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初見學生小卓(化名)是在小學新生入學分班時,小卓的奶奶介紹說:孩子父母已離異,由爺爺奶奶照看,過分寵愛使得孩子任性,還伴有一些多動,曾到醫(yī)院就診但收效不大,希望班主任老師多多照顧。
開學第一天,我感到家長的擔心不是多余的,上到第三節(jié)課時,小卓突然大哭起來:我要回家!引得班里很多學生也哭起來,任課教師將他送到我的辦公室。我?guī)退寥煸谀樕系臏I珠,問:“為什么要回家?”他的回答讓我愣住了:“媽媽不要我了,奶奶也不要我了,我要回家問問奶奶為什么不要我了?”為了穩(wěn)住他,我說會替他聯(lián)系奶奶,但現(xiàn)在有工作,得到中午才可以打電話。小卓問我:“如果奶奶不來接我,你能把我送回家嗎?”我點點頭,孩子放心地回去上課了。后來,小卓又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包括課上不聽講、課下看到別的同學的文具感到新奇就拿走……
我和小卓的奶奶深聊了幾次,找到了問題所在:
1.由于父母離異,家長懷有愧疚的心態(tài),一味遷就和滿足他的要求,使小卓形成了遇事就放任自己的心理定式。另外,孩子以為媽媽不要他了,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所以不能離開親人。
2.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態(tài)度上不一致。小卓的爸爸尚能堅持原則,但小卓的爺爺奶奶缺乏原則,碰到孩子軟磨硬泡就會答應他的要求。對于家長這種不一致的態(tài)度,小卓覺得可利用,進而放任自己。
3.在幼兒園期間,小卓自理能力較差,很多事情不能獨自處理,受到小朋友排斥,在與同伴相處時產(chǎn)生了一定自卑心理。
作為教師,我感到必須給予他相應的心理疏導,幫助他消除自卑,改變?nèi)涡缘牧晳T,引導他積極、友好地與家長、教師、同學交往。
為此,我的做法是:
首先,與小卓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使其感到老師是可以信任的,進而了解其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我與任課教師達成一致:通過鼓勵促使小卓增強自信心,滿足其情感需求。
其次,深入了解小卓,一方面盡量理解和寬容小卓日常學習、生活中所犯的錯誤;另一方面及時指出他所犯的錯誤,引導他改正錯誤并養(yǎng)成克服困難的良好習慣。
再次,鼓勵他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快樂。我說服他參加輪滑俱樂部,第一次上課時是由奶奶陪伴的,最終在老師的鼓勵以及俱樂部其他小伙伴們的互相攙扶下,小卓順利完成了最初訓練。后來他主動找同學練習,不讓奶奶來陪課了。
另外,進行“家庭輔導”。讓家長學習并改善教育子女的方法,保持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要知道,如果家長平時能真誠地關(guān)心孩子、平等地和他談心、嚴肅地批評他的過錯,就能在孩子心目中樹立權(quán)威,取得孩子的敬佩和信任,那么,家長的勸說就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任性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少。因此,我要求家長做到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從而形成合力。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后,小卓明顯改變了。他在與人交流中能保持耐心和友好了,在家基本能完成爺爺奶奶要求做的事,在學校也有了一定的集體意識,比如,當同學們中午吃完飯需要洗手時,他會主動拿來毛巾、香皂。
通過對小卓的心理輔導,我更加感到,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以親切、自然、耐心、不厭其煩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多給他們講話的機會,促使他們愿意在你面前敞開心扉,并以此作為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突破點。
同時,我再次感受到一個孩子的成長和家庭教育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當家長正確掌握、了解教育子女的方法和尺度時,孩子的性格和成長就會有很大的變化。因此,如何與家長溝通、如何與家長探討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將是我今后思考的重點。
(責任編輯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