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2019-09-10 07:22:44劉強
        名作欣賞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孔子

        劉強

        為學(xué)與修身

        既然為學(xué)之道,其目的不在“為人”,而在“為己”,不是向外“求諸人”,而是向內(nèi)“求諸己”,那么,為學(xué)的第一步,便不是所謂治學(xué),而只能是修身。我們說儒學(xué)是“人學(xué)”,關(guān)鍵在此。

        關(guān)于為學(xué)與修身之關(guān)系,《論語·學(xué)而》篇有三章值得注意: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p>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xué),

        吾必謂之學(xué)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矣。”

        這三章都涉及“學(xué)”字,但又不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知識論或文化課的“學(xué)”,而在在關(guān)乎立身處世的“行”,也即“修身”“行己”和“做人”。細讀這三章,很容易得出一個結(jié)論,即在孔子看來,做人好、修身好便是學(xué)問好,反過來,做人、修身不好的人,一定沒有真學(xué)問!你可以說孔子的這種學(xué)問觀有一點“泛道德主義”的傾向,但你不能不承認,對于人類共同體而言,有才無德者的破壞力,要遠遠大于有德無才者。更何況,孔子并非片面強調(diào)德,而是致力于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文質(zhì)彬彬之君子。古人講究“經(jīng)明行修”“文行出處”,蓋緣乎此。這一判斷對于我們今天的人才觀、學(xué)問觀,不啻一種當頭棒喝!可以說,孔子的為學(xué)之道,事實上也就是君子修身之道。孔門的學(xué)問,并非僅指學(xué)習(xí)知識、道理和技能,更多的是指“修身”與“行己”,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做人”。連墨子都說:“士雖有學(xué),而行為本焉?!保ā赌?修身》)準乎此,那些寫了很多書、拿了很多專利、擁有很高知名度的所謂人才,不一定就真有學(xué)問——如果他們連起碼的做人道理都不懂的話。

        那么,到底何謂修身?修身之道所指為何呢?下面就結(jié)合(《四書》來談一談。

        修身之次第

        首先須明白,修身的“身”,不是他人之身,而是己身,故修身也即“修己”。《說文解字》稱:“身,躬也。象人之形?!毙摒B(yǎng)好己身,使之合禮、合德、合道,乃是君子“為己之學(xué)”的第一步?!靶藜骸币辉~,最早見于《論語·憲問》篇: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酰俊痹唬骸靶藜阂园踩??!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這里的“修己”,便是修身。修身,即修治己身,其最終目的是完成君子人格,達至仁者之境,不修身則無以為君子、仁人。在孔子看來,“修己以敬”是君子為學(xué)的第一步,沒有恭敬心,徒有表現(xiàn)欲,很難成就君子人格。在孔門諸弟子中,子路可謂“大師兄”,剛直率真,而有“好勇”之病,故孔子對癥下藥,因材施教,而有以激之。子路兩度問“如斯而已乎”,正可見其憨直外露之性格。不過,作為《論語》的讀者,我們還真要感謝子路——他不問,孔子就不答,孔子不答,我們恐怕就永遠不明就里、蒙在鼓里了?!抖Y記·學(xué)記》有云:“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以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孔子正是“善待問者”和“善答問者”,在子路的兩次追問下,他分別答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真是遞進爭高,層轉(zhuǎn)層深。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安人”與“安百姓”,雖規(guī)模、境界有小大之別,但都以“修己”為前提,來不得半點含糊?!@可以說是修身的“三段論”。

        竊以為,這一章啟發(fā)了《大學(xué)》首章的“三綱八日”。“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便是“修己以敬”,“親民”便是“修己以安人”,“止于至善”便是“修己以安百姓”。而“八目”也正在此基礎(chǔ)上推衍而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正是孔子教導(dǎo)子路的“修己以敬”,皆為“修身”之功夫,如果修身功夫做得好,便實現(xiàn)了所謂“內(nèi)圣”;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從“修己以安人”到“修己以安百姓”的次第展開,如果真能做到“安人”與“安百姓”,則是實現(xiàn)了所謂“外王”。也就是說,修身雖然是“向內(nèi)求”,但修身的結(jié)果,卻可以施及家國天下,并最終成就君子的理想和抱負。這是一個由內(nèi)及外、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推理過程,也是君子為學(xué)必經(jīng)之次第與階梯。每次讀到這一章,便不禁為古圣賢的澄明智慧與誠篤信念擊節(jié)贊嘆。

