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敏 魯東海
在教授八年級下冊中美外交關系史時,我鏈接了當下兩國貿易戰(zhàn)的新聞,課堂一下子炸了鍋。比較大的聲音是:“中國必須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堅決抵制美國貨”。其中一名男同學高喊道:“砸福特牌汽車!”我問為什么?他說:“朱自清過去寧可餓死都不食美國救濟糧,難道我們不可以不用美國貨嗎?”他的回答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學生的回答和掌聲引起了我的警覺,也引發(fā)了我的思考,覺得很有必要以朱自清和中美貿易戰(zhàn)的有關素材,補上一堂研討課,把學生對愛國情感表達由感性引向理性。
一、怎樣理解朱自清抵制美國的救濟糧?
1948年的朱自清在拒絕“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簽字,臨終前特別囑咐夫人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最后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結合閱讀《抗議美國扶植日本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聲明》的有關文字,引導學生思考。
為反對美國政府的扶日政策,為抗議對中國人民的誣蔑和侮辱,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jié),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面粉,退還購物證。[1]
思考:朱自清等大學教授為什么拒領美國救濟糧?
抗戰(zhàn)勝利后不久,美國政府對日本采取了扶植政策。國民政府在美國支持下,任用前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為軍事顧問,此舉激起中國人民的民族義憤。1947-1948年間國內文藝教育界舉辦了“美國扶植日本座談會”、“反美扶日文藝展”等形式的抗議活動,北平、上海、南京、廣州等地學生多次舉行“要求撤出全部駐華美軍”、“抗議美國扶植日本”的游行示威。與此同時國民黨沉迷于反共反人民的內戰(zhàn),經濟狀況每況日下,法幣貶值嚴重,物價飛漲,到1948年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也僅夠買3袋面粉。美國為掩蓋扶日侵華的嘴臉,向中國提供廉價救濟糧,國民政府為平息高級知識分子的怨氣,派發(fā)一種特別“購物證”,可以優(yōu)先買到“美援面粉”。朱自清等正義愛國知識分子識破了他們的用心,斷然予以拒絕。
這個時候,他(朱自清)的胃病已經很沉重了,只能吃很少的東西,多一點就要吐。面龐消瘦,說話聲音低沉。他有大大小小七個孩子,日子比誰過得都困難。但是,他一看了稿子,毫不遲疑,立刻簽了名。他向來寫字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這次,他還是用顫動的手,一筆不茍地簽上他的名字……[2]
思考:怎樣理解朱自清的愛國行為?
在聞一多的追悼會上朱自清就被朋友們提醒,已上了國民黨特務的黑名單,他憤怒而又堅定地表示:“誰怕誰!”。1947年以來的多次抗議宣言,朱自清都把名字寫在第一位,同時他還寫過一篇《論氣節(jié)》的文章,表達了不屈的意志和浩然正氣。美國政府干預中國內政,侮辱中國人民,國民政府對美國予取予求的侵略行為,逆來順受,盡管家庭生活極度困窘,幾個孩子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但是,作為知識分子,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朱自清表現出高貴的精神氣節(jié),寧可餓死不食“美援面粉”?;剡^頭來看,課堂上那位男生了解朱自清的故事,并能把歷史與現實有所聯(lián)系,其寶貴的學習熱情是值得肯定的。
二、怎樣理解中國政府應對美中貿易戰(zhàn)的措施?
依據所謂的301調查,美國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3月22日簽署了針對中國貿易的備忘錄,公布了對中國加增稅收的商品。中國外交部立即作出堅定而又冷靜的回應。自此以來幾個月中,中美兩國就貿易稅收,你來我往,針鋒相對,進行著激烈的對抗。讓學生閱讀相關材料,理解美、中各方措施的深意。
1. 美國為什么挑起貿易戰(zhàn)?其方式有什么特點?
2. 美國對中國實施貿易戰(zhàn)的本質是什么?
根據2018年7月10日美方公布加征關稅的中國商品清單,筆者整理了美方宣布加增10%關稅的原產自中國進口商品項目表,讓學生閱讀觀察。
美國以往的對外貿易戰(zhàn)一般只針對某一產業(yè)或某一類的商品,但是2018年對中國的貿易戰(zhàn),卻不斷升級,范圍越來越大,增加稅率越來越高,顯然,美國把矛頭直指中國。7月10日公布的加增關稅商品名單中,共包括13個類別1314項商品,觀察表一可以發(fā)現,美國把重點放在機械設備、金屬制品等項目上。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宏大計劃,希望邁入世界制造強國行列。特朗普曾氣勢洶洶地指控道:“中國2025很冒犯,中國2025意味著,他們要占領全球經濟!”聯(lián)系起來看,本次美國發(fā)動對華貿易戰(zhàn)直接原因似乎是貿易逆差,其實,根本原因是要抑制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阻滯中國技術進步,阻遏中華民族復興。
3. 中國政府應對措施有什么特點?
