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民
摘 要: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先對民族性的文化搶救與保護工作非常的重視,開始了民族文化的抑救與保護工作。通過半個世紀的持續(xù)搶救與保護,取得了重大成就。因此,保護與搶救鄂倫春的口頭傳統(tǒng),是我們繼續(xù)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國家對民族的政策為搶救與保護鄂倫春口頭說唱藝術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目前非遺保護的理論滯后于人們申遺的熱情,保護的機制與措施還不夠全面與完善,非遺保護中的若干理論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厘清。
關鍵詞:鄂倫春;口頭傳承;文化保護
鄂倫春民族傳統(tǒng)說唱藝術“摩蘇昆”的內容具有古老的歷史,從說唱故事的內容、人物形象分析鄂鄂倫春族一帶的說唱故事,其中不少內容、人物形象也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加強對鄂倫春族說唱藝術“摩蘇昆”的傳承與保護,加大對鄂倫春族說唱藝術“摩蘇昆”的挖掘的力度,組織相應的人員對鄂倫春族說唱藝術“摩蘇昆”的進行收集整理對發(fā)揚鄂倫春藝術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鄂倫春說唱藝術保護的意義
鄂倫春族是我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創(chuàng)作了豐富的民間文學作品,其中說唱文學“摩蘇昆”包括英雄史詩和民間敘事詩兩部分。對其英雄史詩的研巧,同我國的史詩研究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補充完善整個“東北亞史詩帶”的史詩研究,并在區(qū)域性史詩帶研究的基礎上構建對中華民族史詩的整體認識框架,更為國際史詩界提供鮮活的研究個案。對“摩蘇昆”中民間敘事詩的研巧有助于加深對鄂倫春族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從相關的資料和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看,鄂倫春族的族源問題,雖然存在各種各樣的說法,但是,大多數(shù)專家學者傾向于他們是“室韋人”、“肅慎人”的后裔,《鄂倫春族簡史》的編寫組成員趙福興和《鄂倫春族文學》作者徐昌翰、隋書今、龐玉田等專家學者認為:從我國古代史籍的記載看,與鄂倫春族有比較直接關系的古老民族,大概是南北朝時期活動于黑龍江流域的“室韋人”。綜觀“摩蘇昆”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表層文本研究,多為簡單描述文本,而缺乏系統(tǒng)的歸納、整理和升華。通過對“摩蘇昆”的分析和傳承,進一步證實“摩蘇昆”對于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增強民族也理認同感。這對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實現(xiàn)鄂倫春族傳統(tǒng)文化的順利變遷、豐富中華文化、構建多元文化世界有著積極作用。
二、鄂倫春說唱藝術的原始風貌及生態(tài)特點
(一)原始風貌
“摩蘇昆”作為鄂倫春族的民間文學作品,伴隨著鄂倫春族的悠久歷史流傳至今,文學、歷史、宗教、藝術等多重研巧價值,被學術界譽為鄂倫春族的“荷馬史詩”、鄂倫春族民間藝術的瑰寶、古老語言藝術的活化石。關于“摩蘇昆”一詞的來源,鄂倫春族歌者及整理翻譯者孟淑珍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在《鄂倫春語“摩蘇昆”探解》她從鄂倫春語和鄂倫春族歷史兩方面出發(fā),認為“摩蘇昆”的由來有不同的解釋。首先,“摩蘇昆”一詞同氏族與莫日根有語言淵源關系,“摩蘇昆”大概源于“莫日根”、“莫昆”。其次,“摩蘇昆”源于鄂倫春語“摩爾布任”或“摩如布任”,意思為反復、不斷地委屈、傷也或悲泣。
(二)生態(tài)特點
文化的形成、傳播與族群在特定生存環(huán)境中的活動有著直接的關系。任何一種口頭傳統(tǒng)都是在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孕育而產生的??疾煲粋€民族口頭傳統(tǒng)的發(fā)展變遷必須結合不同的歷史階段中自然、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與發(fā)展。因此,只有了解歷史上鄂倫春族的主要活動區(qū)域,并結合“摩蘇昆”中所反映的鄂倫春人活動范圍,才能更有助于探討自然生態(tài)及文化環(huán)境對“摩蘇昆”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鄂倫春人熱情好客。由于薩滿教提倡平等互助的集體觀念,形成了鄂倫春人好客之俗,鄂倫春人喜歡歌舞表演,過去每當巧獵歸來,或者本民族盛大節(jié)日,他們都會以歌舞的形式狂歡、慶祝,表演的同時,也促進了“摩蘇昆”的傳承與發(fā)展。
三、鄂倫春說唱藝術的保護與傳承
“摩蘇昆”的每部作品都化現(xiàn)著山里人的好客與熱情。一方面,從演唱語境的角度看,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摩蘇昆”的保護。早在上個世紀50到60年代,就有一批專業(yè)工作者和業(yè)余愛好者深入鄂倫春族聚居區(qū)進行調查、采風,采集了大量的民歌、民間舞蹈和民間故事,為“摩蘇昆”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鄂倫春族“摩蘇昆”于2006年進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黑龍江省遜克縣新鄂鄉(xiāng)獵民莫寶鳳被中國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藝家憤會評選為“摩蘇昆”說唱傳承人,國家政策對“摩蘇昆”的保護和傳承也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課題組韓有峰等人已經錄制了國家級傳承人莫寶鳳和大興安嶺地區(qū)最后一個女薩滿關扣妮等人講唱的十幾盤“摩蘇昆”。從演唱者和聽眾來講,“摩蘇昆”培訓班的成立有助于培養(yǎng)新的傳承人,黑龍江省文化廳文化遺產保護中也成立了對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摩蘇昆”保護工程,對“摩蘇昆”進行專題研究。
鄂倫春“摩蘇昆”說唱藝術不僅是寒夜中的娛樂方式,更是長輩教育晚輩的一種途徑?;蛟S“摩蘇昆”就是在這樣的時空條件下慢慢傳承下來的。無論是婚喪嫁娶、慶祝豐收還是閑暇時間,說唱“摩蘇昆”都成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然而,隨著鄂倫春語的退化、演唱者的相繼辭世、語境的缺失以及聽眾的減少等,“摩蘇昆”傳承步履維艱。我們現(xiàn)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整理、保護、傳承和研究,讓鄂倫春族的標志“摩蘇昆”不至于成為博物館的標本,進一步豐富我國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
參考文獻
[1]張文靜.從神圣到世俗[D].中央民族大學,2015.
[2]吳迪.鄂倫春族說唱音樂“摩蘇昆”的考察與研究[D].延邊大學,2011.
本課題為黑河學院一般課題《黑龍江流域“世居民族”口頭說唱藝術搶救性整理與研究》課題編號:YSY2020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