        為什么說“修身在正心”呢?《大學(xué)》第八章解釋說: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這說明,先秦儒家已經(jīng)注意到“身心一如”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如果說修治己身是一“向內(nèi)求”的姿態(tài),那么“修身在正心”,則在“向內(nèi)求”的方向上更進一步,由形體之“身”深入到精神之“心”?!吨杏埂肥渍抡f: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

        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其實,“中和”之境便是“正心”之果,而“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皆人之情欲所“發(fā)而不中節(jié)”者,“發(fā)而不中節(jié)”正因不能“正其心”,不能“正其心”,又豈能“致中和”?“心不在焉”實際上就是“心不在身”,也即宋儒所謂“心不在腔子里”,這就是“身心分離”之狀。一旦“身心分離”,則你的視聽言動、飲食起居,都會出現(xiàn)紊亂、恍惚、錯位、無感,這便是“麻木不仁”了。從哲學(xué)思想史的角度看,儒家之心學(xué)實已在此發(fā)軔。而“身心”這一范疇,作為儒學(xué)修身功夫論的原初概念,無疑啟發(fā)了后來作為認識論或者說美學(xué)方法論的“形神”這一范疇。進而言之,道家的“神為形主”的思想,其實與儒家“心為身主”的思想淵源有自,一脈相承。

        那么,“身修而后家齊”又該如何理解呢?(《大學(xué)》第九章接著說: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辟”,讀為僻,猶偏也。整章意為:之所以說管理好家族先要修養(yǎng)好自身,是因為人們對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見,對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私,對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執(zhí)。因此,能喜愛某人又了解其缺點,厭惡某人又能承認其優(yōu)點,這樣的人天下太少了。這說明,修身不僅次第,而且是由內(nèi)而外、漸次擴展和生發(fā)的。

        修身之方法

        關(guān)于修身之方法,大概可以歸結(jié)為以下幾點:

        一日懲忿窒欲。此語出自《周易·損卦》:“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笨追f達疏:“君子以法此損道懲止忿怒,窒塞情欲……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薄皯头拗嫌?,說得通俗些,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欲望,類似于現(xiàn)代管理學(xué)中“自我管理”中的“情商管理”。《論語》開篇就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慍”即不生氣,正是“懲忿窒欲”的結(jié)果,也是君子人格的表現(xiàn)。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效地做好了情緒的自我管理。西諺云:“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贝葷壬苹饡膭?chuàng)始人證嚴法師也說:“你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為你修養(yǎng)不夠?!保ā鹅o思語》)坊間流傳杜月笙的一句名言:“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這些話,都是對“懲忿窒欲”的不同詮釋和應(yīng)用。

        上引《大學(xué)》傳七章所說的“修身在正其心”,身有所“忿惶”“恐懼”“好樂”“憂患”,“則不得其正”,其實也是“懲忿窒欲”的意思?!胺蕖迸c“欲”皆出于“心”,只有很好地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貪欲,也即管住自己的“心”,才能做到《中庸》首章所說的“致中和”之境。后來的儒者都追求“未發(fā)之中”,也是“懲忿窒欲”的最好表達。但話又說回來,這種境界并非人人可期而至,故王陽明說:“不可謂未發(fā)之中常人俱有。蓋‘體用一源’,有是體即有是用。有未發(fā)之中,即有發(fā)而皆中節(jié)之和。今人未能有發(fā)而皆中節(jié)之和,須知是他未發(fā)之中亦未能全得。”(《傳習(xí)錄》卷上)

        在孔門中,顏回堪稱“懲忿窒欲”的表率?!墩撜Z·雍也》篇載: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日:“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

