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風景構成法是一種繪畫藝術療法,也是一種投射測試。風景構成法的構成特征之一是咨詢師在繪畫者面前徒手給畫紙加上畫框。風景構成法中的每個風景項目都有其象征意義,但是咨詢師不能單一化地解釋。咨詢師要一邊共同參與繪畫活動,一邊觀察繪畫者,并且牢記自己在繪畫活動中的感受、繪畫者的反應以及繪畫者的實際情況等。
【關鍵詞】風景構成法;中小學生;日本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2-0015-03
【作者簡介】劉妮,日本龍谷大學博士研究生,日本臨床心理士。
一、風景構成法的定義與發(fā)展
風景構成法(The Landscape Montage Technique)是一種繪畫藝術療法,也是一種投射測試,由日本心理咨詢師中井久夫于1969年發(fā)明,1970年正式學術公開。風景構成法的發(fā)明和沙盤療法有關,它的解釋在很多地方參照了榮格心理學和沙盤療法的解釋方法。中井久夫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風景構成法,然后根據(jù)風景構成法作品的描繪情況,研究如何對他們實施沙盤療法。也就是說,風景構成法一開始是沙盤療法的預備測試,因為完成時間較短和所需道具簡單,并具有自由度高、客觀性低的特點,最重要的是對來訪者而言負擔較輕,所以在心理臨床實踐中被廣泛運用。
二、風景構成法的構成特征
風景構成法在實施時需要準備A4畫紙、黑色簽字筆、24色蠟筆三樣道具。在繪畫的過程中不允許使用橡皮,目的是保護風景構成法的“構成”特性。不論是把風景構成法當作心理療法還是心理測試使用,都采用同樣的操作方法。一般會先明確告訴來訪者讓他畫一幅風景畫,具體如下:“現(xiàn)在請你畫一幅風景畫,請按照我說的順序進行繪畫,等你畫好一個風景項目后,我會接著提示下一個風景項目。一共有10個風景項目,請盡量將畫出的10個風景項目整合成一幅畫。下面請按照我的提示順序描繪風景?!敝笇дZ中的關鍵點有兩個:一是要讓來訪者明確指導,必須按照咨詢師的提示順序進行繪畫;二是讓來訪者明確盡可能將各風景項目整合成一幅風景畫。
風景構成法的構成特征之一,是咨詢師在繪畫者面前給畫紙加上畫框。沙盤的外框具有保護制作者的制作活動和沙盤作品的作用,風景構成法中的畫框也是一樣的,有保護來訪者的繪畫活動和作品的功能,還有強迫來訪者繪畫的功能。咨詢師機械地給畫紙畫上一個畫框,和雙方建立穩(wěn)定的治療關系后,咨詢師再給畫紙?zhí)砑赢嬁?,這兩種畫框給來訪者造成的影響是大不一樣的。
風景構成法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構成性”,是因為繪畫者需要在空白的空間內整合各個風景構成一幅畫。各個風景項目的提示順序是河流、山、田地、道路、房、樹、人、花、動物、石頭以及附加物(任意)。河流有水流速度緩慢的,也有波濤洶涌的,繪畫者不同,表現(xiàn)出的姿態(tài)也各不相同。描繪出河流后,畫紙的空間就被分割成兩部分。描繪山的時候,山的定位和河流有很深的聯(lián)系。描繪田地的時候,需要考慮它占據(jù)的空間、進深等。描繪道路的時候,可能繪畫者會問:“可以畫兩條嗎?”可以回復想畫幾條都可以。畫出的道路可能連接河流、山或田地,也可能是一條獨立的路。河流、山、田地、道路基本形成了風景,這些是遠景群,作為風景的骨架,畫面基本已形成。
接下來的房、樹、人是中景群,這個繪畫順序與房樹人法相同。把房、樹、人畫在哪里,決定了風景是近景還是遠景。如果房、樹、人畫得小小的,并且畫得比較靠前,這幅風景就是遠景畫;房、樹、人畫得大大的,并且畫得比較靠后,這幅風景就是近景畫。中景群描繪好后,大致就能看到風景的全貌。
花、動物、石頭是近景群,是在風景中添加的一些景物。附加物中比較常出現(xiàn)的是橋梁、太陽、云等,當然也有人并不另外描繪附加物,而是對原有項目進行添加或修改。日本兒童心理治療專家山中康裕認為,描繪人后再描繪花,這是中井久夫的用心之處,因為花這個項目會讓繪畫者感覺輕松,同時咨詢師也會松一口氣。如果繪畫者拒絕畫人,他也會畫動物。這可能是因為繪畫者覺得不能完全信賴人,但不會被動物出賣,或者通過動物來隱秘地表達自己。而被選擇的動物則絕妙地講述了繪畫者的某個側面,有可能從中端詳出繪畫者的某種心境。石頭也是一個有生命的項目,中山久夫在長年使用風景構成法的過程中感受到,精神分裂癥患者可能會拒絕畫人、動物、道路,但是很多人會畫上石頭,就像給自己定位一樣。神經(jīng)癥患者會在道路上畫上很多石頭,強迫癥患者會像守護河流似的在河流邊上鋪滿石頭。
風景構成法的流程大致是:咨詢師引導提示風景項目→繪畫→再提示風景項目。作品完成后,咨詢師在與繪畫者一起欣賞作品的同時進行對話,如河流的方向是從哪里到哪里,深淺如何,山有多高、多險,畫中的人在做什么,這幅畫是什么季節(jié),你對這幅畫的印象如何,畫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等,以加深對作品的了解,也對解讀作品起到幫助。風景構成法中的每個風景項目都有它的象征意義,但是咨詢師不能單一化地解釋。日本學者皆藤章指出,咨詢師要一邊共同參與繪畫活動,一邊觀察患者,并且牢記自己在繪畫活動中的感受、繪畫者的反應以及繪畫者的實際情況等。
三、日本中小學生的作品特征
柳澤和嚴等人對220名日本小學生(同所小學不同年級)、82名中學生(兩所不同中學的1年級和3年級)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畫框中只用一條線表示河流把空間一分為二的,沒有構成層次的“沒有此岸的河流”(見圖1),在低年級小學生,特別是1年級小學生中出現(xiàn)得最多。河流有此岸和彼岸,將畫框中的上下空間分開構成層次的“連接左右邊框的水平河流”(見圖2),以及河流的流動方向更加明確的“在角落的河流”(見圖3),在3年級小學生中常見?!斑B接上下邊框的傾斜河流”(見圖4)在4年級小學生和中學生的作品中較多,河流把畫框中的空間左右分開,上下邊框帶出了河流的流動方向,并且傾斜描繪的河流使得層次感更強。“連接上邊框和側邊框的河流”(見圖5)在小學生到高中生的作品中都有出現(xiàn),尤其是在5年級小學生的作品中最多,通過河流傾斜的方向把畫框中的空間分割開,河流的流動方向比連接左右邊框的傾斜河流更加明確,構成層次比圖4更加明顯?!斑B接下邊框和側邊框的河流”(見圖6)在4年級小學生和1年級中學生的作品中基本各占一半,比起圖5類型的連接上邊框和側邊框的河流,從空間來看更有上下層次感。另外,“中斷的河流”(見圖7)在幼兒園大班小朋友到3年級小學生的作品中較多,而“和山連接的中斷河流”(見圖8)在1年級中學生的作品中較多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