的性格傾向的形成,與他們長期的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我們的家長過分遷就、溺愛自己的掌上明珠。長此以往,孩子們自然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傾向,對其他的人或事都漠不關心的扭曲個性。
三、嘗試感化活動
為了切實幫助他們把一顆冷漠的心變成溫暖的心,我嘗試了如下活動。
1.活動是溫暖的
中秋節(jié)快到了,我在班上舉行一次“給留守兒童獻愛心”的活動,并以此給獨生子女上一課。上課之初,我就宣布今天老師給兒童過中秋節(jié),每人發(fā)一塊月餅,并送上衷心的祝福,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第二天,我在班上朗讀孩子在日記中寫的“吃了老師的月餅甜在嘴里,更甜在心中”的語句時,教室里又響起熱烈的掌聲,此時我深深感到身教重于言教!相信此舉讓每位同學的心更加溫暖,不再冷漠。
2.合作是美好的
新春伊始,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班開展了植樹活動,每人完成植一棵小樹的任務,只見同學們相互協(xié)作,一人培土,一人扶樹……同學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個個喜笑顏開。而此時還有包明明、陳揚等幾位獨生子女在那里獨自奮斗,卻怎么也栽不正樹苗。我看到這一幕時,并沒有立即安排別的同學去幫忙,也許他們此時是無法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我只是走到他們身邊,輕輕地問道:“需要別人幫忙嗎?”只見陳揚紅著臉不吱聲。我看時機到了,立即讓李歡同學前去幫忙,并適時補上一句:“李歡,不要因為上次陳揚沒有帶你回家而不幫人家喲!”只見陳揚低下了頭……
3.冷漠是可怕的
通過多次相關主題活動的開展,我想該到學生自己深刻體會到有必要有一顆愛心的時候了。我布置了一道課外調查作業(yè):請大家搜集近年來走向極端犯罪的大學生名單,了解他們青少年時的心靈是否冷漠。當我在班上了解同學們調查結果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頭頭是道,如馬加爵、藥家鑫、林森浩……在同學們也為之深切惋惜時,我嚴肅地說道,他們從小心中都只有自己,對他人都漠不關心,更談不上愛心了。大家說說,冷漠是否太可怕?答案是顯然的。
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后,我發(fā)現(xiàn)包明明竟主動撿起校園中的一片廢紙直奔垃圾桶;我時??匆婈悡P與學困生走在一起,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耍……他們變得陽光,我心里也溫暖起來了。只要植愛于學生心靈深處,何嘗不能感動、溫暖他們呢?
我從實踐中的感化活動得知:先從小處著手,就能夠更容易地說服人們做出助人行為和利他行為。
四、幾點體會
活動的開展,讓我有如下的體會。
1.“愛”的表現(xiàn)要真誠
對待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心。我們一線教師的愛心、耐心和細心,是照亮學生冷漠心靈的明燈。
2.活動的開展要有針對性
教化不如感化,針對獨生子女冷漠的心靈,我適時適度開展教育活動,讓他們切實感到漠視他人,就是孤立自己、封閉自己,最終達到把溫暖送到學生心靈深處的目的。
3.心靈潤澤要有滲透性
我們老師都想孩子長大后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而學生內心深處的品質轉化更要慢慢來,不能暴風驟雨式地說教,更不能急功近利。在平時多創(chuàng)造機會與學生溝通、交流、家訪,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與他們同歡樂、同憂愁、同進步。
潤物無聲,大愛無言。學生的幼小心靈是我們時刻需要用心澆灌的園地,讓我們走進學生心靈深處,用行動去影響他們,用情感去感化他們。
參考文獻:
[1]李希.面向個體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葉瀾,龐慶舉.深度訪談:讀懂創(chuàng)造教育天地的人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邊玉芳.讀懂孩子——心理學家實用教子寶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