        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正是“懲忿窒欲”的結(jié)果。明明顏回是“修身”好,孔子卻偏說他“好學(xué)”,可知“為學(xué)”最終是落實在“修身”上的。顏回在回答孔子“盍各言爾志”的提問時,曾說:“愿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這還是在談君子修身之道,說明要想做一個君子,不僅負面的情緒和過失要克制,就連自己的優(yōu)點和功勞,也不能張揚和表白。因為喜怒哀樂都是“欲”,“怒”要克制,“喜”也要克制??鬃舆€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保ā墩撜Z·季氏》)不用說,這也是教人“懲忿窒欲”。

        說到“欲”,《論語·公冶長》篇有一則好例:

        子曰:“吾未見剛者?!被蛟唬骸吧陾枴!弊釉唬骸皸?/p>

        也欲,焉得剛?”

        孔子言下之意,申棖也有不少貪欲,哪里能夠真正剛強呢?成語“無欲則剛”或由此出??鬃舆@么說,難道是要人無欲無求嗎?當然不是。儒家對人的正當欲望一向肯認和重視,(《禮記·禮運》就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說:“食、色,性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M管肯定“人之大欲”,但儒家的修身之道,則主張“窒欲”和“寡欲”。孟子正是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養(yǎng)心”說的。

        孟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保ā睹献印けM心下》)

        意思是:養(yǎng)心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方法了。那些平素欲望少的人,盡管也有失去本心的,為數(shù)卻是很少的;那些平素欲望多的人,盡管也有能保存本心的,為數(shù)也是很少的。朱熹解釋此章說:“欲,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欲,雖人之所不能無,然多而不節(jié),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學(xué)者所當深戒也?!?/p>

        所謂“寡欲”,并非要人“無欲”,只是要給欲望“做減法”。因為欲望若不加節(jié)制,就會變本加厲,無休無止,永無滿足之日,人就成了欲望的奴隸?!抖Y記·樂記》說:“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焙笫廊寮摇按嫣炖?,滅人欲”之說,實已在此萌芽。如程頤在論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時就說:“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保ā抖踢z書》卷二十四)朱熹循此立論,說:“圣人干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薄皩W(xué)者須是革盡人欲,復(fù)盡天理,方始為學(xué)?!保ā吨熳诱Z類》卷四)王陽明也說:“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傳習(xí)錄》)

        那么,“存天理,滅人欲”到底指的是什么?真的是要滅掉人的正當欲望,“壓抑人性”嗎?只要讀讀朱熹和他弟子的這段對話就一目了然了:

        或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朱子)答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語類》卷十三)

        我們真要感謝這位善于提問的弟子,他能以飲食設(shè)譬,真是妙不可言!但弟子善問,還需老師“善答問”。朱子不愧是明師,他的回答斬截明快,一語中的,給人以撥云見日之感。原來所謂“天理”,就是指人的正當欲望;而“人欲”,則是指人的貪欲和私欲!比如饑則欲食,寒則欲衣,這便是“天理”;如果你饑寒交迫,想的卻是山珍海味、錦衣玉食,那就是“人欲”了!朱子說“存天理,滅人欲”,正是要我們“存天理之公,滅人欲之私”!以往批判宋明理學(xué),常常以此為口實,口誅筆伐,頻做誅心之論,殊不知完全是斷章取義,郢書燕說。如此厚誣先賢,真是強不知以為知,不僅混淆了是非和視聽,而且侮辱了古人的智商,降低了民族文化的水準,數(shù)典忘祖,得不償失!