材料一:中方不想跟任何人打貿易戰(zhàn),但如果有人非逼迫我們打,我們一不會怕,二不會躲。
——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2018年3月21日
材料二:中國將與世界各國一道,堅決反對落后、過時、低效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倒行逆施,致力維護穩(wěn)定和可預期的全球經貿環(huán)境。美方挑起了這場貿易戰(zhàn),我們不愿打,但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必要時不得不打。中方決不打第一槍,但如果美方實施征稅措施,中方將被迫進行反制。
——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高峰2018年7月6日
中國政府應對美國貿易戰(zhàn)的措施體現出有利、有禮、有節(jié)的特點。
有利:中國政府在反制美國時,特別注意仔細挑選加稅商品。不被情緒左右,而是堅決從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fā)。上面說到,學生要求砸福特牌汽車,行不行呢?中國道路上跑的大多數福特牌,生產商和銷售商其實還是中國人,當然不行。
有禮:先禮后兵,不打第一槍。貿易戰(zhàn)不解決根本問題,只會損人害己。所以,中國政府堅持客觀公正態(tài)度,冷靜應對,力求在公正、平等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對話、協(xié)商的方式解決問題。
有節(jié):美國和中國分別是當今世界第一、二大經濟體,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美國需要中國的勞動力,中國需要美國的購買力,中國希望通過有節(jié)制的反制,得到世界各國的理解和尊敬,最終與美國達成和解協(xié)議,延長得之不易的發(fā)展機遇。
三、全球化時代應該怎樣表達愛國主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以極其迅猛的速度發(fā)展。世界各經濟體間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tài)。 引導學生理性愛國主義就顯得尤為重要。結合上述,設計問題:
問題一:今天怎樣學習朱自清?
毛澤東高度評價朱自清“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江澤民稱頌他“清芬正氣傳當世”[3]。正直勇敢,堅持與反動勢力抗爭,絕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構成了朱自清的文人氣節(jié),其核心精神是愛國主義。朱自清抵制美國救濟糧是當時人民大眾反美運動的組成部分,是中美民族矛盾凸顯的產物。今天美國發(fā)動對中國貿易戰(zhàn),氣勢洶洶,霸權主義派頭十足,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擔當勇氣和愛國精神,“誰怕誰!”,一定要敢于對美國說“不”!但是,必須明白,全球化時代的今天,世界各國經濟相互聯(lián)系,中美兩個大國誰也離不開誰。再者,今天中美關系與近代時期已完全不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美國再也不可能對中國居高臨下,頤指氣使。所以,沒有必要采用像過去那種抵制救濟糧的方式,而應該在反制美國貿易戰(zhàn)的同時,積極通過談判,努力實現共贏。
問題二:作為中學生,表達愛國精神的著力點在哪里?
從美國對于進口自中國商品的加稅清單看,重點是打壓中國迅速發(fā)展的工業(yè)制造技術,而對于出口中國的商品,在擁有高密度知識產權的高科技領域又做了嚴格限制。美國憑借資本和科技的優(yōu)勢,在中美貿易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所以,完全可以理解,中國政府致力于發(fā)展新技術,生成新產業(yè)的“2025計劃”自然會受到美國的打壓。
華為高管陳黎芳女士認為,要正視美國的強大,看到差距,堅定地向美國學習。做到不盲目樂觀,不能有民粹主義,不能讓反美情緒影響我們的學習和工作,同時她認為:“真正要愛國愛民,為民族爭光爭氣,唯有學習加實干!”[4]作為中學生,應該理解國家戰(zhàn)略和政府措施的意圖,努力把愛國主義轉化為個人的行為,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盡量少用外貨,多用國貨。更重要的是,抓緊時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研發(fā)新技術,從事新產業(yè)做好精神的、知識的、技能的各種準備。
問題三:在走向國際化時代,中國人應樹立什么形象?
中國正逐步走向世界,影響著世界的發(fā)展進程。中國人應該樹立怎樣的世界形象?一與某國發(fā)生矛盾,就砸某國什么,這種意氣用事、嚴重損害文明禮儀形象的情況再也不能發(fā)生。作為中學生,應該不斷規(guī)范自己的日常行為,提高文明修養(yǎng),樹立謙謙君子的良好形象。同時,還要逐步涵養(yǎng)寬容精神,對于國外媒體批評中國公民形象的聲音,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努力把自己培養(yǎng)成既有愛國精神,又有國際情懷的優(yōu)秀公民。
討論朱自清拒絕美援和應對中美貿易戰(zhàn)兩件事,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但是,初中生的知識水平有限,理解能力不強,膚淺的愛國主義宣泄可能導致嚴重的災難。誠如任世江所說:“通過具體史實逐漸引導、生成出來的結論,才能真正達到歷史教育的目的。[5]”本文思考意在尊重學生積極情感的前提下,先講明歷史,再聯(lián)系世情,努力把愛國主義引向理性主義。
【注釋】
[1][2]吳晗:《關于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轉引自馮學榮:《不忍面對的真相:近代史的30個疑問》,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年,第87、89頁。
[3]揚州市教育局:《揚州歷史》,揚州:廣陵書社,2018年,第69-70頁。
[4]搜狐網:《華為高管最新講話:堅定地向美國學習,不要讓反美情緒主導我們的工作》 ,http://www.sohu.com/a/231467420_487451,瀏覽日期2019年1月6日。
[5]任世江:《編余雜俎——歷史課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8頁。