        二曰謹言慎行?!墩撜Z》中有許多格言,都關(guān)乎言行之辨。例如: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保ā墩撜Z-為政》)

        說明君子之道,重在行而不在言。君子立身處世,不僅要言行一致,而且要行在言先。又如:

        子張學(xué)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保ā墩撜Z·為政》)

        子曰:“君子欲敏于事而訥于言?!保ā墩撜Z·公冶長》)

        這都是教人謹言慎行,訥言敏行,不要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言行不一,是非??蓯u的事: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保ā墩撜Z-里仁》)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保ā墩撜Z·憲問》)

        這里“逮”也好,“過”也好,都賦予語言以一種不易覺察的“速度感”——紅口白牙地“滿嘴跑火車”太容易了,而真正的踐行諾言卻非常難,所以才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說法。如果說,謹言慎行、訥言敏行是一種“未發(fā)之中”,那么言行一旦發(fā)出,又該遵循怎樣的標準呢?且看下面一章: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黼·衛(wèi)靈公》)

        孔子認為,言語當忠誠信實,行為當誠篤恭敬,做到這一點,人即使走遍天下,甚至到化外之地,也能暢通無阻;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在本鄉(xiāng)本土,甚至街坊鄰里間,也將寸步難行!《中庸》所謂“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蓋即此意也。

        在言行之間,孔子顯然更重視“行”,所以“孔門四科”,首德行,次言語,再次政事,復(fù)次文學(xué)??鬃又詫Α把浴辈粔蛐湃危c他對“仁”的理解有關(guān)??鬃诱f:“巧言令色鮮矣仁。”(《學(xué)而》)又說:“仁者其言也切?!保ā墩撜Z-顏淵》)“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這方面,孔子有過教訓(xùn),也犯過“輕信”的錯誤:

        宰予晝寢。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保ā墩撜Z·公冶長》)

        宰予是孔門四科“言語”科的高材生,但卻言行不一,作為“反面教材”,甚至改變了孔子對人的基本認知和態(tài)度。吸取教訓(xùn)之后的孔子,得出了一個屢試不爽的結(jié)論:“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這句話的潛臺詞是:真要了解一個人,不要看他如何“言”,而要看其如何“行”!這說明,言行不慎,實乃修身之大忌!

        三曰克己慎獨。先說“克己”。我們說過,“為己之學(xué)”的“為己”,可以解作“為了自己”,也可把“為”當作動詞,解作“修己”“行己”“克己”?!翱思骸保蔷有薜莱扇手翞槠D難的一步: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克己復(fù)禮,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以復(fù)歸到合禮的狀態(tài)。前面說的“懲忿窒欲”正是“克己”的功夫。孔子還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保ā墩撜Z·季氏》)這里的“九思”,也可一言以蔽之,即“思無邪”。其中,“忿”“欲”和“思”都屬于“未發(fā)”狀態(tài)的“克己”,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則是“發(fā)而皆中節(jié)”,也即所謂“復(fù)禮”“歸仁”的狀態(tài)了。

        因為君子要“克己復(fù)禮”才能成就仁德,所以相比向外表現(xiàn)的“示眾”和“從眾”,儒家更重視向內(nèi)反躬的“慎獨”和“誠意”。(《大學(xué)》傳六章說: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獨也。謙通“慊”,滿足義;自謙,也就是自足自洽,心安理得。所謂“獨”,根據(jù)朱熹的解釋:“獨者,人之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薄吧鳘殹?,即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茍,合禮中道。所以修身之道,也是修心之道,“誠于中”才能“形于外”,萬不可自欺欺人。又,《中庸》首章云: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予慎其獨也。

        這里的“率性”,即遵循人之本性,如果“率性之謂道”,那么“修道”其實便是“修身”。而“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便是“修身”到了“慎獨”境界,也即“修己以敬”了。又《論語·季氏》篇載:

        孔子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p>

        可知,“戒慎恐懼”是君子才有的內(nèi)在敬畏,小人則無此敬畏。《中庸》說“小人而無忌憚也”,也是此意。換言之,一個人若能“慎獨”,便是“知天命”了,因為“知天命”,故能充滿對天理良知的莫名敬畏。有此敬畏,自然能“慎獨”?!吧鳘殹钡墓Ψ颍瑯O為精密幽微,其對于君子心性和人格的塑造,其實已接近宗教信仰的境界。就此而言,儒教是否存在,根本無須討論和證明,因為真正的信仰,無不出于信者的“自覺”和“自信”,至于不信者的“疑”與“惑”,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四日內(nèi)省自反?!翱思荷鳘殹备M一步,便是“內(nèi)省自反”,即自我反省、自我攻錯的修身功夫。如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墩撜Z·里仁》)又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保ā墩撜Z·公冶長》)“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這里的“求”,乃責也,故此句的真實意思是“君子責諸己,小人責諸人”。以此來衡量辨別君子小人,立竿見影,毫發(fā)不爽!孔子還主張:“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攻其惡,無攻人之惡”,“樂道人之善”,“無求備于一人”,等等,無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之意。換言之,一個人要想做君子,就必須“對自己狠一點”!

        因為能“反求諸己”,便沒有工夫去“怨天尤人”?!墩撜Z·憲問》篇載: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

        不暇?!?/p>

        子貢是孔門“言語”科高弟,才高意廣,善于貨殖,堪為“孔門首富”,故其人難免心高氣傲,目中無人。方者,謗也;“方人”,也即非議他人。針對此病,孔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端木賜就那么好嗎?我連修養(yǎng)自己都來不及,又哪有工夫去批評他人呢!

        有孔子的榜樣在前,自然有眾弟子效法在后。《論語·學(xué)而》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曾子“三省”正是“內(nèi)省自反”的最佳范例。顏淵死后,曾子成為孔門道統(tǒng)的真正傳人,正在其能修身為己,不折不扣地踐行夫子之道。這種自反精神也在《大學(xué)》《中庸》和《孟子》中得到很好的繼承,如孟子多次提到“反求諸己”:

        孟子日:“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

        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其身正而天下歸之?!?/p>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

        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

        這也即是(《大學(xué)》所謂“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抖Y記·學(xué)記》也說:“學(xué)然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xué)相長也?!笨梢姡粋€人若能“自反”,就能夠勇猛精進,自強不息。

        明代思想家呂坤在《呻吟語》中論及修身,說:“人不難于違眾,而難于違己。能違己矣,違眾何難?”他又講了一個故事說:“一友與人爭而歷指其短。予日:‘于十分中君有一分不是否?’友日:‘我難說沒一二分?!枞眨骸覍⑦@一二分都沒有了,才好責人?!笨梢哉f,“反求諸己”與“見賢思齊”,一反一正,都是君子修身的“不二法門”。

        五日遷善改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儒家修身,亦注重遷善改過之道。《周易·大象傳·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边@應(yīng)是“遷善改過”的最早出處。此外還有“改過不吝”(《尚書·仲虺之誥》)、“有過必悛,有不善必懼”(《國語-楚語下》)、“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等,皆遷善改過之嘉言。

        孔子的君子之教,亦強調(diào):“過則勿憚改?!保ā墩撜Z·學(xué)而》)“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保ā墩撜Z·子罕》)“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子夏也說:“小人之過也必文?!保ā墩撜Z·子張》)這是說“改過”。而“泛愛眾而親仁”“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xué)而》),“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wèi)靈公》),“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季氏》),則是說“遷善”。

        也有遷善、改過(徙義)合說并舉者。如《述而》篇子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庇郑吨杏埂纷尤眨骸盎刂疄槿艘玻簱窈踔杏梗靡簧苿t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日不遷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也?!鳖伝氐摹安毁E過”,其實正是改過、遷善之結(jié)果。一個人的缺點毛病不斷改掉,其優(yōu)點長處也就越發(fā)彰顯,距離君子成德也就越來越近。

        “改過遷善”非一時一地之行為,而是貫徹終身、一以貫之的修身之道。從孔子的“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到蘧伯玉的“欲寡其過未能也”(《論語·憲問》),“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訓(xùn)》),再到子貢所謂“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皆可見君子修身的功夫次第和規(guī)模境界,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類似的表述其例甚多,如曾子說:“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保ā洞蟠鞫Y記·曾子立事篇》)《大學(xué)》說:“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一作速),過也。”孟子也說:“人恒過,然后能改?!保ā睹献?告子下》)“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孟子·公孫丑下》)此就“改過”而言。孟子還說:“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此就“遷善”而言。漢代儒者揚雄也說:“是以君子貴遷善,遷善也者圣人之徒與!”(《法言·學(xué)行》)言下之意,圣人并非天生,而是日改一過,日遷一善,不斷修身進學(xué)才能達到的。換言之,“止于至善”的境界或許永遠都難以企及,但只要在“遷善改過”的路上一往無前,就可以算得上“圣人之徒”了!

        修身之效用

        修身之方法已如上述,以下略說修身之效用。我們知道,孔子的言論和思想,并不以邏輯和思辨取勝,卻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論價值和十分強大的邏輯力量。有時候,一種偉大的思想,不一定是在絞盡腦汁地思考和奮筆疾書地推演中得來的,而常常就在師徒的閑談和對話中靈光乍現(xiàn),呼之欲出。這種生命的感發(fā)和激蕩,給人的影響和改變是巨大的。后世論修身之道,無不自“子路問君子”一章開出。如《大學(xué)》首章談修身之道,起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內(nèi)圣”功夫,由此推衍開去,可直接通向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境界。該章最后總結(jié)道: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這是說,修身是做人的根本,無論天子還是庶民,誰都不能豁免和逃避。這也可以說是儒家的“平等觀”。人在出身地位上,雖然有上下貴賤之別,但在修身上,則人人平等,絕無高下之分。修身為本,治平為末。修身不好而能治國平天下者,天下之大,未之有也!

        由此可見,修身之道真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貫穿人的一生。如果說,“正心”是“向內(nèi)”以修身,與“格物”“致知”“誠意”結(jié)合起來,屬于“盡精微”的一面,那么,“齊家”則是“向外”以修身,與“治國”“平天下”結(jié)合起來,屬于“致廣大”的一面。你不能不承認,儒家的修身工夫不僅在實踐上有著很強的可操作性,在邏輯上也是自足自洽的。

        《中庸》第二十章也反復(fù)論及“修身”之道,今摘錄如下:

        哀公問政,子曰:“……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恩知人,不可以不知天?!?/p>

        子曰:“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敝谷?,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這真是一篇詳細論證修身之效用的“大塊文章”!其中已涉及修身以至平治天下的眾多方面,既有倫理學(xué)價值,也有政治學(xué)意義,至今依然可為鏡鑒。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保ā睹献印るx婁上》)這是儒家的個體觀,也是儒家的天下觀。儒學(xué)不是把人看作原子意義上的個體,而是把人當作在時間和空間中不斷完善自我并對時空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大寫的“人”。故孟子說:“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孟子·萬章上》)這種“枉己不能正人”的思想,連道家也不得不承認?!痘茨献印ぴ徰杂?xùn)》說:“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庇终f:“矩不正,不可以為方;規(guī)不正,不可以為員;身者,事之規(guī)矩也,未嘗枉己而能正人者也?!边@種將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視為一體的思想,正與孔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以至“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一脈相承。關(guān)于此點,我們會在“治平之道”中詳談,這里就不贅述了。

        猜你喜歡
        孔子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中國漫畫(2022年3期)2022-04-19 12:59:1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家教世界(2021年16期)2021-06-21 08:45:56
        孔子愛書
        快樂語文(2021年9期)2021-05-06 02:19:38
        遇水逆,孔子是怎么破的
        “孔子曰”之孔子的悲慘童年
        孔子避雨處
        孔子在哪兒
        av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做爰69片免费看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百度| 女优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日韩专区|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超碰97久久| 国产乱xxⅹxx国语对白| 欧洲亚洲视频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仑精品| 300部国产真实乱| 91青草久久久久久清纯| av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交性大片| 六月婷婷久香在线视频| 免费看一级a女人自慰免费| 国产人妖直男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久久中文字幕人妻熟av女蜜柚m| 91精品在线免费|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亚洲熟妇久久国产精品| 伊人网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版 | 国产一区亚洲欧美成人| 色婷婷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 亚洲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国产一级黄片久久免费看| 亚洲中字幕日产av片在线|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 国产自拍一区二区三区| 东京热久久综合久久88| AV无码最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色|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是什么心态|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高潮少妇毛多水多水免费 | av永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